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唯一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那些在抗战中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至今依然鼓舞着我们。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篇1:抗日女英雄关玉梅 深夜奇袭日军军火库
她是全国惟一一名锡伯族女地下工作者和抗联女团政委,她的抗日壮举虽然在历史档案中尘封了88年,可时至今日,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党史部门的历史文献中,仍能看到有关她的抗日英雄事迹。她就是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镇盘古台锡伯族村女青年——关玉梅。
“在日伪时期,关玉梅秘密地来到了中共满洲省委。从此改名为李芳,在陈为人、刘少奇等人领导下,与日伪当局和日寇进行殊死斗争。”《锡伯族民间故事书》的编写者王兴华向记者介绍他在锡伯族村采访挖掘民间故事时的意外收获——“李芳”的抗日传奇故事。
悦来客栈撒传单机智果敢躲搜身
1929年8月1日上午,一对衣着整洁的年轻夫妇,乘坐列车来到了当时被日本殖民者控制的沈阳南站。男的是中共满洲团省委书记饶漱石,女的就是李芳。
饶漱石手提皮箱走在前面,李芳怀抱着孩子紧跟在后面。两个人假扮夫妻,像是去外地旅行。不一会儿,一列客车进站了。饶漱石和李芳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检票口,直奔沈阳南站广场前一家最大的旅馆“悦来客栈”。进了客栈,二人包租了一个临街的房间住了下来。
傍晚,中共满洲省委地下党员孟坚和于培珍也假扮夫妻拎着两个礼品盒,以探望亲属的名义来到“悦来客栈”与饶漱石和李芳接头。四人见面后,孟坚迅速打开礼品盒,从里面拿出几摞传单交给了李芳。为防止外人怀疑,四人故意在房间多聊了一会儿,然后孟坚和饶漱石离开了旅馆。
晚上8点多钟,天已大黑,又一列客车驶进了沈阳南站。下车的旅客蜂拥走出检票口,“悦来客栈”是他们进入市中心的必经之路。李芳和于培珍看准时机,趁着过往行人拥挤混乱之时,迅速推开旅馆的临街窗户,把几摞传单撒了下去。一张张传单在空中漫天飞舞,很快就飘落在大街上过往的人群中。人们捡起传单,边走边看。此时,日本宪兵突然发现了传单,十分恼火,立即把旅馆包围起来,然后对每个房间进行搜查。李芳见敌人监视严密,一时无法脱身,机警地对于培珍说:“一会儿敌人来搜查时,你就管我叫嫂子,就说俺俩来奉天串门。”说完,和于培珍又说又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待在屋里逗孩子玩。
日本宪兵和警察推开房门,一看屋里只有两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孩,大声问道:“刚才你们往楼下扔东西没有?”李芳镇定自若地说:“我们是来住店的,啥也没扔。”所有的房间都搜查过了,没有发现任何线索和疑点。日本宪兵和警察还是不死心,他们又把各房间的旅客全部赶到了一起,开始用手去摸每个人的心窝。敌人幼稚地认为,如果谁害怕,心跳得厉害,传单就是谁撒的。
男旅客一个个都被摸过了,只剩下李芳和于培珍两个女旅客没摸了。就在日本宪兵要去摸李芳和于培珍的心窝时,有个警察漫不经心地说:“女的就算了,别摸啦,你们一摸,她们就更害怕了,哪有不心跳的?”日本宪兵一听,犹豫了一下,还要去摸。正在敌人迟疑不决时,李芳故意拧了一把孩子的屁股,孩子疼得哇哇大哭起来。引路的客栈茶房见此情景,连忙对日本宪兵说:“这两个女人带着孩子,不会干这种事儿吧。”日本宪兵一听,仔细地打量了李芳和于培珍两眼,操着生硬的中国话说:“是的!女人的不敢。”说完,转身走开了。李芳和于培珍一看当时的情况,如果立即走开,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怀疑,于是在旅馆住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李芳洗完脸后,故意把洗过的手绢晾在了窗户上。地下交通员苏炳皎来到“悦来客栈”楼下,看到李芳和于培珍发出了“平安无事”的暗号,迅速把他们接回了团省委机关。
奇袭日军军火库不达目的不罢休
1936年,李芳来到抗日名将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联二军二师四团担任团政委。为补充部队弹药,她和团长侯国忠带领部队成功地偷袭了日军的军火库。
一天深夜,李芳和侯国忠带领四团指战员,来到了敌人的弹药库铁丝网外面。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两名抗联战士干净利落地干掉了敌人的哨兵,然后剪断了铁丝网。就在两名抗联战士刚刚钻过铁丝网时,岗楼上的探照灯射了过来。敌人发现抗联战士后,立刻开枪射击,双方随即交火。此时,李芳和侯国忠一看,偷袭被敌人发现了,两个人一商量,只好果断决定:对敌人进行强攻,一场恶战马上展开。驻扎在弹药库的日军发现有人偷袭后,拼命死守,负隅顽抗,战斗异常激烈,久攻不下。侯国忠当机立断,组织了一支敢死队,亲自带领敢死队再次进攻,李芳组织火力在后面掩护。
谁知敢死队刚刚进入铁丝网,冲在前面的侯国忠和两名夹着炸药包的战士就中弹倒地,身负重伤。见此情景,李芳果断命令敢死队马上撤回。此时,四团已牺牲了20多名战士。侯国忠负伤后,李芳开始组织新一轮进攻。
为了炸掉敌人的弹药库,在进攻之前,李芳大声鼓舞抗联战士:“同志们!今天不炸掉敌人的弹药库决不罢休。否则,我们对不起死去的战友。”说完,重新组织好火力,命令冯连长带领七连战士从左侧进攻,自己带领六连从右侧猛攻。只见李芳端起一挺轻机枪,一边跑一边高喊:“同志们!冲啊!给我狠狠地打!”在抗联四团指战员左右两股强大的火力压制下,敌人的第三次防守终于被打退了。
李芳带领战士们冲进弹药库,一人扛起一箱弹药,飞快地撤离了弹药库。见李芳等人扛着弹药箱已经安全撤离,在后面负责断后的几名抗联战士,点燃炸药包,迅速撤了出来。
“轰轰”“轰轰”……连续的爆炸声响彻山林,敌人的弹药库转眼之间变成一片火海。炸完弹药库,看着逃跑的一部分残余敌人,李芳立即组织部队乘胜追击。就在这时,师部向四团发来电报,明确指示:“敌人正在增派援兵,不许恋战,立即转移。”李芳看完电报,立即命令部队停止追击。然后,带领战士抬起伤员,扛起武器弹药迅速向山里撤离。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篇2:抗战老兵张清托 头骨至今嵌敌人子弹
抗战老兵张清托每次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都感觉仿佛就在昨日。
虽然远离战场很久,但张清托一直把党和国家装在心里。
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有一位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张清托,他双目失明,听力受损,日军的弹孔至今还留在他的头部,但他仍记得,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讲起那段经历,仿佛就在昨日。
没有船渡河用油桶搭桥
张清托19岁时被保长抽去当兵,到诏安县城检查身体后,在年关前开始北上。走到云霄再到平和坐船,到南靖过龙岩,穿过江西省最后到达湖南省接受训练,这一条路线,老人记得清清楚楚。
张清托说,他在湖南受训有一年左右,每天练行军,在山上练射击。在又一个年关来临前,他们被编入九十九军,派往广州抗击敌人。
到达广州后,日军没有往湖南打而是打向广西,他们继续追击。沿途敌机不断轰炸,他们只能选择走小路不敢走大道。
在广西柳州,他们没有船渡河,便用油桶搭起一座桥。过了不久,终于在南宁遇到了敌人。“当时是在昆仑关的战斗,战斗打得很惨烈,我们连去了100多个,最后回到部队集合的只有20几个。”张清托说,这次遭遇战他印象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临危不惧“喝”傻日军
据张清托介绍,部队被打散后,他在一个稻草垛中藏了一天,几天没吃喝的他,正好遇到一个好心人,把给儿子的饭分了一半给他才有力气回到部队。
张清托在广东、广西、湖北3个省打了2年的时间,后来被编入第二军七十六师二二八团一营三连七班。张清托说,那时连长让他当尖兵班班长,他嫌自己没文化不愿当,便当了副班长。
再后来,部队接到命令前往四川。张清托说,进川时连长一直强调不能打扰老百姓,不能拿老百姓的东西。但是四川人很热情,还请他们吃猪肉。他们走过峨眉山山脚,到了重庆,驻扎在永川的永仗休整。
入川一年后部队开拔云南与日本作战。其中一天他带着两个新兵,遇上两个日本哨兵。他大喝一声:“什么人”。趁他们还没晃过神时,张清托便打死一人,在另一个日本兵跑后还缴了很多罐头类食品,老人说到这时,脸上满是得意之气。
被子弹击中至今留弹片
老人和部队在云南待了有一年多,那时他们有步枪,有轻机关枪,还有美国人支持的山炮。日本投降的前夕,他们与日本兵交战于凤凰山。
老人在战斗中被击中,子弹嵌入头骨。“送到野战医院时,医生说幸亏你命大,要是脑膜穿破了,你就没命了。”张清托说,之后他被转到陆军医院治疗。
两三天后前方传来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时,一车一车的伤兵运了过来。张清托说,当他们看到下来的是自己的兵时,他们就比大拇指。要是下来的是日本人,他们就都比小拇指。
就这样,老人伤后没有再参加战斗,留在云南的粮站里当管理。张清托说,那时云南的华侨问他想家不,他说想,怎么会不想,想我的父亲,想我的母亲。后来,老人找领导签了难民证,回到了诏安,那年张清托29岁。
抗日战争英雄人物历史故事篇3:抗战老兵王启超 抗日战斗四闯鬼门关
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万佛湖镇街道的一处普通居民老宅,笔者见到了现年96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启超。得知来意,老人从座椅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紧紧握住记者的双手。眼前的老人,显得非常平和。谁能想到,这张如此慈祥平和的面容下,隐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70多年前,在抗日战场上,他与日本侵略者大小交战了百余次,右腿被子弹贯穿,先后4次闯过了鬼门关,一腔热血染红了战袍。
细细回忆往事,王启超老人眼眶里泛起泪花:“在抗日杀敌的战场上,脑袋其实是别在裤腰带上的。身边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也让我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
“我是1938年10月入的伍,那年十九岁。家里共有三个兄弟,必须要出一个壮丁去参军,我舍不得亲兄弟上战场,自己就主动要求去了,在当地的地炮连当文书。”王启超向记者介绍,他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军,当年11月就上了战场,那是自己参军后抗日的第一仗。部队与日军激战时,日军已打到霍山漫水河镇,他们与日军打得非常惨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死尸成山,血流成河。河道里漂的都是日本士兵的尸体。
“我和战友临时学了几句日语,就跑去前线喊话让他们投降。”王启超老人说到这里,不禁坐直了身板,他思路清晰,所经历过的大小战争至今还历历在目,并清楚地喊出了当时学的几句日语:“放下武器,优待战俘。”1938年12月,经过漫水河的激战,部队伤亡惨重,战斗非常激烈,绝大多数战友都是在战争中牺牲了。
随后,王启超所在的地炮连去毛坦厂镇进行休整,正好遇上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招考学生。由于他成绩优异,表现出色,通过推荐和层层考核,最终被西安以南四十里的王曲镇的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录取,入校时并被编入第十七期学员。
由于当时黄埔军校的教学非常严格。对新入伍的学员先要培训六个月,合格后才能进行第一期军官教育,六个月后考核再合格后才能进入第二军官区,继续为期六个月的学习。通过这三个阶段后,还要进行系统的战术训练,野战演习,实弹射击,综合演练等科目考核。
1942年7月,王启超从黄埔军校毕业,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他与17名战友被派遣到国军第一军第一师征一旅步兵第一团,担任见习排长,走上了指挥并带领部队进行抗日作战的任务。采访中,王启超老人说起自己参加武汉抗战的一次战斗中,情绪显得格外激动。“日本鬼子每天都要安排四五百架飞机,对我们地面进行轰炸,由于我们装备落后,只能用高射炮、高机枪打,我们团2000多名战友,最后只幸存几十人,我是连队唯一幸存者。”说到这时,王启超老人的眼角有些湿润。
“能活下来,我就很开心了,只要每天能有粗茶淡饭,我就知足了。”王启超说,他在抗日战斗中,走出了一道道“鬼门关”。
一次战斗突围,小日本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大腿。当时由于抗日战斗打得激烈,他顾不得退下战场休整治疗,持续与日本军展开殊死较量。战斗结束后,他发现鲜血早已染红了军衣。王启超老人说,那场战役他还经历了四次危险。“子弹穿过我的鞋头,没有伤到脚;子弹把我后背的雨伞打成两段,我也没有受伤;冬天的时候穿着大衣战斗,子弹只是擦破了大衣角都没有受伤,还有一次炮弹打过来,驮弹药的骡子都打死了,我在旁边逃过一劫,这四次我都差点丧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已是少校营长的王启超正在组织部队休整,突闻山下传来震耳欲聋的口号声:“鬼子投降啦!”、“我们胜利啦!”、“抗战胜利万岁!”。这一夜,王启超和战友一道,他们在营地点起了篝火,兴奋得一夜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