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是对于科研成果的一种表达与反映.其显著特征是论文内容必须有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或新推进.这是小篇为大家整理的本科的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学术论文的“另类”书写篇一
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雷宇《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见《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10日)这是两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数据。国外学界有句名言“publishorperish”,即“发表或灭亡”,有点“不成功便成仁”的意思,本意是不发表文章饭碗就难保,这句话放到中国似乎得改为“publishandperish”,也就是说“发表即灭亡”,但不是饭碗不保,而是文章“见光死”。借用德里达的意思就是文章见报之时,哀悼就已经开始。
常常有人说某篇文章不像学术论文。何为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交流形式,是新的科学成果或有创新性的见解和知识的记录,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创造性和规范性。”(王迎春,郑建明《一种基于CNKI平台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评价体系》,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第3期,P37)可见学术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汇报,其特点是具有科学性、理论性、创造性和规范性。所谓科学性是指文章应用各学科的研究方法科学的设计研究过程,其操作过程可重复,其结果可验证,符合科学研究的特定逻辑。所谓理论性是指文章不拘于现象的描述,或经验的总结,而是寻找现象或经验背后的本质,然后进行抽象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谓创造性则是指文章应该有所创新而不是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简单的重复,或者变换材料对其他研究进行简单的模仿,但也不是无中生有,凭空创造,而是把前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所谓的规范性是指文章从格式、用词、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符合某些特定的规范,比如学位论文的要求、期刊论文的规范等。
对于人文学科的论文来说,有深刻的结论、独到的见解就是好文章,像德里达的文章一样能让人震惊则可称之为奇文。就可读性而言,一般需要见解深刻独特,逻辑严谨,表述精当准确简洁。信息量大也是一个标准,一篇文章信息量越大,读者能获得的知识越丰富,受益也越大。参考文献能反映出一篇文章的学术价值,一手材料和参考资料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可靠性,同时参考文献也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学术道德,也能反映出一个学者对前辈学人成果的尊重。署名与致谢在国外是很严肃的问题,而在国内这是一个比较混乱的问题。近几年出现了大量的学术官司,或所谓的“抄袭门”事件,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署名问题引起的。对文章确实有贡献的人自然应该署名或者致谢,但对文章没有贡献的人就不应该署名,否则就可能出现各种“抄袭门”事件。
曾艳兵教授的《卡夫卡的眼睛》一文,却是难得叫人眼睛一亮的文章。该文就如卡夫卡的眼睛,给人印象深刻而又难以忘怀。该文充满着文学的感觉和体悟,以自己的体悟入题,去把握、琢磨卡夫卡的内心世界。卡夫卡是复杂的,正如在深爱着卡夫卡、陪伴着卡夫卡走过他人生最后一段日子的朵拉所认为的“这个世界并不一定要了解卡夫卡,也没有人能够理解卡夫卡”。有人能理解卡夫卡吗?有!朵拉揭示了理解卡夫卡的通道,那就是“他允许你看着他的眼睛,或是握着他的手”。因此在朵拉看来,这世界只有如她等与卡夫卡非常亲近之人才有理解卡夫卡的可能。但是1924年,卡夫卡永远闭上他那双深色的、闪闪发亮的眼睛,也关闭了通向他内心世界的通道。在曾教授看来,尽管卡夫卡关闭了这条通道,却留下了一条缝隙,让人窥探他丰富的内心。“任何一个阅读过卡夫卡的人或许都见过一两张卡夫卡的照片。任何一个凝神静观过卡夫卡照片的人都不可能忘记卡夫卡那双眼睛,正如任何一个用心阅读过卡夫卡作品的人都不会忘记它的作者一样。”而卡夫卡的眼睛就如他“笔下那座永远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城堡’一样”,你知道它确实存在,却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但是,就如《城堡》一样,只要你专注的去研究、挖掘,你一定有所得,如果你能长时间的凝视他的眼睛,“你便一定会有所感觉、有所感触、有所感动……”。然而卡夫卡永远合上了他那深邃而炯炯有神的眼睛,我们只能“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看着卡夫卡的照片,看着卡夫卡照片上的眼睛,凝神倾听,看看他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曾教授提到的第一张照片是卡夫卡的挚友布罗德在《卡夫卡传》中提到的一张儿时的照片,这也是很多专家都注意到的照片。布罗德写道:“身材瘦高,充满疑问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曾教授发现“卡夫卡的眼睛大而亮,充满疑问、忧郁和倔强”,“卡夫卡的眼神忧郁而羞怯。这以后卡夫卡眼神中的那种羞怯渐渐不见了,而忧郁则挥之不去”。
第二张照片是德国瓦根巴赫在他的《卡夫卡传》中提到的中学时候的照片,这张照片里“灰褐色的眼睛忧郁、疑虑地注视着观众”。卡夫卡还在日记中说“在我还感到满意的时候,我就想不满意,并利用所有的时间和传统的方法把自己拖向不满意”。这就是当时的卡夫卡,注定要成为那个独特的卡夫卡,他总是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世界不满意,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因此卡夫卡去世时要求他的好友布罗德销毁他的全部手稿。幸好布罗德忤逆了卡夫卡个人的意愿却顺从了全世界人民的意愿。
他提到的第三张照片是1917年卡夫卡34岁与菲利斯订婚时的照片,“卡夫卡的眼神凝重深邃,似笑非笑,我们猜不出此时的卡夫卡究竟在想些什么”。这里曾教授只是简单地记叙了几句,也许这时卡夫卡的眼睛也如他的“城堡”,K或其他外人是永远也进不去了。
他提到的第四张照片是卡夫卡40岁拍的最后一张照片,也是被广泛引用的照片。“这双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唯独缺少欢乐;这双眼睛里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少执著。卡夫卡仿佛看到了死神的逼近,这一回卡夫卡眼睛里没有了疑虑和惊恐,我们看到的分明是镇静和坚定。”卡夫卡的女友密伦娜说他“在眼睛闪动的那一瞬间就懂得了对方”。通过卡夫卡那闪动的眼睛,“我们终于摸索到了走进卡夫卡内心世界的不寻常的独特路径”。
在该文中曾教授提倡返回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心凝神静气地去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作者死了”的时代,文学研究离文学的本质越行越远,这种提倡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否则用纯理论的、技巧的、符号的分析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甚至使用统计学的、语料库的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带来的结果只能是“读者死了”,“解读者死了”,“研究者死了”,剩下的只有分析方法或技术还活着,“当你以这种方式走近卡夫卡时,其实你离卡夫卡已经越来越远”。不仅仅只是离卡夫卡越来越远,而且是离所有伟大的作家越来越远。卡夫卡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对世界的不满,也是对自己的不满,所有伟大的作家都是表达他自己内心的问题,如果研究者没有自己内心的问题,如果研究中不是去试图表达或解答他自己内心的问题,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研究者。
之所以说该文是学术论文,是因为该文具有学术论文的本质特征,即理论性与创造性。同时也具有一篇优秀论文的特点,即创新性、可读性、信息量大、参考文献丰富。但是又不像学术论文,而像散文,因为它没有学术论文的架势,没有在一开始就亮出自己的招式,也没有一二三点之类的外壳。除此以外,该文充满了作者的感情与体悟,是以己度人,以己之思,度人之思。因此说该文是“另类”的写作。有人说研究钱钟书《管锥编》的博士论文都通过了,而钱钟书的《管锥编》很可能通过不了答辩,但要超越《管锥编》的成就却绝非易事。这也该算另类了吧!同样,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难以说清到底是学术论文还是散文。林徽因的建筑学论文也同样可以当做优美的散文来阅读。说到底,所谓的“另类”其实是传统,只是我们已经忘记了这个传统,而这正是中国人做研究的优势所在。中国的学术研究已经抛弃了自己曾经走过千百年的路,现在只能跟在西方人开拓的路后面去拾人牙慧,要想让人重视,就只能自己去开拓新的道路,而这条新的道路很可能就是“另类”的。当然传统的道路也不一定好走,也不一定适合走,怎么才能在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从而有所突破?在一个学术彰显、思想淡出的时代,思想的光芒如何才能突破学术的遮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从来都不专注于从理论到理论,反而注重实践出真知,中国人擅长的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如果能学习吸纳西方的理论思维,结合中国的实践品质,这也许是中国学术的出路。
学术论文批评性言语研究篇二
随着论文发表的压力逐渐增大,学术论文作者必须在论文中呈现其研究的创新点,指出前人研究中的不足或空白,这就需要使用批评性言语。本文从概念、类别、应用几个方面对学术论文中批评性言语进行研究。有助于学术论文作者了解国际学术论文的写作惯例,提高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批评性言语学术论文语篇分析
一、批评性言语的概念
学术研究者发表论文的最基本要求是求证核实,追求创新。研究者在进行文献回顾的过程中,必然要采用一些修辞策略对前人的结论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或空白,这就是批评性言语行为。Martin-Martin& Burgess和Salager-Meyer等的研究发现学术批评性言语一方面是显性的,针对某位学者或某种观点,指出其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是隐性的,不出现直接批评的词句,而是指出研究的空白,说明整个学术社团并没有进行该方面的研究,把学术社团作为批评的对象。批评性言语随着时间、学科、国别不同而变化。
二、批评性言语的类别
根据Martin-Martin and Burgess的研究,学术批评性言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类。
1.作者调节(±writer mediation)
分为有作者调节、无作者调节与转述的批评性言语。有作者调节的批评指的是作者通过使用I,we,me等人称代词显性出现在批评性言语中,对他人的批评完全负责,见例a。相反的是无作者调节的批评,即作者不直接出现在文本中而是采用the findings, the study,等词语来表明结果的客观性,如例b。此外,作者会在文中转述他人的批评,这些批评行为与作者本人无关,是由另外的作者在另外的文献中提出的,参见例c。
(a)Unlike Krashen, however, I have claimed thatmany learners develop extensiv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can make use of this in both formulating message in the L2 and monitoring their output. (有作者调节)
(b)The presentstud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different language learning growth accruing from the us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direct comparison with more conventional summative assessment procedures in a longitudinal design.(无作者调节)
(c)Suchman and Jordanargue that“interactional troubles” cannot be so easily eliminated or set aside as th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ers would have it.(转述的批评行为)
2.批评对象(±personal)
分为有人称所指的与无人称所指的批评性言语。前者指的是被批评的对象在文中被直接明示,见例d;后者指的是被批评的对象为整个的学术团体,而非某个具体的研究者,见例e。
(d)However,McNellis and Blumstein’s workis also characterised by very small lexicons in their case only four words and although they consider that their work is "a reasonable first approximation to the system we envision with respect to much larger size vocabularies,"proof of this claim is explicitly left to further work. (有人称所指的批评)
(e)There is, however, very little empirical work on young children’s language play in L2. Much of the recent work has concerned adult students or it ha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无人称所指的批评)
3.实现方式(±hedging)
分为采用模糊限制语的间接批评与不采用模糊限制语的直接批评。模糊限制语是用来表达不肯定或没有十分把握的修饰成分。
(f)It seems to me, however, that the work reported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 does not really tak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network idea seriously.(有模糊限制语)
(g)Work in the discourse tradition has shown that when metaphor in real language use is closely examined and when metaphor theory is applied to empirical discourse data, difficulties and questions arise. (无模糊限制语) 三、批评性言语的应用
1.不同文化间的对比研究
学术论文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侧重对摘要的分析。Martin-Martin对英语、西班牙两种语言社会科学领域160篇论文摘要进行研究发现西班牙语论文摘要中批评性言语的数量要低于英语论文摘要,从实施批评性言语的修辞策略来看,西班牙语学术论文摘要中更多地采用有人称所指的、直接的批评方式,而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则较多地采用无人称所指的、有模糊限制语的间接批评,这主要是因为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论著发表的压力以及作者与言语社团的关系不同。
2.不同学科间的对比研究
不同的学科进行学术批评时所选择的语用手段不同。Fagan & Martin-Martin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学术论文中批评性言语进行了对比研究。该研究以心理学与化学两个学科为例,分别选取了论文25篇,从批评的直接、间接程度,有无作者调节以及批评的目标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化学论文中批评性言语出现频率远远低于心理学论文;化学论文更多地采用非人称的、间接的批评,而心理学论文更倾向于采用无作者调节的,直接的,针对个人、有人称所指的批评。
3.不同时间内的对比研究
Salager-Meyer等通过对1930年至1995年间发表的医学领域内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三种语言的学术论文的批评性言语进行历时的、跨文化的研究发现:首先,从历时的角度看,自1990年以后,西班牙语学术论文中的批评性言语开始采用更为掩饰的或者说英语学术论文惯常采用的“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的基调来表达对同行或前人研究的批评;与之相对,法语学术论文中的批评性言语历时变化不及西班牙同行明显,但也在慢慢地、持续地向间接批评的方向变化。其次,从跨文化的角度看,西班牙、法国的学者对于批评性言语的使用要比英语学术论文学者频率高,而且更多地采用直接的批评方式。与其他语言相比,英语学术论文更多地采用间接地、多用模糊限制语的方式进行非针对个人的批评。
四、小结
如今信息的便捷增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通过对国际学术论文批评性言语的研究,发现他们在信息呈现方面的惯常做法,可以帮助国内学术论文作者了解国际刊物的写作规范。同时有助于提高国际交流人员及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论文写作水平。国内对于学术论文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语类分析层面,较多地关注立场语、模糊限制语和评价资源的使用,对于学术论文中批评性言语的研究却很少,仅有的研究也局限于学术论文摘要这一语类。因此关注学术论文的批评性言语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artin-Martin, P.The Rhetoric of theAbstract in Englishand SpanishScientific Discourse[M].Bern:Peter Lang, 2005.369.
[2]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Longman,2000.203.
[3] Martin-Martin, P., & S. Burgess. The rhetoricalmanagement of academic criticism in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J].Text, 2004,(24): 171-195.
[4]Salager-Meyer,F.Procrustes’recipe:Hedging and positivism[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0,(19): 17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