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素有“国色天香”、“富贵之花”、“花中之王”的美称。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牡丹花的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牡丹花的栽培技术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是重要的观赏植物,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为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牡丹根皮入药,名曰“丹皮”。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牡丹素有“国色天香”、“富贵之花”、“花中之王”的美称。
原产于中国西部秦岭和大巴山一带山区,汉中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牡丹的地方,为落叶亚灌木。喜凉恶白色的牡丹花热,宜燥惧湿,可耐-30℃的低温,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区可正常生长。喜阴,亦少不耐阳。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或砂土壤,忌粘重土壤或低温处栽植。花期4-5月。多采用嫁接方法进行栽培,因为与芍药同属芍药属,又多选用芍药作为砧木。
牡丹花的栽培技术
牡丹的繁殖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即播种繁殖;另一类是无性繁殖,包括分株、嫁接、扦插、压条、组织培养等。具体选用何种繁殖方法,应根据生产目的和牡丹的生长习性,适时适地进行。
有性繁殖
牡丹种子的千粒重约为150g~180g,所以,播种繁殖的繁殖系数较大,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苗木,根据这个特点,牡丹播种繁殖多用于生产药用牡丹和培养嫁接用的砧木。牡丹单瓣型品种结实力强、籽粒饱满、发芽率高、适应性广、生长势强、变异性小,其中以单瓣型品种“凤丹”最具代表性,所以,在生产药用牡丹和培养嫁接用砧木时,多利用单瓣型品种的种子,特别是“凤丹”用量最大。牡丹半重瓣或重瓣型品种的雄蕊或雌蕊常瓣化或退化,结籽少或不结籽,籽粒瘪,发芽率低,变异性大,所以,半重瓣或重瓣型的种子一般用于新品种选育。无论是单瓣型品种的种子,还是半重瓣、重瓣型品种的种子,播种后3~5年方可开花,但以5 年生以上的植株结籽多,籽粒饱满。
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可以保持母株优良性状基本不变,观赏牡丹的繁殖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已经从传统的嫁接、分株等方式,向现代生物技术如器官发生、组织培养方向发展。
1、分株法
牡丹没有明显的主干,为丛生状灌木,很适合分株,也较简便易行。其优点是成苗快,新株生长迅速;缺点是繁殖系数小,苗木规格大小不一,商品性差。
2、嫁接法:
嫁接是牡丹最常用的繁殖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繁殖系数高、苗木整齐规范等优点。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主要有嫁接时间、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几个方面。
3、扦插法
牡丹扦插繁殖成活率低,生根量小,生长势弱,养护管理难度大,因此生产上几乎不采用。
扦插繁殖的最佳时间为9月上旬(白露)到9月下旬(秋分),这时气温为18~25℃,地温18~23℃,只要插床基质墒情适中,7~10天可以形成愈伤组织,插后50~ 60天,可以长出4~10条新根,但新根短、细、嫩。到12月份时,根部基本停止生长。扦插时,插穗要选取粗壮无病虫害的,地表处的萌蘖枝做插穗更易生根。每个插穗长5~10cm,用500~800mg/L的吲哚丁酸、ABT1号生根粉等生根剂速蘸, 然后以株行距10×20cm插入基质中,插入深度为插穗长的1/2~2/3,压实基质,保持湿润。
牡丹扦插繁殖的成活率一般不超过60%,主要原因是扦插后当年新生根少而短, 无法满足植株生长所需的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从而造成死亡。牡丹扦插成活两年后,可以移栽到大田定植。
对于粗壮充实的良种枝条,采用嫁接的方法较之扦插,其成活率肯定更高。但是,在3月下旬(春分),为调节枝条生长势及植株整形,许多长约5~10cm的萌蘖嫩枝都被掰去舍弃,殊为可惜。如果能将其用以扦插,将是弃物利用增加苗木产量的途径,这是摆在牡丹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4、压条法
牡丹压条繁殖,是将牡丹枝条环状剥皮或刻伤压入土中,待生根后与母株分离,形成新的植株。压条法分为就地压条法和吊包压条法。
5、组织培养法: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是为解决传统方法不可克服的繁殖系数低的问题而研究的,20多年来已用花药、种子的胚和上胚轴、茎尖、腋芽、嫩叶、叶柄等外殖体培养,其培养技术已取得有益进展。自李玉龙等以来,以器官发生(organogenesis)为基础的组织培养不时有报道。P.suffruticosa “Papaveracea”,继代培养周期分别为3,4和5周时, 丛生芽增加一倍的时间分别是21.7、24.8和27.0d, 即用以生根处理的丛生芽的培养周期决定其生根反应,培养5周的丛生芽生根最理想而培养4周的生根率最低,丛生芽的生根能力与其重量呈负相关,P.suffruticosa “Mme de Vatry” 的丛生芽诱导在6 mmoI/L CA2+的MS培养基中,添加BA而非2iP最有效,丛生芽在试管外生根, 只有体内BA水平下降、IAA水平升高后,才有利于不定根形成, 以 75umoL/LIBA或0.3%AC处理,去掉茎基部的不定芽,其生根率提高,低温处理促进小植株顶端生长,增加IAA和细胞分裂素水平,但降低了ABA含量,低温处理的植株转入正常条件下培养15 d,ABA在茎里的水平回升,但在根里检测不到。 牡丹组织培养的技术进步令人鼓舞,但是外植体表面消毒污染率高,培养物容易褐变,繁殖系数低,生长缓慢,在组培苗移栽阶段植株感病严重和死亡率高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旦这些问题获的解决,牡丹组织培养技术将成为牡丹苗木快繁的有效手段。
牡丹花的注意事项
牡丹栽植时要因地制宜,栽植地宜选高燥向阳之处,在背阴之处植株生长瘦弱,不能开花。有侧阴之处生长最好。土壤要选择疏松、肥沃、深厚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土壤pH值以中性为好,微酸或微碱亦可。
观赏牡丹栽植,要注意品种、花色及开花期的搭配。栽前要对根部适当修剪,剪去病根和折断的根,再用0.1%硫酸铜溶液或5%石灰水尺泡根部一半小时,进行消毒,然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栽植。栽植深度以根茎交接处与土面齐平为好。栽植时间以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为宜。北方地区可适当栽早此,南方地区可适当栽迟些,栽植时间适宜,栽后伤易愈合,并易于生根,有利于生长开花。
栽植
选择向阳、不积水之地,最好是朝阳斜坡,土质肥沃、排水好的沙质壤土。栽植前深翻土地,栽植坑要适当大,牡丹根部放入其穴内要垂直舒展,不能拳根。栽植不可过深,以刚刚埋住根为好。一般盆栽较少。
浇水施肥
栽植前浇2次透水。入冬前灌1次水,保证其安全越冬。开春后视土壤干湿情况给水,但不要浇水过大。全年一般施3次肥,第1次为花前肥,施速效肥,促其花开得大开得好。第2次为花后肥,追施1次有机液肥。笫3次是秋冬肥,以基肥为主,促翌年春季生长。另外,要注意中耕除草,无杂草可浅耕松土。
整形修剪
花谢后及时摘花、剪枝,根据树形自然长势结合自己希望的树形下剪,同时在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保护伤口,防治病菌侵入感染。若想植株低矮、花丛密集,则短截重些,以抑制枝条扩展和根蘖发生,一般每株以保留5~6个分枝为宜。
花期控制
盆栽牡丹可通过冬季催花处理而春节开花,方法是春节前60天选健壮鳞芽饱满的牡丹品种(如赵粉、洛阳红、盛丹炉、葛金紫、珠砂垒、大子胡红、墨魁、乌龙捧盛等)带土起出,尽量少伤根、在阴凉处晾12~13天后上盆,并进行整形修剪,每株留10个顶芽饱满的枝条,留顶芽,其余芽抹掉。上盆时,盆大小应和植株相配,达到满意株型。浇透水后,正常管理。春节前50~60天将其移入10℃左右温室内每天喷2~3次水,盆士保持湿润。当鳞芽膨大后,逐渐加温至25~30℃,夜温不低于15℃,如此春节可见花。
盆栽
牡丹为深根性落叶灌木花卉,性喜阳光,耐寒,爱凉爽环境而忌高温闷热,适宜于半干半湿的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因此一般栽培牡丹花的盆土宜用砂土和饼肥的混合土,或用充分腐熟的厩肥、园土、粗砂以1:1:1的比例混匀的培养土。如栽培土壤
中水分过多,其肉质根部容易腐烂。因此,遇到连续下雨的天气时,要及时排水,切不可让其根部积水。牡丹不耐高温,夏季天热时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最好搭个凉棚,为其遮荫。中午前盖上草帘或芦苇,傍晚揭去。这一措施及时做好,可以防止落叶,若任其受热、落叶,将严重影响以后开花。牡丹因根须较长,植株较大,因此适合于地栽,若要盆栽,则应选大型的、透水性好的瓦盆,盆深要求在30厘米以上。最好用深度为60~70cm的瓦缸。
牡丹花的繁殖,用播种法、分株法、嫁接法都可以。常用分株和嫁接法繁殖,也可播种和扦插。移植适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不可过早或过迟。喜肥,每年至少应施肥三次,即“花肥”、“芽肥”和“冬肥”。栽培2~3年后应进行整枝。对生长势旺盛、发枝能力强的品种,只需剪去细弱枝,保留全部强状枝条,对基部的萌蘖应及时除去,以保持美观的株形。除芽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为使植株开花繁而艳、保持植株健壮,应根据树龄情况,控制开花数量。在现蕾早期,选留一定数量发育饱满的花芽,将过多的芽和弱芽尽早除去。一般5~6年生的植株,保留3~5个花芽。新定植的植株,第二年春天应将所有花芽全部除去,不让其开花,以集中营养促进植株的发育。
牡丹花的病虫防治
叶斑病:也称红斑病,此病为多毛孢属的真菌传染。病菌主要浸染叶片,也浸染新枝。发病初期一般在花后15天左右,7月中旬随温度的升高日趋严重。初期叶背面有谷粒大小褐色斑点,边缘色略深,形成外浓中淡、不规则的圆心环纹枯斑,相互融连,以致叶片枯焦凋落。叶柄受害产生墨绿色绒毛层;茎、柄部染病产生隆起的病斑;病菌在病株茎叶和土壤中越冬。
防治方法:
11月上旬(立冬)前后,将地里的于叶扫净,集中烧掉,以消灭病原菌;
发病前(5月份)喷洒1:1:160倍的波尔多液,10~15天喷一次,直至7月底;
发病初期,喷洒5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多菌灵,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
紫纹羽病:为真菌病害。由土壤传播。发病在根颈处及根部,以根颈处较为多见。受害处有紫色或白色棉絮状菌丝,初呈黄褐色,后为黑褐色,俗称“黑疙瘩头"。轻者形成点片状斑块,不生新根,枝条枯细,叶片发黄,鳞芽瘪小;重者整个根颈和很系腐烂,植株死亡。此病多在6~8月高温多雨季节发生,9月以后,随气温的降低和雨水的减少,病斑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
⒈选排水良好的高燥地块栽植;
⒉雨季及时中耕,降低土壤湿度;
⒊4~5年轮作一次;
⒋选育抗病品种;
⒌分栽时用 500倍五氯硝基苯药液涂于患处再栽植,也可用5%代森铵1000倍液浇其根部;
⒍受害病株周围用石灰或硫磺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