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属于哲学领域中的形而上学。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道法自然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道法自然的关系
自然之茶道或茶道之自然,不自然不成其为茶道,茶道无所不在地显示了自然。茶道也就是按照茶的“自然”要求,以“任其自然”的状态,发掘出它的天然精华以“合于自然”。所谓“天然自然”者,对茶人来说,就必须真正地以自然而然的态度与精神去合于“天然之道”,以素朴的人性与茶的本性契合。这些都是茶人从道家思想中得到启发并发展成为茶人的原则,它最终仍要归为道、儒、佛思想的共同宗旨“天人合一”。而道家也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神仙世界,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道茶”, 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这种茶道思想对茶文化开创有着不可磨火的贡献。
唐德宗时,在江南与茶圣陆羽、诗僧皎然一起组织苕溪诗会、共襄茶事的李治(季兰)就是一位精于诗、琴,颇有名气的女道士。有人认为正是这一儒(陆羽)一僧(皎然)一道(李季兰)的组合,共同开创了陆羽江南茶饮群体的唐代文士茶格局。这些对后世中国茶道形成回归自然、参天地造化的品格,都有很大的影响。
明宁王朱权认为饮茶可以“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这正是道家对茶的认识。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层面。在物质方面,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生产出好茶;在行为上,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都要以自然为美,以朴素为美,动则如行云流水,静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举手投足之中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毫无弄巧造作;在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归真”表现为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静、怡然、寂寞、无为,仿佛与宇宙相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以度虚无淡泊的生涯,于自然恬淡中求得生命的延续与超越,因此颇重养生之术。他们在茗饮文化中发现了适合于道家修炼的养身养性之道,认为茶乃契合自然之物,采天地之灵气,长期饮茶则可使人轻身换骨,能除污浊之气,因此把饮茶作为日常清修的辅助手段。同时在他们看来,修炼在于修心,修心的关键在于“达静”,而饮茶则能导致“入静”。历代道家对于茶的这两方面的作用一直十分重视,对后人影响颇大。
“自然”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最早出自老子。老子的《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指“自己而然”,非有意造作而然的,“道”本身即“自然”之道而无所不在。在道家看来,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它的起始发生的全过程。
道家的思想发展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此时,自然之“道”的概念逐渐普及,并且逐渐演变为功利主义的宗教。人们在日夜思考着如何得道成仙。在那一个充满狂热求仙风尚的时代,含“道”、含“生命素”成分较多的茶,自然成为成仙的灵物。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关于茶的传说,从中可以看出道家的影响。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属于哲学领域中的形而上学。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这是因为饮茶,已经被看作文化行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品,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多种义理,茶道就是通过煮茶、饮茶全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人生安乐之道。周作人先生对茶道的理解是:“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茶道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一种用心灵去品茶悟道的玄妙感觉与境界。同时,茶道又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映月之水,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