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副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仅供参考。
副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一):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回顾总结成绩,深入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过去五年,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确立,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普遍改善,“普九”的历史任务全面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中等职业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科教兴乡兴县工作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结构、层次、学科、门类更加完善齐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教育系统保持了长期持续稳定的局面,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刚才,东福同志作了全面工作报告,我完全同意。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为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教育战线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在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省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坚持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使中央和省委的重要决策成为各级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开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二,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和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的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风险。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重点都要放在提高质量上。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加要求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 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它的文明都要大得多。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人民政府没有高举公平大旗的话,又怎样在老百姓那里求得公平。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话,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也不能有丝毫的改变。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再次,要确保和谐稳定。教育系统点多面广,教育人口占到全省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学校的安全稳定事关社会稳定大局,高等学校更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必须切实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着力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五大惠民工程”,将教育协调发展工程放在首位。围绕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工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一 ) 在推进教育公平上下功夫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实施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行政,不折不扣地落实《义务教育法》,扎扎实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推动城乡之间、强弱校之间校长教师流动,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努力办好每一所中小学。要确立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两个公平:即公平对待每一所学校,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前,在政府一下提供不了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时候,至少应该“确保底线”,在一定范围内做到有限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规划和实绩的重要指标,制止一切“标志性”、“政绩性”重点学校建设的行为。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必须要强化政府责任,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教育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做到“三个努力”: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努力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加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要落实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农村学校保障水平,力争今年秋季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确保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接受免费教育。要改革招生考试办法,加大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薄弱初中的比例。各地要从保证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出发,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的“择校”问题。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要一手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手抓改造薄弱学校。要真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的法律规定,实现生源分布均衡。最大限度减少和杜绝“择校生”问题。纪检、监察、教育、公安等部门联合解决“人户分离”、“换户”等不规范行为。要以市为单位,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做到校舍、设备、师资、生源四个无差别,进而做到教育质量无差别,三至五年内彻底解决这一人民群众十分不满的老大难问题。再用更长一点时间,实现城乡教育无差别。真正实现和谐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要落实《义务教育法》,彻底理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避免由于管理混乱而导致的学校争教师、争生源、争经费从而导致城乡教育差别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进一步加剧。要加强中小学建设力度。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小城镇建设,必须使中小学布局合理。努力改变目前中小学建设滞后于城市、城镇建设而导致的就近上学难的问题。各级市县区政府要协调规划、城建、土地、执法、教育等部门,加强对改建、扩建、新建住宅区学校的规划、建设、交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管。目前应对各地已建居民住宅小区的配套中小学建设和交付使用情况彻底清理,并做出相应处理。今年特别要确保完成省政府向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中“在大中城市、县城和乡镇新建、改扩建 500 所中小学校”的任务。
要认真落实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大力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招生考试公平公正,切实做好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化解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在优化教育结构上下功夫
优化教育结构,是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着眼于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长,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从当前我省教育实际来看,义务教育已完成“普九”的历史性任务,工作重心转到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上来。高等教育经过持续建设,也已经形成了规模、层次、结构、门类基本合理完善、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完整体系,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合理定位、分层次办学和提高质量上来。但职业教育由于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仍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弱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优化教育结构的主要工作。要进一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把握普通高中的发展节奏,把增量部分主要放到中等职业教育上。要进一步强化“以市统筹”的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校舍设施、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等各项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每个县、市办好 1 所职教中心的目标,提升全省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要特别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要在坚持办好骨干公办学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要制订政策,大力鼓励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就业观,创新办学模式,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大批技能实用人才,建立与我省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努力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质量是教育永恒的生命线。各级各类教育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把发展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实施好新一轮高中课改工作,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强化教学管理,鼓励名师、教授上讲台,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定要从严管理,从严治校,从严治学,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促发展。要尽快改变个别院校管理松散、治学不够严谨、社会信誉度不高、家长学生不太满意的状况。同时,要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广大青少年得到健康成长。
(四)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从教育自身讲,也必须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要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主动承担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深入推进科教兴乡兴县工作,努力使农村劳动力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城镇化建设,按照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和一大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我省高校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绩和重要突破。在今后教学科研中,要围绕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紧紧抓住我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找准学校与企业、行业、产业合作的结合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省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在增强教育活力上下功夫
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断增强教育活力。继续深化教育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已经建立的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新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要大力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教育,以此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增加教育活力。要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鼓励省内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与国外大学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办学,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师教育机制,探索新的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全面落实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广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实习顶岗支教的经验做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想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健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三、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对教育工作多关心、多重视、多支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各级领导任期教育目标责任制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之中,狠抓工作落实。对于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要有解决的方案及措施,尤其要注重解决那些关乎全局的问题和矛盾。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把手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责任到人,措施得力,狠抓落实,坚决制止乱收费,杜绝恶性事件发生。省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各地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从今年开始开展教育工作先进县评选活动,对教育工作好的县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 8 月 31 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省委、省政府在和谐山西推进会上也明确提出,经费要向教育领域倾斜,努力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以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经费分担责任。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和管理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同时,要深化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依法使用教育经费,科学使用教育经费。
(三)真抓实干,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大政方针已定,现在的关键就是抓好落实,务求实效。如果不抓落实,再好的思路、再好的政策,都是一句空话。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省教育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真抓实干。近年国家和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有些地方没有真正把这些惠民措施落到实处,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必须要引以为戒。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倡导“贵在落实”、“重在落实”的工作理念,加强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大督促检查工作力度。要在全省教育系统营造一种重实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的良好风气,真正做到抓工作锲而不舍、深之又深、细之又细、实之又实,把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也为新时期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再接再厉,团结奋进,为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副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二):
在全省“两会”胜利闭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动员大会刚刚结束之际,我们紧接着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上午,省教育厅虞国庆厅长作了工作报告,有思路、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希望大家结合各地各校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过去的一年,是全省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一年;也是我省各项教育工作扎实推进的改革之年、发展之年、建设之年、丰收之年。
( 一) 指导思想更加科学。 去年全省高校、中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相继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提升了发展理念。各地各校在“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保证。二是理清了发展思路。高等学校围绕做好“三定”(定方向、定规模、定特色)工作,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中等职业学校着力深化校企对接,注重办学特色;普通高中着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着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三是解决了突出问题。据统计,全省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解决突出问题8000 多个,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四是确保了校园稳定。一年来,全省高校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事件和进京上访,中小学校连续九年实现“校舍安全年”。
( 二) 投入保障更加有力。 去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近400 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突破250 亿元,比上年增长19 .02 %,高于全省财政性经常收入增幅3 .82 个百分点。一是积极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去年全省教育民生工程投入40 亿元,占全省民生工程资金的1/4 ,济困助学实现了大中小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二是教育公共财政政策和教育专项工程投入较大。全省共投入49 亿元,实施了“农村初中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高校质量与改革工程”等教育专项工程,有效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三是普通高校学生生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我省已连续三年将普通高校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提高200 元,在2008 年增拨1 亿元的基础上,20xx年又新增2000 万元,共1.2 亿元专门用于补助生均水平较低的学校。
( 三) 教育发展更加协调。 一是“普九”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 .9% ,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 .78% ,比上年提高0 .98 个百分点。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的基础性工资全部兑现,大部分地区的绩效工资也已按政策发放到位。二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有序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转变,素质教育蔚然成风。三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了灵活有效的招生工作机制。在去年中考人数下降的情况下,省教育厅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职学校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中职招收学生31 .56 万人,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30 .5 万人的招生任务。四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成效明显。新增2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 个,新增了2 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3 个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xx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初评中,省自然科学奖的全部16 个、5 项技术发明奖中的2 项、98 项科技进步奖中的28 个由高校获得,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速。及时启动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311 工程”建设。五是研究生学位教育取得突破。有3 所高校列入国家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南昌航空大学列入国家博士学位立项建设预测单位;赣南医学院列入国家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井冈山大学作为特殊情况以1+1 的形式将获得国家支持。全省共有6 所高校获得9 个种类的12 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权,其中7 种专业学位类别填补了我省空白。在去年教育部开展的中东部地区高等院校设置审批中,我省将有两所高专学校进入本科行列。六是教育外事工作呈现新气象。实施了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育项目三年规划,我省已在海外建立3 所孔子学院。港澳台教育交流日趋活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我省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 四) 攻坚克难更加有为。 一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逆势上扬。省政府及时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25 条政策措施,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继续稳定在96% 以上,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3 .7% ,连续九年高于全国水平。二是“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9年,中央安排我省第二批化债资金9 .3 亿元,省财政安排4 亿元。通过采取县自筹、省补助的办法,我们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偿还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省义务教育发展的40 多亿元“普九”债务。三是高校债务风险基本化解。通过财政补助、土地置换、财政收入统筹、贷款“短改长”、建设节约型高校等一系列措施,化解省属高校债务风险资金66 .44 亿元,高校债务风险已基本化解。此外,还解决了4 .4 万名返乡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教育乱收费、违规举办复读班和补课现象等长期困扰教育秩序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大班额现象和择校现象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五) 队伍结构更加优化。 一是连续两年面向国内外公开选拔50 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校副校(院)长,吸引高层次人才到江西高校工作,高校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选派了16 名高校干部到国内名牌高校、省属重点高校挂职锻炼,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三是省教育厅组织了机关、直属单位、设区市教育局和部分高校的52 名正处级干部,赴清华大学参加为期三周的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收到良好效果。四是为全省21 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71所农村学校选用了1825 名特岗教师,缓解了农村贫困地区优秀师资缺乏的困境。
一年来,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全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省教育战线全体同志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工作充分肯定。借此机会,谨向全省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进一步认清形势,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与此同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了加速崛起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积极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主动承担起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的历史重任。
(一)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主动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教育发展日益呈现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职能化的趋势。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将在观念、结构、职能和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改革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我们要在全球化竞争中和平发展,就必须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要瞄准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境外知名院校及教育机构的合作,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教育已成为国家外交大局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国际间学术交流量越来越大,外国留学生也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在教育国际化潮流中占到位置,有一席之地,能不能吸引到优质生源,关键是教育质量,关键是发展方式能否适应。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竞争,我们办教育,要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要通过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强我省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同时要服务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感。一方面,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提高教育的人才支撑和知识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我省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和特色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还需大力提高,教育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
二是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增强教育服务重大发展战略的责任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抓手。教育工作一定要坚持服务大局,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服务。尤其是各高等院校,要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多做贡献。在教育布局上,要统筹区域内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学科设置上,要围绕低碳与生态的农业,低碳与生态的技术、低碳与生态的工业体系,以及现代物流、现代商流、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坚持以应用学科为主,加快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在教育培养目标上,要抓住生态与经济的结合,为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要围绕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精干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破解难题,发挥智囊团和知识库的作用;在教育层次结构上,要突出重点,巩固义务教育,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高等教育,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是要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省委、省政府决定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大战略部署来抓,今年要力争提高全省城镇化率1 .6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将有超过70 万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业、就学,这就对城镇教育的供给数量、供给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主动适应全省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抓住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契机,一方面,把学校作为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共设施,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加大投入,优化以县域空间为载体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所需的职业教育。
(三)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仍然制约着我省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比如,有限的财力与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需求之间的矛盾,扩大办学规模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结构布局、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转型加快、城乡社区结构变迁之间的矛盾,现有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科研成果、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与提升教育贡献率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工作“点多、面广”与始终保持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之间的矛盾,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在办学方式、投入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切实解决好两个“不适应”的问题。
实现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办学方式。正确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是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合理、优化的教育结构是教育良性运作的基础,超越经济、社会、家庭承受能力的教育发展速度及超大规模办学是导致一些地方教育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首要的是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转变办学方式。
实现用有限的教育投入提升办学层次水平,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投入方式。当前,我省的教育投入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地区、一些先进水平的高校相比,我们这方面差距比较大,教育投入依然不足,而且矛盾还非常突出。在基础教育投入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效益不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有些漂亮的学校成了空校,资源闲置的问题开始出现。在高等教育投入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多元化投入不足。高校多元化投入是对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贡献率最实际的检验。现在我省高校的投入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收费,这两块投入不能完全支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与社会组织联合办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吸引社会捐资等,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大力提高社会投入的比重,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
改变应试教育现状,推进素质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式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封闭式、灌输式、应试式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从方法上改起,从建立规范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评价方式。现在教育发展中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根子在我们的评价方式有问题、导向有问题。一定要改变过去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衡量教育发展成效、教育工作成绩和办学质量的观念与做法。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改变单纯把录取率作为考核一所学校、一个地方政府教育工作指标的做法,而要重点考核学校的基础建设、教学能力建设、实验室建设、薄弱学校达标等要素,推动教育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
(四)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教育需求的迫切要求。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和“要公平”的变化,推动着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当前,我省教育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人都能上好学的意愿越来越迫切,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义务教育从让所有孩子“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职业教育从“有学上”转向“能就业”,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各级各类教育都进入了注重内涵发展、着力提高质量的新阶段,都面临着“好”的问题。与此同时,追求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要公平”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既要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又要保证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努力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为此,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解决好“上好学”和“要公平”的问题。
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由“单一”转向“多元”,对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给教育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各级各类学校在全力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注重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办学多元化、学校特色化、人才培养多样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教育需求。
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识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教育”发展,要求转变教育发展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的巨量增长,终身教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把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融入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使教育发展方式更加符合终身教育的要求。
三、紧紧抓住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省教育系统的同志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切入点,力求在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 一) 突出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公平。
一是着力推动硬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要抓紧制订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建设,对低于办学标准的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加大改造力度,保证学校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配置基本均衡。二是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我们要抓住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良好机遇,通过建设县城新区教育园区的办法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教育园区的建设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稳妥操作。在园区选址上,主要集中在新城区,便于规划。在投入上,要统筹各方面的资金集中使用。在教育资源整合上,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园区内图书馆、无线网络、运动场地、学生宿舍、食堂等公共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学校间的重复建设。在调整网点布局中,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一哄而上。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库区和湖区,要继续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尤其是小学办好。三是加快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尽快形成区域内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把为薄弱学校培养和配备一批高素质教师作为重点来抓。要加强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从教。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同时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工作力度。
( 二) 职普协调,加快高中教育发展。
全省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后,要在提高“普九”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一是要研究制定当地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规划。要根据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及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合理把握发展节奏,既要与全省的发展规划保持协调,又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支撑能力相适应。要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适时适当调整普通高中学校收费标准。二是要突出抓好中职教育。在抓好普通高中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中职教育。要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拓宽中职学校招生范围,切实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鼓励和引导中职学校面向市场办学,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中职毕业生充分就业。三是要做好中职教育免学费试点工作。今年国家将对中职学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实行免学费,这是继义务教育免费之后教育领域又一重大惠民之举。要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为今后中职教育全面免费奠定基础。县职业高中的专业都应视为涉农专业,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在农村就业,服务“三农”。四是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创新。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加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办学形式,多渠道加快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总结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经验,通过新课程实验改革,正确引领我省的高考制度改革。
( 三) 合理定位,凸显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解决好职业教育“大而全”和“综合性”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对接机制。要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机制;组建职教集团,形成校企对接的运行机制;加强市场研判,形成校企对接的信息定期发布机制;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形成校企对接的育人与用工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校企对接的奖励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力争今年立项建设3-4 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三是进一步凝炼学校发展特色。围绕我省的新兴产业、大中企业和特种行业创特色,发挥学校传统优势、比较优势、新兴优势创特色,在改革培养模式中创特色。
( 四) 立足创新,强化高校内涵建设。
要通过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促进我省高等教育整体上层次、上水平。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各高校要利用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把“三定”工作落在实处,科学分析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特点,集中力量,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做强做大。今后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光是看规模,而是看质量、看特色、看贡献。二是加快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教育厅要抓好工作落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要积极配合。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积极推进。各高校要积极做好项目准备,瞄准科技发展前沿,提高我省高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水平;进一步抓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集中力量承接一批科技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继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抓住国家新增博士、硕士点的机遇,加大对新增博、硕士立项单位建设的指导力度,提高申博、申硕工作的成功率;加大研究生招生力度,提高研究生的比例,力争“十二五”时期,硕士、博士生人数达到在校大学生的10% 以上;适当提高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标准,调动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学位点的建设,扩大专业学位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生培养整体办学层次。四是大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今年要切实抓住“民办院校设置年”的机遇,加强对民办高校升格工作的指导,推动一批民办高校实现升本,提升发展水平。
(五)统筹协调,推进各类教育共同发展。
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既要发展学校教育,也要发展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既要发展职前教育,也要发展继续教育。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发展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电大教育、社区教育和自学考试教育,积极探索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岗位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逐步向全体公民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受教育的机会。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先行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此带动全省的社区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电大等高校的优势与作用,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远程教育体系框架。要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强强合作、科研攻关,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加强对港澳和台湾教育交流,不断增强我省教育的地区和国际影响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力和水平
各地各校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着眼于提高服务大局能力,着眼于优化教育政务环境,着眼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着眼于提高教师、干部素质,紧紧围绕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升教育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 一) 加强教育工作组织领导。
一是强化投入职责。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教育占财政支出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支撑教育正常发展。各地在建立公共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对事关教育发展方面的投入,如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等,对事关师生的切身利益问题,如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贫困家庭学生的补助等要重点倾斜,予以确保。二是强化项目管理职责。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确保所有教育项目都能顺利建设和实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要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建设优质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三是强化政府对教育的督导职责。要推进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细化督导项目。在督导中,既督学,又督政;既要抓好原有项目的督导,又要创新督导内容和方式,对新项目进行督导。今年要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对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目标考评办法,提高督导成效。四是强化部门协同配合。各地政府要整合财政、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技、文化、公安等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 二) 提高教育工作管理水平。
一要统筹兼顾,长远谋划。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兼顾,善于抓关键、抓重点、抓基础,以重点推动一般,以基础推动全面。当前,要抓紧开展我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战略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专业咨询机构、教育学会和教学科研单位的作用,加强对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我省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二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新机制、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改革中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跟风、不攀比、不走极端”。要坚持民主、科学决策,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三要辩证思维,稳步操作。现在教育发展上有很多两难问题,往往是“摁下葫芦起来瓢”。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思考谋划,并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不能解决了旧矛盾,又引发新矛盾;解决一个矛盾,带来多个矛盾;解决了今天的矛盾,又为今后留下矛盾。“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是长久大业,更要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三)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我们必须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一是坚持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挂钩。坚决压缩或停招那些社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 对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后面的高校要适当调减招生计划。二是巩固和完善就业政策。继续组织实施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下基层的新政策。三是加强创业教育。各高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要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四是全面加强就业指导。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及校友等资源,为毕业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增加举办网络和现场招聘会的场次,为用人单位与学生提供更多的见面机会;各高校要普遍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加强就业指导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
( 四) 加强教育系统队伍自身建设。
教育事业发展能不能把握机遇,能不能成功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一是要加强学习懂教育。要当先生,先当学生。要管教育,先懂教育。要把学习当作一种持之以恒的意志、一种提升自我境界的追求、一种推进教育发展的责任,孜孜以求。要通过学习,把教育发展的规律、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方法把握好,运用好,提高工作本领,成为教育行家里手。二是要改进作风抓落实。要在抓经常、打基础、管长远、固根本上下功夫,要在盯住问题做工作、不见成效不罢休上用气力,要在注重效果、讲求实效上见高低,使工作安排部署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项项有效果。三是要一身正气干事业。教育战线的同志、广大教师在职业道德、廉洁自律方面应当有更高的要求。对教师中的先进事迹,要大力宣传,蔚然成风。对近年来出现的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等问题,要警钟常鸣,常抓不懈,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教育战线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践行师德规范,遵纪守法、秉公用权、廉洁从教。要大力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广大教师一定要有大爱之心、责任心和奉献之心,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砥砺品行,培育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怀。
最后,再强调一下安全稳定问题。今年影响稳定的因素很复杂。希望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维护学校安全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自觉履行好工作职责。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落实“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加强对影响教育系统稳定因素的分析,及时排查、化解矛盾,完善维护教育系统稳定的体制机制,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全省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同志们,当前我省教育发展面临着极好的机遇。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为我省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强大的动力。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创新克难,加快推进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全省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副省长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三):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部署要求,围绕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改革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快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工作。
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各地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学习贯彻,掀起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热潮。一是迅速进行传达贯彻。各市、县(市、区)及时在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上组织学习,并抓紧把相关精神传达到基层。宿迁、盐城、南通、苏州、徐州五市已先后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其他地区正在抓紧制定本地教育规划纲要,积极筹备教育工作会议。二是及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省有关部门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责任部门。在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科技厅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方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以及加强学前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已正式出台。三是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省教育厅专门组织宣讲团,由厅领导带队分赴13个市宣传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深入研究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这些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环境。
下面,我就进一步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工作,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改革。梁保华书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罗志军省长强调,要把改革创新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突出改革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从江苏教育发展历程看,这些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在新的发展阶段,我省教育要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加快推进教育改革。
首先,贯彻实施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必须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工作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这次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基本原则。我省教育规划纲要通篇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现代学校制度、招生考试制度、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开放与合作等重点领域对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上,都提出了重大改革政策措施。总的来说,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是一部以改革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发展,主线是改革。在组织实施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精髓、抓住关键,将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始终,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促进公平,以改革增强活力。
其次,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治本之策。目前,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如素质教育问题、择校问题、减负问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等等。其中有些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些是发展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还有一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成因十分复杂,涉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些问题肯定难以解决,必须找准症结、正本清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突破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尽快破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深化改革中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使江苏教育事业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第三,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必须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关键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目前,我省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亟待加强,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服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努力在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带动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工作方针,立足省情实际,遵循教育规律,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工作中,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好改革的基本原则。教育改革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明确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十分重要。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从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把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检验教育改革的根本标准。二是要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搞好总体设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综合改革与专项改革相结合,着眼于事关全局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实践。充分考虑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把整体部署和尊重基层创造结合起来,引导各地各校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把握好改革的主要目标。坚持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引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要求,确定我省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一是构建现代教育新体系,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质量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学习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适应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成才观,适应区域、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打破不同教育类别、机构、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逐步形成多样化的人才成长通道,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三是打造教育公平新平台,保障教育机会平等。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四是创建规范管理新体制,推动教育健康和谐发展。“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巩固,“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发展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处于国际前沿、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明显。六是激发教育发展新活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学校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引导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科学定位、特色办学,形成各自不同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七是构筑东部教育新高地,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在深化改革的同时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运用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指导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在区域教育联动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占据领先地位。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到我省留学和任教,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把握好改革的推进方法。教育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必须讲究工作方法。一是要坚持上下联动。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涉及利益格局调整,既需要自上而下的指导和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和探索。要加强顶层设计,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制定好改革的具体方案,系统推进改革。同时,要坚持从基层做起,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行动,大胆探索,把各项改革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要坚持整体推进。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多层次、多领域的体制机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采取综合改革的思路,既要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和教育各个领域的改革,又要充分考虑教育改革的外部环境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要注意把握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相互影响,发挥高等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改革也意味着风险,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事先做好应对预案,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把改革的推进力度与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三是要坚持重点突破。现阶段的改革,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必须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集中力量进行突破。要以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导,全面梳理制约我省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等为重点推进教育改革,力求取得明显成效,提振改革信心。
三、认真落实我省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任务
经过前一阶段努力,我省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要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不同学段教育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也已明确。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我省一批项目列入试点。在组织实施国家试点项目的同时,要对我省教育改革实行整体推进。也就是说,我省的教育改革绝不仅是苏南的改革,或是苏北、苏中的改革,各地都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面加以落实,扎实做好教育改革各项工作。
一是要改革办园体制,完善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机制。学前教育是我省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群众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反映比较强烈。为此,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取得突破。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努力开创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在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投入保障、日常监管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到20xx年,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都建成合格园。这里要强调的是,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时配套建设幼儿园是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投资,属国有教育资产,应按属地原则移交当地政府举办,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对已改变性质和用途的,由当地政府限期收回。在坚持政府主导学前教育发展的同时,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多元办园,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形成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机构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自20xx年起,新设幼儿园均须按省级优质园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县级统筹、县乡(镇、街道)共建的管理机制,县级政府统筹管理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建设并办好区域内公办幼儿园。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根据人口规模和城乡差异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逐步实现适龄儿童就近入园。
二是要缩小办学差距,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放大并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基本消除区域内城乡、学校间差距,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择校过度等热点难点问题。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配备每所学校的教师,促进骨干教师区域内校际定期交流,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到农村任教,积极探索建立结对帮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联合办学机制,以优质资源的扩大辐射促进教育均衡。深化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促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创新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要健全职教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服务为宗旨,立足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方式,统筹推进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形成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和支持实验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重点突破,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大公办职业院校改革力度,改变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状况,整合力量、激发活力;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举办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健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坚持就业创业并举,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是要开展综合改革,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机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我省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要项目之一。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改革要求也最为迫切。要深入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突破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大力促进高校特色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服务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把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先导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行区。要以项目为抓手,遴选一批试点项目和试点高校,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健全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等。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改革产学研合作方式,促进高校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要创新优势学科成长培育机制,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为创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撑,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出更大贡献,形成“学科高原”和“学科高峰”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推进多元办学,完善民办教育自主发展机制。发展民办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增强教育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省民办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民办高校学生的比重已经超过1/4,但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仅为0.3%,而江苏是民营企业最多的省份,这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为促进我省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要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使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适宜教育发展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动教育发展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职责,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省政府已明确,有国有资产参与举办的从事学历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其教职工可参加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回报的民办学校,在有办学结余的前提下,按规定可从办学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奖励出资人。市、县(市、区)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鼓励民办学校发展,奖励和表彰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同时,对优质民办教育资源,要积极探索民办公助、政府购买的新机制新模式。各地要进一步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健全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培育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鼓励支持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使全省民办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四、努力为推进教育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现在,我省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工作思路也比较清晰,关键在于抓好组织实施。这就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推进教育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责任意识,明确目标责任制,扎实加以推进。为加强对全省教育改革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了由多部门参加的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审议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改革工作,协调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本地区教育改革工作的统筹协调。要结合实际制定各项重点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工作的检查指导,把握改革进程,掌握改革动态,总结推广经验,督促整改问题,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二是要强化协调配合。教育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既要明确职责、分工负责,又要加强协调、相互支持,形成推进教育改革的整体合力。教育部门要全力以赴,认真制定落实具体推进措施,并对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出谋划策,做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发展改革、财政、编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承担着重要任务,要站在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高度,做教育改革的促进派,主动做好相关工作。其他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三是要强化经费保障。资金投入、财力保障是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关键。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育改革所需资金。教育经费投入能不能用在刀刃上,能不能保证资金安全,群众十分关心。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严格资金使用监管责任制,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用得清楚明白,达到预期效果。
四是要强化宣传引导。推进教育改革,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寄予厚望。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入宣传推进教育改革的理念、意义和政策措施,宣传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宣传改革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清除人们对教育改革的疑虑和误解。同时,要多做统一思想、增进共识的工作,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认识到解决教育发展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需要一定时间,改革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探索性、渐进性和阶段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的良好氛围。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按照国务院有关部委要求,今年年底前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任务。据国务院纠风办介绍,目前全国尚未完成清理规范任务的学校有140所,其中我省就占了近一半。前不久,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对我省清理规范工作进行了检查,对面上情况特别是个别县(市、区)的工作不够满意。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确保按时完成清理规范任务。一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国家检查组明确要求,江苏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必须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如不能完成或清理规范后仍不符合规定的学校,20xx年春季学期一律执行当地公办学校的收费政策。各地要按照进度要求,迅速开展清理规范工作,确保清理规范全部到位。二是要依法清理规范。改制学校形成原因复杂,涉及利益群体多,清理规范难度大,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清理规范工作,做到依法清理、依法规范,切实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学校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规范为公办学校的,必须执行公办学校办学政策;规范为民办学校的,必须符合“四独立”要求,并按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三是要强化督查问责。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举办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协调处置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矛盾,把改制学校清理规范要求落到实处。省政府尽快将组织专项督查。希望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确保按期完成。
同志们,教育发展事关百年大计,教育改革关系千家万户。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