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人交流和沟通,不大喊大叫而使人信服,显然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讲故事练口才,欢迎大家阅读。
学讲故事练口才1:周恩来只身赴会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到达西安。当时东北军内“杀蒋” 的呼声很高,尤其是中下级军官更甚。我党提出不杀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很多人不理解,有的还扬言要闹事。
一天上午,周恩来刚回到寓所,一位慓悍的青年军官闯进来,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生硬地说:“周代表,我受王曲军官训练团全体军人委托,敬请你去王曲赴会。” 周恩来微笑地接过请帖看了看,欣然说:“非常感谢你们的邀请,届时我一定前往。” 见周副主席接受了邀请,大家十分着急。因为王曲军官训练团尽是些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莽得很,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到那里去太危险。有人主张 带一队战士保护他,周副主席笑笑说,“不,我一个人去,是说服。”
当周副主席单身一人走下汽车时,王曲军官学校门口到礼堂间的大道旁,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军官,一个个横眉立目,怒气冲冲,摆出一副吵架寻事的架势。这气氛较之两千年前的鸿门宴,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副主席从容自若地穿过两旁站满愤怒的军官的甬道,面带微笑,丝毫不介意。他登上礼堂讲台,礼貌地问候罢,随和地说:“我今天来贵校,是要听听诸位意见的,希望大家不要拘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是爱国军人!”
台下有人大声问:“蒋介石丧权辱国,罪大恶极,为什么不杀?”
周副主席没有立即回答,他只是接过话茬,说:“这个问题提得好!” 决口打开了,青年军官们把心中要说的话全倒出来:“不杀他,捉他干什么?”“不杀蒋介石,后患无穷!”“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直到大家把话几乎说尽时,周副主席才大声地说:“要杀,这有什么困难?一句话就行了!”
出乎意料的回答,一下子把全场的人都怔住了。 周副主席没有继续讲杀不杀的问题,话锋一转,讲开了西安事变以后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
“诸位,在这种形势下,是杀好呢,还是不杀好呢?”他讲完形势后,很自然地回到了原来的题目。他说:“杀了一个蒋介石,就会出来一个何介石,李介石。这个何介石呀,他一上台,就会公开与日本人勾结在一起,来攻打西安,内战就会继续,中国就会灭亡。如果不杀呢,现在蒋介石在我们手里,我们就可以逼他抗日。前一晌何应钦不是派飞机轰炸西安么?我们逼蒋介石写了个条子,这几天不是安宁了吗?看来蒋介石多少还有点用处,所以还是不杀得好!”
周副主席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广大青年军官心里的疑团,一个个都解开了。但有的人还是不通。那位送信的慓悍青年军官质问道:“你们共产党一向是主张反蒋抗日的,为什么现在变了?”“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和蒋介石打了10 年仗,势不两立,为什么不趁机报仇,处置了他,是吗?”周副主席温和地反问道。“对,就是这意思。”
“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周副主席用深沉的语调说:“我们红军有位将军,叫徐海东。他全家36 口人呐,除了他,35 口全叫蒋介石杀害了。很惨啊!他的这个仇是够深的了吧?可是,这次他还是主张不杀蒋介石。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员来讲,民族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时全场的军人都感动了,随之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那位青年军官分开人群,奔上前来,给周副主席行了一个军礼,说道:“周代表,你们共产党不念旧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兄弟我打心眼里佩服!”
军官们的心里彻底明亮了,由衷地高呼起“赞成中共的主张!”“拥护张、杨的决定!”等口号来。
学讲故事练口才2:王充驳鬼论东汉时候有一位哲学家叫王充。他敢于宣传无神论,批判鬼神迷信,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唯物论者。
那时候,许多人都相信,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有人还说自己真的见过鬼,说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时候一模一样。王充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破绽,嘲笑地问道:“你们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 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 他的话把对方驳得张口结舌。王充还很风趣地说:“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那么,在路上将到处是鬼了。人要是能看见鬼,就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见过的,也只说看见一两个,他们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有人辩解说:“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年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可厉害呐,怎么能说没有鬼呢?”
王充说,“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作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晋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掀起大潮的劲儿使出来,把那一大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身上呢?”
王充的议论,真是当头一棒,驳得他们哑口无言。
学讲故事练口才3:魏征进谏止封禅唐朝贞观三年,魏征被任命为秘书监,参预朝政。他给太宗出了很多治国安民的好主意。他向太宗提意见,不怕冒犯皇上的尊严,即使惹得太宗大发雷霆,也神色坦然,毫不让步,一直到太宗冷静下来以后,重新再提。
有一天,太宗对魏征说:“我在朝堂上发表什么意见,大家都齐声表示拥护,独有你往往不立即应声,当众跟我闹别扭。难道你就不能当时答应一声,过后再对我说吗?”魏征回答说:“古时候,舜告诫禹说:你不要当面服从、赞成,过后又来提意见。如果只讲面从,不当众立即提出不同意见,这可不是禹、稷对舜的态度啊!太宗听了,哈哈大笑说:“大家都说你举止粗疏傲慢,我怎么越看越感到你是那样的妩媚可爱呢!”
贞观六年,一些朝臣奏请唐太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以显耀文治武功。唯独魏征当面直言以为不可。太宗感到非常扫兴,不耐烦地质问魏征:“你不同意我封禅,难道认为我功业不高么?德行不厚么?外邦没有臣服么?祥瑞没有出现么?年成不好么?”魏征针锋相对地答道:“陛下功业员高,但恩泽尚未及于全国; 国家虽已太平,但物资还不足以供国用;外邦小国虽已臣服,但还不能满足 他们的要求;祥瑞虽多次出现,但法网还嫌繁密;年成虽然不错,但仓库还显空乏。因此,我以为不可举行封禅。”
唐太宗沉默不语。 魏征乘胜进击,又道:“一个刚刚病愈的人让他马上扛上一石米,日行百里是不行的。我们国家刚刚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元气还没有恢复,就急于向上天报告大功告成是欠妥当的。况且,东封泰山,万乘千骑,要耗大量资财,倘若再遇上灾荒,风雨骤变,不明事理的人横生是非,那更是悔之莫及!” 这番切中要害的话,把太宗说得哑口无言,终于接受魏征的建议,停止去泰山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