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的学习已经完结,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都掌握好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知识点梳理
一、本课主要目标1.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理解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4.解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5.了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7.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本课知识网络三、疑难问题解析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物质生产水平就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同,从而形成的社会意识也就不同。不同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及其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经济关系决定的。因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
【例题】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认识到仅有敬业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精业”。这表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本质的认识
C.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社会意识有待于上升为社会存在
【解析】人们的就业观念属于社会意识,“敬业”意识到“精业”意识的变化,源于社会上“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充分说明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C项正确。这里反映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同步发展,而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反映的是其不完全同步的状况,A项不选。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不完全是对社会本质的反映,B项错误。D项没有看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区别,本身错误。答案为C项。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具有能动性原理在社会领域的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例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这反映了( )
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
【解析】从古代的“贵和”思想到现在的“和谐社会”理念,表明了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本题题干没有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因此A、C项虽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故不选。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或领先于社会存在,也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但本题题干讲的是社会意识的“继承”问题,D项不选。答案为B项。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历史唯心主义从人的意识现象出发,认为社会的本质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没有看到社会意识活动背后深刻的物质原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自己和人类社会,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共同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各种理论认识的根源。
【例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 )
A.否认了社会生活中意识现象的存在
B.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C.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实质
D.反对把社会生活归根到底看作是理论的、精神的
【解析】“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意思是说,不能把社会生活归根到底看作是理论的、精神的,而要把它归根到底看作是实践的,实践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属性或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的这句话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唯物主义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与以往的唯心主义社会历史理论有根本的区别。本题是一道多选题。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但并不否认社会意识的存在,A项错误。答案为B、C、D项。
4.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必须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了获取这些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一方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例题】辨析: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自然环境的优劣决定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解析】本题的核心辨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人和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是正确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甚至危及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优劣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答: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因此,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决定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例题】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有利于( )
A.促进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 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C.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D.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解析】这是一道多选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D项错误。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但不会因此改变生产关系的性质,A项错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对上层建筑具有反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进步,B、C项正确。答案为B、C项。
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上层建筑起着决定作用。它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则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一般来说,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必然要求建立与自己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上层建筑,并为自身的发展服务。所以,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必然发生变化,这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例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这是因为( )
A.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政治越民主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基础变革的前提
D.我国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
【解析】民主的本质是一种国家制度,其性质是由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水平的高低不能直接决定政治是否民主,A项错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项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错误选项。在我国现阶段,上层建筑中存在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内容,但D项的表述绝对化,是错误的。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必然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B项正确。答案为B项。
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不同,在我国现阶段,这两对矛盾不再表现为对抗性矛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人们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执政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冲突,不需要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我国进行的改革,就是要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例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简要说明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解析】社会的发展,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通过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实现的。就具体的方式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又具有不同的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对抗的性质,因此,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但已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因此,只能通过改革的方式加以解决。回答本题,应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方式和不同社会形态中基本矛盾的具体性质和解决方式交待清楚。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它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而是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靠个人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根本上讲,就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生产力的体现者,他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推动了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还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例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其实就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合唱的主角,每个人都要唱出自己最美的声音,分享彼此最美的心情,最后汇聚成一部伟大乐章。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谈谈你对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的理解。
【解析】共建和共享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亿万人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每个人都是“大合唱的主角”,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本题应从上述两个方面回答。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