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是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生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小学生艺术教育论文篇一
浅析论戏曲艺术教育对小学生素质的提高论文关键词:戏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艺术教学
论文摘要: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戏曲艺术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转变观点,提高教师戏曲艺术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戏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保证。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有戏曲300余种,它将唱念做打熔一炉,集诗画歌舞为一体,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然而曾令国人骄傲的戏曲,在当代青少年心中,常常是排不上号的。这不是说中国的戏曲不美,而是戏曲不亲近青少年。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中小学艺术教育忽略了戏曲知识的传播和对戏曲音乐、戏曲脸谱等方面的渗透。青少年无机会感受戏曲之美,他们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为何。对历代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知之甚微;对中国的剧作大师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佳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等缺乏了解。
一、戏曲艺术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舞蹈、音乐、美术、视觉,还包括戏曲,将戏曲艺术引入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戏曲素有“高台教化”的作用,绝大多剧目表现的是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团结互助、惩恶扬善等故事,教人做人立身。让戏曲进校园,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艺术和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首先,戏曲艺术与学校的美术教学、音乐教学要求是相通的,在教学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戏曲教学通过对传统戏曲直观的品味和理解,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操作活动,自觉地将美德作为人生追求的崇高目标。
其次,戏曲艺术擅长表现人们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戏曲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再者,戏曲艺术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高。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在戏曲活动区内通过手脑并用,完成绘画脸谱、制作服装、表演动作等活动,在对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戏曲教学理论及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比格认为学习就是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有序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吸收、加工、存储和提取。据此,我们得知戏曲教学应是系统性、科学性的,且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点,使之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都得到发展。这就要遵循以下三个教育理论:
(一)树立戏曲欣赏教学意识,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戏曲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基本素质发展服务的。它不仅能为全体学生所享受,且是一种融德、智、美为一体的教育,以知识传授、形体、情感态度和自然表现培养为一体的素质教育。教师要转变纯艺术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戏曲教学具有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现代化素质发展的功用。
(二)强化教师戏曲欣赏教学技能
深化教学改革,渗透戏曲文化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若是对我国的传统戏曲了解甚少,是不可能担负得起戏曲教学重任的。了解和学唱戏曲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措施是:让部分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拜戏曲艺术家为师,感受外界戏曲艺术的魅力,开阔眼界,提高认知,增强戏曲欣赏教学的技能。
(三)提高戏曲欣赏教学质量
教师要处理好戏曲欣赏教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既强调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因为,戏曲教学是一项需要有成果支撑的艺术活动。
三、戏曲教学的具体实施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必须从感知——动作开始,让学生有机会亲自操作才能使外界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目标的戏曲教学,做到“形式为目标服务,目标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受兴趣的影响较多,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决定了兴趣在戏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以语言表述揭示作品的个性及特色,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1.认识脸谱与服饰
学生初次接触脸谱与服装时,老师可提出诸如“为什么脸谱有不同颜色?”等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之后可以告诉学生: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例如:红色:象征忠烈正义,勇敢耿直和赤胆忠心;粉色:可表现忠勇之人年老后的血气渐衰。这种颜色表现性格的手法,极大地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行构思,创造新奇的艺术形象。
戏装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风俗。可从具体的“官衣”“褶子”“茶衣”等戏服介绍服装的意义,也可让学生衣着戏服,戴上脸谱,尽展标志性服饰所能表现的人物神情和动作。教学的具体化、游戏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2.欣赏曲段与动作
戏曲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教师通过欣赏戏曲片段,以单独判断、小组议论等形式,让学生区别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其流传地区。如黄梅戏《天仙配》、河南豫剧《穆桂英挂帅》等。由此再引伸到传统艺术变革与创新的新事物——戏歌,并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戏歌作为重点曲目,引导学生感受戏歌在演唱、配器方面的创新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促使学生热爱戏曲,培养良好的情感
在教学中使学生目睹其情、耳闻其声,心感其情,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1.体验情感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知戏曲的历史以及其地位。教师要注重剧情人物介绍,渗透思想内容,激起学生对正面人物的热爱;其次,在认知基础上,让学生能听懂戏曲的唱段。例如: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等;体现除恶扬善精神的剧目《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等。将“剧情”通过“师情”来唤起“生情”,“三情”统一,激发学生对剧情人物及戏曲思想的热爱之情,提高其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2.创设环境
环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可以设立专门的戏曲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立有关的材料让学生操作。例如:设计有关京剧脸谱的宣传板画,渲染出浓烈的弘扬戏曲文化资源的氛围。环境的创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物质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活跃于环境之中。 3.投入情感
培养学生的情感,要将“爱”作为纽带传递给学生。例如:教师向学生讲述剧本、评价人物性格时,须带有明确的情感倾向,褒贬态度分明,以求达到情感共鸣。戏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倾注爱心,让学生感到学习戏曲是一种快乐。
(三)加强戏曲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l.音乐课——音乐教学的作用是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戏曲也是如此。例如京剧唱腔中,西皮旋律起伏变化,节奏紧凑;二簧凝重浓厚,伴奏粗犷,给人以力度与阳刚之美,能诱发学生的开朗豁达,培养感受美的能力。学唱京剧唱段,可给当下通俗音乐盛行的气氛,注入一股新鲜空气。通过欣赏和学唱,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及艺术素养,可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树立高尚情操。
2.美术课——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也是视觉艺术。美术教育能从直观形象中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如学画京剧脸谱,体现了美术教学的选材原则,充分发扬我国民间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体育课——京剧艺术中的身段训练是形体美的极好教材。男角的动作造型充满阳刚气息,女角身段充分表现了人的自然美和技艺美。让学生学会一些京剧形体,能使其身体各部份匀称协调,动作端庄俊逸,从而焕发出美的神韵。
4.语文课——普及戏曲知识,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中的许多教学素材可通过戏曲教育来完成。如在语文课上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折子戏表演,使教学人物化、形象化、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外,语文教学的精神与戏曲艺术教育是统一的。如在学习《苏武牧羊》同时,穿插这出京剧的影象,将视觉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这一伟人人格气质之美。
戏曲教育丰富充实音乐艺术教育,拓宽学生视野,促使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其全面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蕴明著.当代戏剧审美论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2.31.
[2]吴同宾,周亚勋著.京剧知识词典[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10.1.
[3]杨世祥著.中国戏曲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4]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
[5]姚思源著.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沈达人著.戏曲的美学品格[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96.3.
[7]苏国荣著.戏曲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5.
[8]刘吉典著.京剧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2.
[9]李庆森著.京剧音乐欣赏漫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12.
[10]常静之著.中国近代戏曲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
[1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1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有关小学生艺术教育论文篇二
小学艺术特色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吴刚平的理解,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以下四个条件: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H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在实际的艺术课程开发当中,除了要有以上这四个条件外,以下问题是各个学校在艺术教育实施当中亟需解决的:如何保障艺术课程实施时间;如何发掘和管理艺术教师人力资源;如何把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育整合等。
笔者在深入研究H小学后认为,该小学采取的以下有针对性的策略很好地保证了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能够取得较大成功的关键。
一、灵活有序的课程设置有效地保证艺术课程实施的时间
H小学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学习艺术、接触艺术,把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三种类型:(1)艺术类必修课。必修艺术课程是国家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比如音乐、美术、手工制作等。主要按班级在课堂上实施教学,除此之外,H小学在开办之初就把书法课作为全校的必修艺术课程,认为通过学习书法,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是领悟艺术的一个好方法,最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意志等。(2)艺术类选修课。通过课外艺术兴趣班的形式,按照学生的兴趣,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和学校选拔的方式.将学生分到25个不同专业的46个兴趣班。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掌握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技能。(3)艺术类欣赏课。艺术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对参加艺术兴趣班的学生专门进行艺术和美学基础知识、艺术史、艺术作品鉴赏等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发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为确保艺术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学校设置了两套课程表,一是常规教学课程表,按照国家课程编制,教学安排在常规教学时间。二是艺术教育课程表,按照25个不同专业的47个艺术兴趣班编制,时间安排在周一至周四下午的4:15~5:15。
在深圳特区,由于父母下班的时间大都集中在下午5点到6点,令父母很为难的是学校下午4点放学后到他们下班的这1个多小时孩子的安全问题。H小学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学习,发展学生特长,既解决了学生的安全问题,又让学生充分利用了时间。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充分开发自己的潜力,掌握一技之长。兴趣班的开设既是学校发展自身特色的需要,也是在征求家长的同意和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兴趣班很受学生的欢迎,H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一个或者多个兴趣班的学习。
二、引进外聘艺术教师并结合本校教师“双向成材”工程,解决艺术教师紧缺问题
H小学在编的艺术教师9名,对于开展艺术特色教育的学校来说,师资远远不够。H小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公开招聘,共外聘30多名艺术教师担任兴趣班的教师,很好地解决了艺术教师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H小学招收和管理这些外聘艺术教师的流程是:首先是公开招聘,应聘者投寄简历。学校组织人员对应聘者进行面试考核,通过以后组织外聘教师上岗培训,先试用两个学期,最后根据考核表现和应聘教师要求签约。学校专门有一个以上管理人员负责外聘教师的管理、监督和交流,定期向学校汇报外聘教师的工作情况。学校还通过培训要求外聘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通过规章制度保证每一位外聘教师准时上下班等等。H小学在培训会议上表明了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学校不赞成外聘教师把兴趣班的学生带到自己家里补课,一是为了学校的兴趣班能顺利发展,二也是保护了学生的权利。这些规范的管理制度、方式方法使外聘教师用心教、乐于教H小学的学生,保证H小学的艺术特色教育月月进步、年年丰收。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H小学给外聘教师的报酬并不算高,却能吸引很多优秀的社会艺术专业人员前来应聘并长期留校。谈到这一点,很多教师认为是学校人性化管理方式使外聘教师拥有归属感和学校本身的名气“留住”了教师的心。在H小学,外聘教师与校内教师是平等的,可以参与学校建设的讨论,可以对教育教学提意见,节假日的奖金发放一视同仁等等,让外聘教师感受到学校有“家”的温暖。同时,随着H小学的艺术特色教育开展得越来越好,在外名声也越来越大,前来应聘的兼职教师的艺术人员越来越多,在校的外聘教师把能在H小学任教当作是自己的荣誉。
更加与众不同的是,H小学要求学校各科教师选择一门艺术课进行第二专业进修,他们在进修学习的同时,被分到各种艺术课中去与学生一起进行艺术学习与训练,并担负组织、管理、辅导学生的工作。这些老师与学生一起接受艺术教育、艺术熏陶,经过几年来的学习和研究,在外聘教师的帮助下,H小学已经有10多名在职教师获得艺术专业证书,已经可以承担一些兴趣班的教学工作,被学校称为“双向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艺术教师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对提升教师素质也有很大好处。
三、结合学科特点整合艺术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个整合就是把艺术教育完美地融合在学科教育之中,实现艺术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实现学科成绩与艺术修养的双丰收。“整合”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热爱艺术、具有艺术修养、艺术创造能力。但是“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学习艺术,H小学同时赋予了它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整合”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把学科教育艺术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教育思想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陸。这是艺术学校办学的一个特色,也是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整合的重要举措和方法之一。
该校徐老师谈到所教的数学学科结合艺术的时候举了自己实践过的例子:在“圓的认识”一讲中引导学生进行图案设计,以此让学生感受不同圆形在图案中的运用和它的美;在“比例”一讲中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中做艺术照,不同比例做出的人形状不同,以此说明黄金分割、各种比例在生活中存在的价值。韩老师谈到语文学科与艺术结合的时候认为语文处处是艺术,语文本身就是艺术。具体实施方法有:让学生讲故事,评比“故事大王”;讲“春夏秋冬”的时候让学生用四幅图画来表现;晚托的时候排小剧本,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由于H小学开展艺术教育比较长时间,该校的学生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长,所以H小学的老师更加侧重如何让学生的艺术特长在学科教学当中充分表现出来,如鼓励学生用乐器伴奏朗诵,自导自演戏剧、话剧等等。具体到整合的过程和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基于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与艺术教育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智与美是互相渗透、互相连结的,智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也可以是艺术教育研究的对象,而艺术教育确有一种对智育的催化作用,以美启真,以情感人。艺术教育与各学科整合,能使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观赏,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主动热情地投入审美创造,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支撑着毅力,激化为认知,从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有关小学生艺术教育论文篇三
给孩子打上学校艺术教育的烙印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乐谱也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之一,鉴赏音乐、歌唱等都需要运用乐谱加以记录和表达。因此,识谱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会学生识谱,不仅可以使他们的音乐兴趣得以持续发展,而且为其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不喜欢唱谱、怕唱谱的问题。尽管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上了9年的音乐课,但是大部分的学生仍不会识谱。对我校初一的其中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视唱问卷调查表
学过识谱吗? A没有 B学过
35% 65%
喜欢唱谱吗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5% 60% 35%
在哪里学的视唱? A学校 B器乐老师 C声乐老师 D自己学习
25% 37% 16% 19%
唱谱时能做到哪些? A一点都不会 B认识唱名,但唱不准; C能唱准,节奏不准 D会视唱
6% 67% 25% 2%
可见,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并没有打好识谱基础,学生识谱能力距离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坚持规范的要求与兴趣结合,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也要通过教学安排的规范要求确保学生持续坚持训练。
为此李涵校长提出了“1+1”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这一设想是这样的:通过限制性的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完整经历某种个性特长的训练,从而具有明显的个性特长;通过广泛自由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里第一个“1”是指一项全年级同学都应掌握的技能,后面的“1”是要求学生每人具有一项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技能。
如何使学生领会到识谱学习的趣味,如何让识谱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如何更有效的在四十分钟的音乐课堂教学环节中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渗透识谱教学呢?为此,我们音乐教研组的老师们经过分析、研讨,拿出了一套实施方案,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遵循兴趣建立理论基础
1.从唱音阶入手。通过看音阶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感受音的高低,从而识记唱名与音名。我们采用音乐教育家约翰·柯尔文发明的柯尔文手势来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手势”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交流的一种身体语言形式。另外,我们还通过语言进行形象的比喻:全音像两个人中间隔一个人,半音是两个人肩并肩距离很近。让学生感受到全音、半音的距离,再反复的模唱、对比,初步建立起了全音、半音的概念。这样形象的学习方法,降低了学生唱好音阶的难度,为学生更好的识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认识音符的各种时值。首先认识音符。常见的音符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先让学生认识简谱当中音符是怎样标记的。然后指导学生准确唱出音符:结合击拍图示边唱边击拍,让学生能够看着谱子把音符准确地唱出来。最后要准确唱出各种节奏型。学生根据老师标注的击拍图示进行演唱。对学生不易掌握的节奏,老师用“象声词”读出、拍出。最后将常用的节奏型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综合练习,要求学生标注击拍图示,这样学生对节奏掌握得就非常好了。
3.对调号、速度、常用记号的了解及五线谱记法的初步认识。
二、跟随快乐在实践中巩固
1.在演唱活动中学习识谱
(1)选择学生喜爱、熟悉的歌曲
a、注重趣味性。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们会选择一些学生们喜欢的乐曲及流行歌曲,如:《夜莺》、《爱》、《大中国》、《爱的华尔兹》,把枯燥的视唱练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b、考虑熟悉程度。我们尝试在熟悉的歌曲教学中采用逆向的教学方式——“先唱歌后学谱”。例如:人音版第14册教材第一首歌曲《歌唱祖国》。由于学生对歌曲很熟,我们直接从歌词入手先唱歌词,唱准确之后再唱谱。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在视唱时,节奏、音准把握得比较到位,识谱知识几乎一点就通,结合谱例学生很快就能进行歌谱视唱。
要喜欢唱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学生“闭着眼睛都能唱”的歌曲进行识谱教学,让学生深切体会“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工具”。我们选取了很多经典的旋律:《歌唱祖国》《化蝶》《快乐的啰嗦》《四季歌》等,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非常好。 (2)从教材中选择歌曲及乐曲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谱基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我们选择教材上的歌曲及乐曲进行视唱,因为大部分的谱例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通过视唱教材上歌曲曲谱,学生能够自己识谱学会一首新的歌曲,从中体会到识谱的乐趣。并且通过“先识谱后唱歌曲”的方法,学生能够把歌曲唱的更准确。
2.在演奏活动中学习识谱
初中学生处在变声期,变声期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声音沙哑、发声困难、跑调甚至有怪音等问题,出于害羞、怕被同学取笑等心理,他们不敢当众唱歌。于是我们还通过乐器的演奏来进行识谱辅助教学。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例如口风琴,以其具有的形式美,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自我表现的欲望。
利用器乐吹奏学生喜欢、熟悉的歌曲,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心理学上说,演奏器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希望在器乐演奏中实现自我,表现自我,引起同学、老师对自己的注意与赞扬。演奏器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在以上的两阶段学习中我们还运用多媒体辅助识谱教学。人类生理学测试表明,在人类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就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最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恰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视听感受,从而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增强了学习效果。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识谱教学中,对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一系列的集中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识谱,之后,再把这种学习始终贯彻到每节音乐课上,创造机会让学生练习视唱。这样,通过两年的初中音乐课,学生们都能自信的进行视唱。我们又对学习结果进行了问卷查:
学习结果问卷调查表
学过识谱后你能做到哪些? A独立的进行识谱 B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进行识谱 C很困难,不能识谱
65% 26% 9%
你觉得学会识谱难吗? A不难,很简单 B有点难度,但是很快可以学会 C很难
15% 70% 15%
你体会到识谱的乐趣了吗? A体会到了 B没有
82% 18%
65%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识谱能力,能独立的进行视唱。喜欢唱歌的学生告诉我:“学会了识谱,自己喜欢的歌曲我基本都能看着谱子唱出来,真的很有成就感。”一些学习器乐的学生识谱能力大大提高,他们说:“再也不害怕老师给我们布置新作业,我们还能演奏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呢。”学有所成的快乐激励着他们快乐前行。
总之,经过两年的识谱学习,学生的识谱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他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着快乐,在真实的实践中感受着美妙,他们的身上打下了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烙印。当然,音乐教学中还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克服,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引导学生主动走入音乐去寻找,去创造,去挖掘,把快乐和成功进行到底!
有关有关小学生艺术教育论文推荐:
1.有关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2.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3.浅谈小学艺术论文范文
4.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论文
5.关于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6.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