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后检测试卷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课后一定要及时练习。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说“木叶”》课后检测试卷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后检测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奖(bāo)漂泊(pō)

袅袅(niǎo) 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ɡāo) 招徕(lài)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远(tiáo)

征戍(shù)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zhēn) 桅杆(wěi)

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

【解析】 A项,“泊”读bó;B项,“徕”读lái;D项,“桅”读wéi。

【答案】 C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 灼热 歧路 箫瑟

B.聒噪 纱锭 漂零 沼泽

C.察觉 涔涔 饱满 精彩

D.钟爱 潜藏 捣衣 干躁

【解析】 A项,箫—萧;B项,漂—飘;D项,躁—燥。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华裔、哈佛、草根……这些都是林书豪的身份标签,华人从他身上找到身份认同,美国人则认为他代表了“美国精神”,这是他能一马当先的原因。

B.近日正热播的这部电视剧讲述了渡江战役打响后,国民党军队势如破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渡过长江后乘胜追击,最终解放海南岛的故事。

C.在我国现阶段许多具体而微的百姓中,幸福感主要由每个家庭的收入决定,同时也受其他一些因素(如休闲时间、健康状态、婚姻质量等)的影响。

D.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发布的信息应该是真实的,不应该抱着“姑妄言之”的态度,更不允许为利益集团代言。

【解析】 “姑妄言之”是指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符合语境。A项,“一马当先”形容领先或带头,不合语境。B项,“势如破竹”形容不可阻挡的锐气,误用褒贬。C项,“具体而微”形容事物内容大体具备,而规模、形状较小。基本义理解错误。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

D.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

【解析】 A项,成分赘余。可删去“联手”。B项,“对……纳入监督的范围”,用错介词,应把“对”改为“把”。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复旦大学‘推优直选’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将在全国试行”。

【答案】 C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______不同起来。

A.传诵 启示 精练 显著

B.传诵 启发 洗练 显然

C.传颂 启示 洗练 显著

D.传颂 启发 精练 显著

【解析】 “传诵”指流传诵读;“传颂”指传扬称颂。“启发”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理,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启示”指从启发中领悟的道理。“精练”指文章等简练、扼要;“洗练”指(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显著”指非常明显;“显然”指容易看出或感觉到。

【答案】 B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木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8.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后检测试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9.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近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节,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人,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绿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被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呢?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

★10.(对应本课“重难突破”第3题)请概述一下“柳”“草”在诗歌中的艺术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有关“柳”“草”的相关内容,准确理解其艺术特征,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答案】 “柳”是代表着春风的,预示着春天的开始。“草”是代表着春天的,宣告了春天的来临。“柳”和“草”共同创造富于生机的绿色世界。

11.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该段的文意和在文中的位置,“承上启下”的作用不难理解。答题时要阐明承上写什么,启下写什么。

【答案】 第二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界是绿色的”,总结承上;可是诗人却爱用“青青”来形容草色、柳色,而春天也叫做青春。这是为什么?引出下文对“青”与“绿”的探讨。

12.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文义,找到描述“青”与“绿”的相关语句,比较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因为“绿”只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色彩的描摹,而“青”则加进了诗人热情赞美的情感因素。

13.作者认为“青”与“绿”各具有什么样的意味?从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文章,重点理解最后一段,找到相关描述,归纳概括。

【答案】 (1)在作者看来,“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2)作者在对“绿”和“青”的阐释中寄托了对春天美景的赞许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美好祝愿。

四、语言表达

14.杜甫的《漫成一首》中写道:“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扩写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试从形、色、光、神等方面描写,描绘出这句诗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此类扩展必须以理解原诗的内容及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为前提。答题时要抓住“月”这一意象,从月形、月色、月光、月神等方面考虑,结合诗句描绘意境。

【答案】 示例:一轮明月倒挂江中,宛如一只银盘(月形),银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江面上(月色)。时而,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月光)。那银盘飘忽,好似一朵不胜凉风娇羞的睡莲,盈盈一水间,即便在眼前,也只能欣赏,不能把玩(月神)。

15.下面是一则时事评论,请摘选其主要内容解释什么是“蜗牛行动”,不超过30字。

网络版权保护离不开蜗牛行动

近期,“苹果涉嫌盗版作家集体维权”事件引发关注。网络盗版“免费的午餐”对许多人来说诱惑难挡,面对强大的数字平台,著作权人的叫板如同“蚍蜉撼大树”,需付出高昂的成本。如何破解这种困局?力量仍在于著作权人自身。一次容忍等于十次鼓励,对每一次侵权绝不退让,每个人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版权,就能一点一滴改变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或许在万里长征的网络版权保护道路上,这种维权显得犹如蜗牛般细微,但正是持久的汇聚而成的蜗牛行动,才能推动尊重知识产权社会共识的最终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语段中有些词语往往负载着重要信息,在语意方面起支撑作用,这样的词语称为关键词语。准确筛选材料中的关键词“著作权人”(谁)“捍卫自己的版权”“维权”(做什么)“如蜗牛般细微”“持久”(怎么做)等,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准确压缩。

【答案】 蜗牛行动指的是著作权人为保护网络版权而进行的细微又持久的行动。(或:蜗牛行动指的是网络版权所有人进行的细微又持久的维权行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14161/115145445.html

更多阅读

高二下语文同步学典 高二语文《鸿门宴》同步测试及答案

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楚国的两位将领项羽及刘邦。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鸿门宴》同步测试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二语文《鸿门宴》同步测试选

高二语文《阿房宫赋》同步练习及答案

高中课文尤其是文言文都需要及时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阿房宫赋》同步练习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二语文《阿房宫赋》同步练习(一)基础练习(12分,每题3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

谈中国诗课后练习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课后检测试题

语文是一门注重积累的科目,在每一节课结束后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谈中国诗》课后检测试卷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二语文《谈中国诗》课后检测试卷及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

高二语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祝福》知识点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祝福》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二语文《祝福》写作特色1、沉郁的语言特色:老舍说:“一篇作

高二语文《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

大多数同学认为本课功课比较复杂,学起来比较吃力,还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就不会解题,多练练习题就会有提高。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短新闻两篇》同步练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二语文《短新闻两篇》同

声明:《课后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后检测试卷》为网友程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