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这个,是上山大时门口的录像厅里。电影的名字叫《过把瘾》,故事的主角是方言和杜梅。想起来蛮有意思。两人领结婚证,民政办事很高效,红章一盖,方言说:“怎么?完了?”盖章那老婆子说:“嗯,完了,你还想怎么的?”到两人领离婚证的时候,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办事的,这手续那手续,来好几次没弄成。后来想想也对,不是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家亲”嘛。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渊源传统,这个倒与腐败无关。
言归正传,还说距离电影演了无数次,我看了七次;最后方言和杜梅在大教室里言归于好,相拥一起的时候,黑板上写满了大大小小的“爱”字。故事是作者编的,故事的作者王朔一天编8000多字;看到第七遍的时候,眼里已流不出泪,虽然一样的酸痛还是一样从咽喉沉到腹底。跳出情感的纠缠,自然会转向理性的思索。是分手拉开了二人的距离,也是距离让他们有了发现,发现原本隐藏于内心的彼此的深爱。也许这是迟早的事,分手-距离-发现,迟早会有;那是作者的事,咱还说这中间演绎的一条美学原理。
“距离产生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的诗吧;还有一句,“背后看想犯罪,侧面看想倒退,前面看想正当防卫”,不记得谁说的了,意思相仿。要说这个距离该有个限度吧:好比一幅油画,稍远点看,美;凑近了全一道一道油彩,没半点美可言;站得太远,屁也看不见了。和喜欢的人生了气,误会了,凉几天可以;时间长了,人以为你移情别恋了,朋友都没得做,成仇人了;思念还有,牵挂还在,偏偏邂逅一转头,斜望别处,眼里心里,只剩下怨恨和冷漠。
赵本山说,距离有了,美没了
其实这个限度也不复杂,说白了,身体不管离多远,心要没有距离。“天涯若比邻”的基础是“海内存知己”,“根紧握在底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舒婷的橡树与木棉,才是这一美学原理最完美的演绎。
《菜根谭》里说,智者善于“用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朋友相处,把握距离是一种艺术。刚认个朋友,新交个知己,尤其是异性,那种难得的喜悦都有体会,于是总想没事和她说两句,甚至有时候还琢磨她此时忙什么。大凡这时候,我们便需要多一点理智,为图这份难得的友情长久。靠得太近会给朋友增加压力:回他几句吧,确实有点事;不回吧,怕他不开心。这种压力时间久了就有些麻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爱自由绝对是所有人的天性,不论贫富智愚,关系亲疏。正像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我不允许你在里面走来走去”。老外说得好:
Distance makes the hearts grow fonder.
人家为你打开一扇信任的心门,你别在里面随便走。
适度游戏健脑,沉迷游戏伤身;吃饭要七分饱,大千世界,待人处事,都一个理。庄子的“齐物”,爱因斯坦的“相对”,高人都是从深处看问题。过年高兴,因为一年就一次;天天吃饺子,味道和窝窝一个味;金风玉露一相逢,才能“胜却人间无数”。交朋友用感情,维护友情缺不了理智。
最后一点,理是这个理,道理谁都会讲。话好说,事难做。心念一个人,挂久了便有些忍不住;稍进点酒水,道理一时就忘记了;一个短信过去,从此生活全变了样;等发现距离拉开太远了,想联系,找不到话,想解释,全像借口,想道歉,拉不下面子;看这尴尬的,悔之晚矣。
好在日子还久,路还正长,活到老学到老,慢慢走着,慢慢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