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心理健康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心理健康毕业论文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现在的大一学生都是90后,是家里的“独苗”也是“掌上明珠”,他们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中学阶段,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备受照顾,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中心,所有人都要为自己服务。但一进入大学,有些同学就出现了不适应:南北方性格和生活习惯差异,自我意识与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存在强烈反差。信心满满的这部分学生逐渐的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强烈反差:朋友变少了、做事缺少了自信、学习成绩下降了……因此,作为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引导人和知心朋友的辅导员,针对如此情形,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防止他们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们在人生重要阶段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信心;自我意识

九月的开学季迎来了我的第一批学生,2015级影视表演专科1.2班学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的朝气与活力,进入大学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学生参加新生见面会的激动,参观校园的兴奋,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的喜悦。他们的美好大学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每周星期日是我们的例行班会,有一次班会结束,有一位同学刘某结束找到了我,问我是不是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她……通过后来的我们的谈话,了解到刘某在中学阶段是班里的班长,家里条件很优越,基本上提出来的要求家里都会尽量满足,专业很好又会很多才艺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活动。但是来到大学以后竞选班长的时候没有成功,加上自己性格原因和室友关系相处的也不是很融洽,上课也总是出现迟到、不到现象,常常自己一个人,不是不想和班里同学一起玩,是不知道怎么融入进去,后来慢慢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很少参加课余活动,学生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慢慢开始变得迷茫、不知所措。

在中学阶段,每个班少部分艺术类学生性格开朗,多才多艺,得到学校老师的喜爱,家庭条件也是相对来说比较优越,90后孩子更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一旦升入外地大学,独自一人在外求学的时候,没有了安逸的熟悉环境,便会发现自我意识和现实中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存在很大的差异,不知所措,巨大的落差会让学生慢慢的失去自信,从而脱离群体慢慢变得“边缘化”。所以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高校辅导员也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自我意识形成和培养。发现班上刘某的问题后,首先是把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起来,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系里学校活动,推荐该生加入系团总支学生会在其中得到锻炼。同时也要客观的分析刘某自己身上的问题,委婉的指出学生在与同学相处之间应该怎样的沟通交流。学生宿舍是集体公共空间,不是像在家里想怎么样就能怎样,要更多的考虑自己这样做是不是会影响其他人,多去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其次更加多多关心这样的学生,刚刚离开优越的环境,父母不在身边,本身女孩子比较敏感,难免会觉得身边人没有像以前那样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产生失落感。查寝的时候也找到了同宿舍的同学侧面了解情况,大家也说不上来发生了什么,刘某有些小公主的脾气,做一些事都要听她的安排,说起来又没有什么大事,都是一件一件小事积攒起来的,我也和她们在说,多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和包容,不是每个人适应新的生活和环境都是那么快的,有些同学家里是本地的,没有那么陌生,坏脾气也是对亲人,身边的朋友才会显现出来,说完之后她们也认识到了都是同学没有必要斤斤计较,多照顾一下家人不在身边的同学,寝室的关系逐渐得到了缓和。最后也和刘某说了要把自己做好,不需要刻意的融入到一个环境中,每天按时上课,多参加班里院系活动,慢慢就会在集体中找到存在感,成为这个班积极向上的中心。在和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情况的时候,也和家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不要过多的给孩子加大压力,正确的引导孩子自我意识,还是要以鼓励为主,把握大的方向,让孩子在大学生中多姿多彩。

在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转变的时期,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亦是小社会,在大学里首先把“人”做好,学会尊师重道、待人接物,对自己专业要求精益求精,才会适应毕业之后的残酷社会。作为高校辅导员也要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引导学生,防止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识。

树立自信心,发现学生所长,加以引导

学生在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了自信,成功率往往下降了一半,发现他喜欢做的,愿意去做的,才能好好去做,从中提升自信心。自信心是第一步,建立自信,才能事半功倍。

用成功向上的案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我意识

学生刚来到学校,对一切大学事物还比较陌生,用成功的案例和积极向上的典范讲给学生听,让学生的潜意识当中要有一个积极去做,会取得成功的想法,频频失败和挫折最打消学生积极性,维持自信与自尊。

客观委婉评价学生,防止不当的褒贬

现在的学生很注重外界对他的评价,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学生很看重,每个人的个性,认知水平都有不同。学习也不能代表一切,多方面、全方位发展,辅导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身上正确与错误,让学生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一个积极地、客观的自我意识,防止出现自大自负,自卑自弃。

培养人际关系学会包容与换位思考

人要适应社会,适应身边的环境,其中人际关系可以说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大学里因为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能交到一些真心的朋友,珍惜大学的友谊,多学会包容,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彼此珍惜现在有的友谊。

提出明确合理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长久保持,容易出现懒散的现象。因此,辅导员应该时刻提醒学生学习为本,培养多种学习方式,激发以及保持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快乐的投入学习中去,快乐中学习,快乐生活。

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环境和自我不断交互影响的结果。对学生来说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对学生客观的、恰当的评价,对他们大学生活有着积极影响的。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防止他们形成曲解的自我意识,从而让学生在人生重要阶段健康的成长。

大学心理健康毕业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要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理性分析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对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心理健康的内涵入手,阐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了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心理健康内涵

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作用显著。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并制约生理健康,直接影响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2.1自我认知――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如果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差距太大,会使人痛苦抑郁,差距缩小则会使人感到幸福和愉快。因此,大学生应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地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悦纳自我。

2.2学习动机――明确目标,积极实践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求知。一个健康的大学生应对周围的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倾向,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无论学什么,一旦有了良好的动机和兴趣,就会调动起全身心的积极性,以获取更多知识和更大成就。大学生要不断强化求知欲,形成对科学乐于求知、积极探索的精神,对学习和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并充满自信,能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学习、工作、生活中,并获得一种满足。

2.3人际关系――学会关爱,获得支持

艾里克森认为,处于青年期(相当于20-25岁)的个体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亲密感、避免疏离感。亲密是一种关心别人、与别人分享的能力,不仅仅涉及爱人和亲人间的情感,也包括朋友间的友情,拥有亲密感的人愿意与人合作,主动接近他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相信别人会接纳自己,反之则不愿与人建立关系,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封闭自我,深陷孤独之中。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与他人建立亲密感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两次失败产生诸如自卑、嫉妒、恐惧等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形式

3.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4.1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由“干预和矫治”向“适应和发展”演进

目前,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主要停留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层面,将焦点与资源更多地集中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干预和矫治上。高校在构建心理治疗与干预体系的同时,应积极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潜能发展的教育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从消极解决问题向积极行动转变,从关注自身问题向关注适应发展转变。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应该是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观念。

4.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由“适应问题”向“发展潜能”延伸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积极向发展性层面推进,即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潜能,把工作目标的定位由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矫治行为偏差向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健全人格,良好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和潜能的发挥转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矫正偏差行为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确定的自我认知、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作为中期目标,把促进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自我完善作为长期目标。最终将发展自我、实现自身潜能作为学生自我成长的终极目标。

4.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由“一对一辅导”向“团体辅导”拓展

“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最常见的工作模式,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但个别辅导受益学生人数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往往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而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交替使用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可发挥两者互补功能,对扩大受益群体、强化教育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平.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2]吴晶.浅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湘潮(下半月),2010(5).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21761/329524261.html

更多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是大学的要务,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

  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为帮助居民群众增强健康意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善环境,降低危险因素,促进人们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希望

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有关健康管理师毕业论文

  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和群体从营养和心理两方面健康的检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有关健康管理师毕业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有关健康管理师毕业论文篇1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00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经验方法的改善。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内容

  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内容篇1  “我是谁”与“我从哪

声明:《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 大学心理健康毕业论文》为网友短发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