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因此,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社会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的素质的提高,一项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当代大学生,高强度的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大学生进人大学后,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生活、组织环境,新的人际交往环境等。这些环境给人生经验不足、情感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一时较难适应新环境,不能及时调节,从而导致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势必产生心理障碍。
2、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宠爱。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3、对网络的依赖。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4、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另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5、失恋。大学生正值青年期,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恋爱现象逐年增多,但恋爱的成功率却比较低。有许多大学生经受过恋爱挫折,有过失恋的心理体验。由于不能正确对待失恋。有的学生出现了失恋后情绪低沉,精神萎靡不振,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及强烈的失败感和挫折感。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6、就业压力。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学生学习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健康人格的塑造。如在在教师和辅导员中选拔了心理教育信息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
2、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能为学生带来比较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这样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篇二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发生着变化,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由然而生,本文详细阐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加这一现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原因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危机。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社会贫富分化和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大学生也不例外。在大专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心理问题也越来越是高校辅导员和各级学生管理部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作为一名高校的大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努力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提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管理工作应该分为以下几点:
1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1由于贫富差距产生的优越感和自卑感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他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后,他又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但是,每次提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小平同志又会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带动大家一起富裕,共同走富裕之路。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的基本达到,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富人群体”。但是,带动其他人一起富裕、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而产生了三种人,一种是富人,一种是经济还算不错的人,一种是贫困的人。富人越来越富,中间的人群维持在温饱和必须的支出,贫困的人越来越经济拮据,越来越贫困,有的儿女的学费都成了具大的压力。这些人的儿女到了一定的年龄进了大学,在大学生中就产生了问题,一是富有学生的优越感,二是贫困学生的自卑感。这两种学生的感觉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的产生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成为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
1.2就业难产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各高校扩大招生以来,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大众化的教育,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美好形象也已经成为历史。高校毕业生数也在不断剧增,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调查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有220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明年将增至280万人。并且最近一项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大学生已将“就业压力大”列为自己的首要烦恼。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2009年以来的经济低靡,大学生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引起社会、家庭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它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负担,部分高校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就业前的悲观、焦虑和迷茫心理;求职过程中又表现出挑剔、观望;择业过程中产生矛盾心理,导致各种心理问题产生。所以,积极为大学生寻求多种就业途径的同时,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成为社会和高校大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1.3家庭问题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罪恶杀手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婚内婚外的人们寻求爱情提供了环境与条件,同时也给很大一部分人降低了道德底线和责任感,家庭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个病态的家庭很容易产生病态的孩子。一般人总以为,孩子我们只要给他(她)吃饱、穿暖、把他(她)抚养长大,做父母的责任就尽到了。熟不知孩子的成长光靠物质上的需要还远远不够,物质大概占到孩子总需求的20%,80%还更需要精神的满足和安全感。举一个例子,有这样一个家庭,其父亲因为和爱人不和,长年不回家,和孩子也没有什么交流和交往,孩子是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考入大学的,母亲是一个柔弱的女人,没有表现出坚强和乐观,在一个人带孩子的过程中,母亲的哀怨、无耐给了孩子极其不良的心理影响,该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产生,最终以跳楼自杀回报了父母的不和。学生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很多同学不理解:他平时很好,学习不错,对同学也很温和礼貌,怎么会这么想不开呢其实不然,本人认为,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在多年以前父亲远离时就产生了。是父母的不和,给孩子造成了具大的伤害。家庭失和给孩子造成的影响有:容易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重者心理出现问题不能自拔,最终选择极端,该学生就属于这种情况;高度的精神焦虑,智力和学业明显落后;性格和性别容易异化;容易造成社会关系失调,人际关系不好,容易造成自我心理的封闭、自卑、忧郁、猜忌、冷漠,主观偏见,并以自我为中心,厌恶与他人接触等等。
1.4来自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起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她)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良师益友,以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纳是大多数大学生强烈的需要。但由于交往的机会较少,缺乏主动性,加之青春期的心理闭锁等原因,同学之间不易吐露真情,交换思想,致使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己找不到知己而闷闷不乐,有的因不被别人理解而惆怅,内心矛盾、焦虑、抑郁、感到孤独,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们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切磋学问,探讨人生,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管理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
2.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使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组织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教会学生系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是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促使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2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健康筛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等心理健康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并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找他们谈心,或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和咨询,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2.3有针对性的和学生进行谈话
学生辅导员或学生管理者,要针对不同性格和有不同问题的学生进行定期的谈话。要尊重学生,以平等待人的方式和学生进行谈话。谈话的方式要真诚、要艺术,态度要和蔼可亲,要和学生做朋友,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让他(她)们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把想不开的事情讲出来,把内心的压力倒出来。“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的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所以,通过艺术的、平等的谈话,了解他们的个性,让他们都能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自尊心就是一种建立在自我评价基础之上、要求社会和集体承认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思想感情。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尊心起到了使一个积极向上的作用,他会更加珍视自己在老师心里的形象以及积极向上的意识,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3]当学生们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了,我们也就能找到解决学生心里问题的方向了。
2.4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艺术课程,舒缓学生的压力
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以文体活动为媒介,将艺术鉴赏进课堂,通过多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对美的欣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发掘生活中的美,构建学生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思维和想象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让学生们感觉到,生活是美好的,学习是舒畅的,人本是善良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从而使学生们的压力和负担,变成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卸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文教资料[J].2009年11月号下旬刊,227.
[2]刘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和对策.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卷第3期,90.
[3]隋秀玲.浅谈高校班主任与学生谈话艺术.教育教学,201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