中国近代史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李鸿章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关于李鸿章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近代史关于李鸿章的论文篇一

《关于李鸿章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近代化影响的研究》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和工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者必须将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做科学、客观、整体地研究,在呈现出李鸿章的思想体系的基础上,为正确认知中国近代史和工业发展史找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在客观评价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前提下,正确对待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史。本文在简述李鸿章从政经历的基础上,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进行简介,分析了李鸿章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影响,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对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工业近代化;历史唯物主义;甲午战争

前言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教学中是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重要人物,在他从政的历史时期历经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重要时期,既有被梁启超“数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人物”的美誉,又有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后“卖国贼”的骂名,作为历史的研究者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正确看待李鸿章,要根据李鸿章从政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形成客观的认知,正确评价李鸿章在历史上的地位。李鸿章是所谓的“同光中兴重臣”,在历史上引导了洋务运动的开展,特别在造船、军工等近代工业的建设中李鸿章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至今仍然留有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影响,并且一些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出一定的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应该看到当前李鸿章对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影响研究还存在研究层次和水平上的缺憾,这导致对李鸿章的研究和整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缺憾,所以,历史界必须将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做以科学、客观、整体地研究,呈现出李鸿章的思想体系,为正确认知中国近代史找到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李鸿章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人物和时间,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科学地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工业发展史,应该在简述李鸿章从政经历的基础上,重点对李鸿章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研讨,形成合理认知李鸿章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近代化影响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真正形成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历史评价。

一、李鸿章的从政经历

李鸿章(1823-1901),发迹于对太平天国镇压的军事活动,他师从曾国藩,率领淮军在取得世人瞩目的战功基础上,获得了晚清政府的重用。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看到了中国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落后,形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推行了洋务运动,筹建了一系列军事工业企业和民用工业企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工业化实践的主体,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中日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由于被迫签署《马关条约》被诋毁为“卖国贼”,1901年在“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的告慰中离世。

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对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实践

(一)军事工业的近代化

李鸿章对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实践是从军事工业开始尝试的,1865年,他在上海开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以及接管了天津机器局。这三家机器局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军火生产商,为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民用工业的近代化

进入到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军事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经济基础和近代的工业体系,因此他开始着手创办民用企业。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这是官督商办的第一家企业,这种形式也成为后来中国工业发展的最近本模式,客观上促进了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其后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漠河矿务局、天津铁路公司等,客观上使中国的工业的近代化体系逐渐形成。

(三)工业化人才的培养

李鸿章专门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翻译外国书籍;兴办西式教育传播西方科技;派留学生赴美留学学习通讯、法律、铁路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李鸿章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近代化影响

(一)形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框架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为中国的工业化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留下了大批的近代工业实体,并至今影响着中国,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不是简单的模仿,他从人才、机制到体制以及对外通商等方面全方位地尝试了中国的工业化企业生存之路。

(二)建立了中国工业化的模板

在中国近代工业化建设当中,李鸿章突破常规,敢于任用新人,在制度上进行探索,尝试“官督商办”的模式,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工业。与外国合办银行的想法,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是在他之后不久他的学生盛宣怀就做到了,这种“官督商办”的模式和资金运用的思维都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最早期的基本模式,并被后期中国工业发展所借鉴

(三)创建了有利于工业化发展的环境

李鸿章将目光转向世界的思维和敢于尝试的勇气为当时中国工业化制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人们对制度变革的尝试不再是禁忌,也因为他的尝试,才有了百日维新的可能,让中国人第真正能够的认真地、正确地看待工业近代化。

结语

综上所述,李鸿章和洋务运动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回避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李鸿章是晚晴重臣,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者,可以客观地讲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引领了中国近代工业建设和工业化的进程,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格局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甲午战争的战败,李鸿章洋务运动都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这导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李鸿章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作用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刻意地隐去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因此,应该从李鸿章从政的经历入手分析李鸿章的特点,从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奠定的基础出发正确看待李鸿章的思想体系,形成成熟、科学、整体上的认知,正确评价李鸿章洋务运动对于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毛国涛,胡晖.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重评李鸿章和洋务运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01).

[2]吴绩新.论李鸿章与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以李鸿章与清末铁路建设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6).

[3]阎建宁.历史夹缝中的艰难选择――也评李鸿章的"洋务"思想[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4]邓天喜.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9).

[5]邓敦同.关于洋务运动几个问题的商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3).

中国近代史关于李鸿章的论文篇二

《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李鸿章》

摘 要:李鸿章是影响晚清的重要人物之一,入仕四十年,左右政局二十余年,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深远。在此运用史实,简要论述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化

一、近代化的界定

中国近代史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梁启超就在《李鸿章传》中断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①”的确,在晚清宦海中浮沉近半个世纪的李鸿章身居高位,权倾一时,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研究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必然要了解什么是近代化及中国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近代化”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概念。“在世界历史范围内,近代化(亦称现代化)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尚未完结的动态过程,是一种普通的历史现象”。在近代化模式上,世界各国因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的不同而大体上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即内源性近代化和外源性近代化。例如英国就是典型的内源性近代化国家,它是通过自身的工业革命完成近代化进程的;日本则是外源性近代化国家的代表,它是在吸取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改革(明治维新)才加入到近代化行列中的。中国的近代化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历史学家在近代化的研究中,感到自强运动时期特别重要。

首先,从世界大环境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已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英国为首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轰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的大门,从外部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迫使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部分人改旗易帜,兴办洋务。《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封建落后腐败颟顸的满清统治者被迫接受外来资本主义新鲜事物,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官员们不得不承认外国的船竖炮利,不得不自愧不如,不得不承认需要向外国学习。李鸿章于1863 年给曾国藩的信中便说:“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②1864 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在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气候下,面对现代化的挑战,清政府被迫回应。于是,一个并非自然渐进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从此开始。

其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封建经济母体内的商品经济日益发展,民间工场和官府手工业已有一定基础,正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具有悠久传统的生产技术也开始逐渐走向近代化。加之在上海、广州、福州等通商口岸上,外国商人已开办了一些小规模的船舶修造、出口加工等近代化的工厂。这些条件是中国近代化――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物质因素。

再次,从洋务运动的内容看,主要是指清朝一部分当权的官僚、军阀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引进的西洋武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等等。这种引进是从19 世纪60 年代初期开始的,直到90 年代中期告一段落,为时长达30 多年。它所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大,内容日益繁杂:60 年代主要购置西洋船炮枪械,建立近代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以充实军备和培养洋务人才;70 年代后,在继续充实军备和培养人才的同时,逐渐兴办工矿、轮船、电报、铁路和纺织等民用企业;此外,还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学书籍等等。所有这些事务都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入的,无不与西洋有着直接的关系,输入的内容无不与工业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洋务运动的内容体现了近代化的本质――工业化;而且在近代化的模式上,可以归结为外源性近代化道路,这也是由近代中国地国情决定的。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80 余年前就曾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③”《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④”因此,李鸿章的历史活动,尤其是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走向、进程是息息相关的。

二、李鸿章的洋务实践活动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1823―1901)一生的主要行迹不仅仅局限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上,他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十余年时间从事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居于不可争辩的显赫的首脑地位。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在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其才能表现得很充分,业绩是明显的,这些至少反映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创立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缩短了中国与西方在武器装备方面的差距,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李鸿章在洋务之始时认为:“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于是把“自强”寄托在仿造外洋船炮、创办军事工业上。他动手最早,成效最大,排除“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反对派的干扰,先后建立了上海、苏州炮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接办和扩建了天津机器局,开始改变清朝军队专恃刀矛弓箭、帆篷舟楫的落后状况。那么,创办军事工业的实际效果怎样呢?用李鸿章自己的话说:“制中土则有余,御外侮则不足。”这句话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说李鸿章军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镇压人民革命,因为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利用洋枪、洋炮绞杀的,不可否认;李鸿章等创办的军事工业决不可能是为了给人民提供精利的武器以颠覆自己的统治。二是从抵御外侮的角度而言,无论怎么说,在客观上是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例如,江南制造总局在甲午战争期间加班加点,日夜生产,为前线提供弹药是人所共知之事。考虑到后一种因素,李鸿章所从事的军事工业活动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事实上,如果不办军事工业,能够想象左宗棠进军新疆、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甲午中日大海战等历史场面吗?因此,“虽御外侮不足”,但对百十年后“开拓始基”仍有重要意义,不容抹杀。这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端,正如李鸿章谈到造船时所说:“现造兵船,虽未能即云御侮,而规模已具,门径已开,数十百年后中国御侮必歉赖之。”⑤

2.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随着军事工业的开办和经营,原料、经营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完整的近代工交体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推广机器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⑥”,“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⑦”在洋务派创办的20 多个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于1872 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李鸿章在此过程中无疑是扮演了近代化倡导者的角色。尤其是“官督商办”这一企业形式,在开始是受到私人资本欢迎的。1875―1894 年间办起的24 家商营近代采矿企业中,便有23 家挂着官督商办的招牌;连反对官办主张商办最力的郑观应亦曾对官督商办一度加以赞扬,寄予莫大希望,并积极参予其事。因此,“官督商办”企业在早期还是起到促进民族资本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自强”到“求富”,从仿造枪炮到仿行铁路、电报、开矿、纺织,这就在朝向“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道路即近代化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3.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李鸿章曾再三强调:“培养人才,实为自强根本。”⑧为了培养近代军事、经济和外交人才,李鸿章在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同时,还倡导、创办了近代教育事业。例如创办外语学校、军事学校和派遣留学生等,这是向西方学习的深化和必然结果。李鸿章在1863 年仿照同文馆创办上海方言馆,选拔江浙地区14 岁以下颖悟端静的儿童入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1880 年,奏请兴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5 年,还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这些学堂成为新式陆军、海军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为北洋海军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型技术力量。

李鸿章在开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进行了留学教育。从1872 年李鸿章等选派学生赴美学习始,曾先后四次送幼童计120 名入美学习。虽中途受阻,但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被送往国内开办的电报、水师、船政学堂继续学习,还是有一批人做出了很大成就,其中最有名者是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在中国近代科技人才寥若晨星的时候,李鸿章能力排众议,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内容的落后,学习“夷人长技”,无论怎么说,这是前人未有的举动,拓近代教育之荒,启近代国民之智,开近代教育之先河。无疑,在这一点上,李鸿章的洋务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在今天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梁启超.李鸿章传[M].海南出版社,1993:99.

② 李鸿章.上曾相,同治元年十二月五日,李鸿章全集[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3121.

③ 马勇(编).梁启超中国近代名人传记丛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31.

④ 清史稿(卷411).李鸿章传[M].

⑤ 李鸿章.复何筱宋制军[M].同治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李鸿章全集[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3511.

⑥ 李鸿章全集•奏稿(卷39). [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⑦ 李鸿章全集•奏稿(卷43). [M].试办织布局折.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⑧ 李鸿章全集•奏稿(卷53). [M].肄学西学请奖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 李志松.李鸿章与中国军队现代化[J].华夏文化.2003(2).

[2] 魏均.中国近代化的先锋李鸿章[J].人文杂志.2002(2).

[3] 杨顺全.从近代化看李鸿章其人[J].江淮论坛.2004(3).

[4] 刘晓娟.从李鸿章对西学的态度看中体西用的实践[J].桂林师范学报.2007(4).

[5] 安利生.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李鸿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6] 孙志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7] 周军,杨雨润.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

[8] 苑书义.李鸿章传[M].人民出版社,1991.

[9] 梁启超.李鸿章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10] 翁飞.李鸿章家书[M].董丛林,编注.黄山书社,1996.

[11] 谢世诚,著.李鸿章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 王承仁,刘铁君,著.李鸿章思想体系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24061/517374667.html

更多阅读

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周育民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

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历史人物李鸿章 近代历史人物

100多年前的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审视李鸿章,相信对仍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国人不无助益。离1901年的结束仅剩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回銮路上的

李菊耦 李鸿章的女儿叫什么

李菊耦与母亲李鸿章有两个女儿:李经璹和李经溥。李经璹,小名叫菊耦,12岁的时候,被父亲带到火车上遇到了载淳,小姑娘给载淳背了篇载淳剽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0岁的时候,李鸿章将她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张佩纶做填房。李鸿章的小女儿

声明:《中国近代史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代史关于李鸿章的论文》为网友输不起的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