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有利于是做好明年和今后改革工作的方向和指针,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拿出切实的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改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四个有利于发言稿3篇,希望能够帮到你。
关于四个有利于发言稿篇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12月5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
发展为上,改革当先。改革能够创造激活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的效率环境,其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的最大红利。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有利于”就擎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路明灯,推动着中国改革大船乘风破浪向前行进。
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实现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而这个根本转变出路、动力和成败就在于改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协同发力,努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对于改革而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向前推进,在解决旧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时新的问题已经显现,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依然面临严重的制度性障碍。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不断破除制度性障碍,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已经成为了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这就决定了改革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就织密民生保障网。
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广大干部群众工作在第一线,没有其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改革政策也会落空。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健全激励保障制度,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革不是无的放矢,必须完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就有助于完善改革顶层设计,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筑梦中国,我们更应牢牢扭住改革“牛鼻子”不放,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加大力度、精准对焦、协同发力,以“四个有利于”推动改革大船破浪前行。
关于四个有利于发言稿篇2
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强调各方要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有效期到2020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最主要目标就是建立2020年后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习近平提出“四个有利于”,为建立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注入了新活力。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协议不仅仅涉及减排问题,更是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具体行动的协议。签订于1992年的《公约》本就是一份国际法律条约,然而,近年来发达国家却想方设法逃避责任,甚至想借新协议谈判改写《公约》。美国国务卿克里就曾在11月11日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巴黎气候谈判不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习近平明确表示:协议要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引领绿色发展,就是在用“中国力量”推动达成一个有力度、有雄心、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必须通过广泛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2015年以来,中国同美国、巴西、印度、欧盟、法国等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不久前结束的G20峰会上,习近平倡议汇总形成二十国集团整体行动计划,助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此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巴黎协议应该在制度安排上促使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调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社会资源参与国际合作进程,相信也必能借全球之力解决气候问题。
无论是在哥本哈根峰会还是坎昆会议,发达国家均承诺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但是其实际提供款项与承诺差距很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此领域做出的积极而有成效的努力:2014年9月,中国宣布从2015年开始将在原有基础上把每年的“南南合作”资金支持翻一番,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2015年6月,李克强访问法国期间,决定出资20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于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南南合作框架内,中国三年累计安排2.7亿元人民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此次,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协议要有利于加大投入,必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最亟需的资金需求大有助益。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既面临气候问题也存在着发展问题,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而发达国家却无视实际情况,竟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甚至还要求其减排行动接受国际监督。习近平主席强调,协议要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阻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就要助于遏制这种歪风,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
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四个有利于”,既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也凸显出中国对肩上扛着的“大国责任”的认真态度与努力程度。
关于四个有利于发言稿篇3
我国普通高校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制度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进高教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办学治校的牛鼻子,如何抓住这个牛鼻子,核心在于坚持“四个有利于”的标准。
坚持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巩固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地位,首要的就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就是党委负责,全面负责,对全部工作负总责;校长负责是党委领导、党委总负责下的校长负责,是对执行和落实党委决策负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领导工作体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要切实防止和纠正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两张皮”的现象,不能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说党委管领导、校长管负责。从责任分工上来讲,党委书记全面负责学校党的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是高校全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高校工作出现问题,首先要追究党委书记的责任。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党委有关决议,并向党委报告决议执行情况,履行学校法定代表人的职责。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相互信任,加强团结,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坚持有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教育价值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重大任务,是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共同职责。不能把党委书记和校长的分工片面理解为党委书记就管政治、管意识形态,校长就管业务、管教学科研。书记、校长对学校的思政工作共同负责、全程负责,对涉及到思政课安排、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定与待遇安排、“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问题,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同频共振、同心同行,共同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同等责任。
坚持有利于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有利于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增强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斗争意识。党委书记和校长同属一个战线的“战士”,而不是党委书记当“战士”,校长可以当“绅士”。特别是处理涉及意识形态方面违法违纪的问题,党委书记和校长一定要敢于举旗亮剑、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坚持有利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不偏航。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中国大学最鲜明的特征。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党委书记和校长既要当政治家,也要当教育家,两者都是懂政治的教育家、懂教育的政治家,不存在党委书记突出政治家标准、校长突出教育家标准的问题,选择党委书记、校长,必须坚持“双家”标准,而且要将政治素养放在第一位;我省高校绝大多数党委书记和校长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行高尚、能力水平突出,符合“双家”标准。但是作为党委书记和校长,除了政治素质强、品质德行高、业务素质好以外,还必须把办学治校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要求,力争做到“职业化”、“全职化”,履行好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提升办学治校的能力,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办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必须进一步凝聚力量、增强自信、振奋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体制自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