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踏石留印 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2016反腐片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

永远在路上透过那直指人心、触及灵魂的震撼与震慑,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强化警示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党员干部的深切关怀和帮助、保护。那么,现在小编就来分享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希望你能喜欢这些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篇【1】

近年来,党中央反腐败保持高压态势,力度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取得硕果累累,赢得老百姓一片赞声。但是,一些基层“蝇腐”现象也屡屡被曝光,群众深受其害,反映甚是强烈。

“蝇腐”多发易发,量大面广,往往游走在政策边缘,更多时候是一些“小动作”“潜规则”,相比较“老虎”的大贪巨腐,“蝇腐”一般涉及群体小,涉及资金少,容易被“忽视”,因而更具隐蔽性;而在事情被揭发后,因涉事群众大都是“熟人”,甚至沾亲带故,再加上“中间人”出面说情,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回旋余地大,变相的助长了“蝇腐”的嚣张气焰;即使相关部门追查下来,一般也会因其影响和危害范围小,“情节较轻”,给予的惩戒力度不大,难以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仔细分析“蝇腐”现象就会发现,一些“小官”“小干部”正是因为“小事不慎、小节不惧、小错不改”才一步步走向深渊,最终酿成大错。比如,一些村干部见好处就想“分一杯羹”,雁过拔毛,在低保等扶持救助资金上“吃拿卡要”、优亲厚友;在落实涉农惠农政策上不公开、不透明、不民主,漠视群众感受,搞官僚主义,总想“显显威风”;甚至与当地“恶霸”勾结,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任由其发展,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演变为“小官大贪”。

“蝇腐”一旦蔓延成患,其害不亚于“虎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叫的‘蝇贪’感受更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所以,必须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遏制“蝇腐”蔓延势头,要露头就打,治理“蝇腐”也要借鉴“打虎”的经验和做法,加大惩戒力度,决不姑息纵容,将制度的笼子织得更细更密。

祸患常积于忽微,小不治则乱大局。王岐山同志强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抓早抓小,对存在的问题要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酿成大祸。治理“蝇腐”还需正本清源,惩防并用。一要发动群众积极提供线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不留死角盲区;二要进一步夯实责任,严肃追责问责,在落实和监督上下功夫;三要防微杜渐,着眼抓早抓小,立足抓常抓长,早发现早治疗,持之以恒不松紧;四要增强基层干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健全“不敢腐”“不能腐”的机制,营造“不想腐”的政治生态。

治理“蝇腐”还需领导干部要带好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也要发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久久为功,莫要纵容“蝇腐”,以至为祸似“虎”。既“打虎”,也“拍蝇”,其力不减,其势不变,才能让老百姓看见反腐成效,群众才能真心拥护。

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篇【2】

央视政论片《永远在路上》第一集中露面的贪官,无一例外,都是这种神情,与他们在台上时头发乌黑、红光满面、口若悬河、动作敏捷相比,真是判若两人,他们几乎都已经彻底变为另外一个人,前后相比较,相同的不过是名字而已。

中共党史上,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文革结束,一代又一代的各级干部和普通党员坐过牢的,不在少数。但是牢门内外,人的精神状态发生如此巨变的,根据各种典籍记载,恐怕就是这一批人了。与早期的李大钊、瞿秋白,甚至被开除出党的陈独秀,一直到文革期间那么多进牢房的诸如彭德怀等等高级干部相比,如今在牢里的这些前高级干部,哪一个有一点点先辈进入监狱、走上刑场的一丝丝气概?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他们从弄权开始,内心深处,是非界限恐怕就相当模糊,他们一直是心虚的,老是在等着生大病、坐大牢等大限到来,帮他们最终明辨是非。而不像李大钊瞿秋白等人,自始至终,牢里牢外,从来就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所以,他们能够慷慨赴死。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就是说,你到了四十岁,就不该再为基本价值立场感到困惑,应该怎么立身行事,已经了然于胸。但这些所谓高级干部,却似乎永远没有到成熟的心理年龄,比如白恩培自称快60岁退休了,才意识到自己需要很多金钱;李春城进了监狱,才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可能带坏成都的部下们。他们似乎是进了监狱之后,才年满40,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或有人说,“一把手”的权力过大且缺乏监督,才是根本问题。的确,过大的、不受约束的权力,很容易引诱人犯错误。但须知人之为人,首先应当具有自主意识,在此之下建立一些做人的底线,他不因制度而使自己的欲望轻易失控,否则与猪狗何异?

这些贪官一方面没有成熟的价值观,一遇到重大变故就悔恨不已,完全可以想见,如果他们侥幸没有被查处,有生之年,是否还有能力反省出自己的龌龊不堪?另一方面,他们普遍过了知命之年之后,仍然完全缺乏掌控自己欲望的能力,这种幼稚,所从何来?须知,不管是白恩培还是周本顺,都声称自己出生穷苦,驾驭意志与欲望的能力理当比别人更强才是。

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篇【3】

中纪委、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八节专题片《永远在路上》,在10月17日起于黄金时段连续播出,各地都在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自行观看,以此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昨晚看了第一节《人心向背》,很受启发,觉得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认真思考怎样加持永远守法守纪,做到一生清白、一生清廉。

党员干部必须随时保持清醒,警钟长鸣在耳边。因为作风建设是大事,律人律己要加鞭。

观看《永远在路上》,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是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是有为国为民谋良策的良苦用心的。要使红色江山永远巩固,风清气正并持之以恒,必须要明白民心向背是关键。制作和播放八节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根本目的是拒腐防变,是为了让普天之下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引以为戒、牢记教训、警钟长鸣、遵规守纪保平安。只有政通人和、风清气正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当年黄炎培和毛泽东的著名的“窑洞对”,就指明了“全民监督促清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起“窑洞对”,我们不由得忆起了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诸葛亮关于治国理政方略的著名的《隆中对》和《出师表》,其中关于政治清明、管理官吏、担当责任、发展经济等很多道理至今仍然值得借鉴。

那么,如何做到遵纪守法和清正廉洁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如今,中国共产党以压倒一切的态势和“零容忍”的态度坚持反腐,要求党员干部在严以修身和律己的同时,纪检监察机关也必须要严以执纪和严以用权,要求全党上线都务必践行“三严三实”、“四讲四有”争当“四铁干部”,严守中央八项规定以及党章等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并且加强宣传和教育,巡查惩戒不手软,“老虎”“苍蝇”一起打,以显党纪国法的威严。因此,党员干部要管好自己戒贪欲,管好家人和身边人;管好下属和亲朋好友,必须依规依矩立身处世。必须坚持正别人先正己,才能实现令行禁止。公正无私传美名,根正苗红留美谈。青松高洁人敬仰,便是核心价值观。岂不闻中国名言警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吗?还有“心中无冷病,哪怕吃西瓜!”“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日影斜!”心中如果没有鬼,何必“求神”“摆香案”!那些落马贪官们以为整日烧香拜佛鞥掩盖和“减轻”自己的罪过,那兼职还是痴人说梦和痴心妄想,真的缺乏智慧哦!这样的人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拯救灵魂只能靠自己,只有自身的廉洁公正和一心为民才能保平安。

警钟长鸣在耳边,需要党员干部认真思考怎样才能不迷失自我、不利欲熏心,不疏忽放纵酿祸患。正如曾经是高官因贪欲膨胀而落马的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无法回头和重返。”必须要算好政治自由帐,如入“铁窗”则悔之晚也,任何人都无法拯救他了。无论高官和小官,只有把为民宗旨牢记在心间,珍惜亲情名誉和一生清白,才能受人陈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些前车之辙是后车之鉴,我们党引以为戒。

为官为民都需要讲诚信,要弘扬和传承传中华美德,要以艰苦奋斗为政治本色和作风,以红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做人处世守住底线和红线,才能名垂青史。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个“丹心”运用到如今的时代,就是指为国为民、爱党护党、遵纪守法、大公无私、伸张正义、敬业奉献、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嫉恶如仇、清正廉洁。只有如此才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否则就是“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永远在路上 踏石留印 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2016反腐片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

反腐倡廉是一件顺应民心民意的事,党风廉政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党员干部要以八项规定作行动指南,以接受监督为幸福,以廉洁为立身之本,以心底无私天地宽和一生勤俭赢得名节荣誉和尊重称赞。要赢得太平盛世万民安,就要不惧任重和道远,严查违规和违纪,严执法纪和制度,严惩贪污和腐败。

永远在路上相关心得体会:

1.观看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2.2016永远在路上把纪律挺在前面心得体会

3.2016永远在路上利剑出鞘心得体会

4.党员观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5.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100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21061/960237847.html

更多阅读

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做合格党员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专题片2016《《永远在路上》多位因严重贪腐、违纪违法而落马的省部级以上官员首次讲述他们的忏悔和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做合格党员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欢迎借鉴。2016年1到8集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汇总1.2016永远在路上第一集

声明:《永远在路上 踏石留印 永远在路上踏石留印心得体会 2016反腐片永远在路上观后心得》为网友美丽的过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