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首歌(曲),如果在不同调性上实现,对于听众来说,会有本质的区别么?接下来小编就来告诉大家一首歌曲最初的调性是如何确定的。
如果不讨论调式只是调性的话,抛去不必要的元素,简言之就是“do到底定多高”这么个问题。
歌曲的调性:考虑到实际演奏的情况,乐器适用的音域其实应该比图上要窄-------
毕竟演奏靠近音域边缘的音有时候又累又不好听.参照乐器大多数时候使用的音域,才是舒适的范围.在这个音域内,对既定的谱,其实能整体移调的范围并不大,考虑到其他乐器的编排就更小了(这里说得有些乱,我是想说,对既定的谱整体移调的范围是很小的,间接说明调式是易确定的).
1、决定一个有人声的歌曲的调性,肯定是以人声的音域为主要参考,所有乐器应该是为人声服务的。乐器的音高系统会有影响,比如有首歌依照人声,我想定1=bB,但是伴奏有样乐器是C大调的,演奏不了bB这种音。那么看看人声能不能在1=C的时候演唱好这首歌,能行就定成1=C呗,如果不行那咱们换个乐器。
至于曲风,可能影响比较微小吧。可能有的曲风需要旋律线大起大落,音域宽阔,有的曲风旋律线可能比较平直,但我想来这跟定调并没什么太大关系吧。
2、你所说的“有所谓么”非常之有所谓,因为钢琴能演奏那么多音并不表示那么多音都是同样制式同样音色的,它有个常用的“好听”的区域,除此之外有些低音区的音快听不见了,最高音的部分叮一下就没什么延续了,这些音肯定用得比较少,不可能围绕着它们来作曲吧(一般情况下)。
如何确定调性:至于最初的调性怎么决定的,首先还是乐器的音域吧,更多是“好听”部分的音域,考虑理论音域可能少一些。
不过有个不得不提的是,有种类似“bB大调雄伟,F大调风骚”这样的很“不科学”的论调,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因为至少本人听不出来——可能会成为一些很敏感的作曲家定调的依据的一部分吧。
(此段有争议,但我认为还是玄学成分居多)
然后某些作曲家的怪癖也要考虑进去吧,类似“老子非a小调不写”这种——毕竟艺术家这个群体里什么变态都有。
同样一个作品在不同调上实现,对听众来说最本质的肯定是音高不同了。
但是这会带来整个感觉都不一样了,因为音高不同音色就会变。比如人声本来是真声,这边换调上不去了要假声;任何乐器音高了音色会亮,音低了音色会沉下来。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会导致整个作品的表达就有了比较大的不一样。
这方面我觉得可以参考沙宝亮在《我是歌手》第一季演唱的“升一个 Key 再降八度”版的《死了都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