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说到就到,宝宝们的耐寒力与身体抵抗能力远不及成人,那么作为妈妈,该怎样安排冬季饮食,让他们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冬季小班健康育儿知识,期望对你培养你的宝宝成长有所帮助。
冬季小班健康育儿知识:给宝宝吃抗寒饮食
冬天说到就到,宝宝们的耐寒力与身体抵抗能力远不及成人,那么作为妈妈,该怎样安排冬季饮食,让他们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呢?在这里,我们就来为妈妈们出谋划策吧!
错误概念
抗寒需多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许多妈妈认为:冬天,只有让宝宝多吃些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才能抵御寒冷的天气;然而事实上,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在寒冷气候下,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也被调动起来,使人体的产热能力增加。因此,冬季我们所需的能量与其他季节差距并不大。无需再额外地给宝宝增加进食量来获取更多能量。
抗寒饮食策略
提高抗寒能力,维生素不可或缺
宝宝冬天的户外活动相对较少,接受室外阳光照射时间也短,很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这就需要妈妈定期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每周2-3次,每次400单位。
寒冷气候使人体氧化功能加快了,维生素B1、B2代谢也明显加快,饮食中要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A能增强人体的耐寒力,维生素C可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且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在冬天宝宝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想不怕冷,多吃含无机盐的饮食
有医学研究表明,如果体内缺少无机盐就容易产生怕冷的感觉,要帮助宝宝抵御寒冷,建议妈妈冬季多让他摄取含根茎的蔬菜,如胡萝卜、土豆、山药、红薯、藕及青菜、大白菜等。这些蔬菜的根茎中所含无机盐较多。
冬季小班健康育儿知识:冬季进补,预防哮喘
哮喘患儿因久病体弱,冬季合理对症进补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有利于防止复发。
哮喘患儿冬季进补的方法
1、选择对症的膏滋方来进补
一般膏滋药组方严谨,处方有严格要求,由十多种中药按“君臣佐使”组合而成。灵活的是它可根据病人各自的不同体质,结合脉象和舌苔,进行处方加减。
平时,哮喘患儿的饮食以“清补”为宜,可选择健脾补肾、养肺止咳、去痰止喘的食物或中药,如梨、莲心、大枣、萝卜、百合、白果、枇杷、荸荠、木耳和蜂蜜等,合理搭配熬制成药粥,或制成膏滋,以便长久服用。
2、食疗和进补的总原则:急性发作期宜治肺(治标),慢性缓解期宜治肾(治本)
1)急性发作期,以药物治疗为主,目的为消炎祛痰、止咳平喘。哮喘有寒喘和热喘之分。前者宜用温热性的生姜、葱白煎汤乘热饮服,平时辅以食疗可吃些羊肉、狗肉,以温阳补肾,大补元气。后者用清热生津的西瓜、麦冬和百合等,宜凉服,以清内热、利尿而有助于平喘。
2)缓解期间,在减少正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可以食疗为主。按中医“辨证施补”的原则,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哮喘,采取不同的补法。
·肺气虚型症见气短息促、声低息微、盗汗、舌淡、脉细微。治宜固表益肺。可用百合粥(百合加大米煮粥)、人参汤(人参、橘皮、苏叶等煎水当茶饮)。上方益肺固表,适用于咳嗽少痰、喘急。
·脾气虚型症见食少脘满、大便不实,脉缓无力。宜用健脾化痰之药膳。可自制萝卜健运膏:取萝卜、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等,加水煎煮,滤取汤汁,另置小火煎熬至较稠时加白糖,使其成膏滋,有理气化痰、健脾宽中的作用。
·肾气虚型症见形寒怯冷、腰膝酸软、脉细无力。宜用温肾助阳之药膳,可用左归丸、金匮肾气丸、胎盘粉和灵芝核桃膏等成药。
在使用上述药膳治疗的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两字,勿食肥甘厚腻熏烤之物,勿食生冷辛辣之品,勿食过甜过咸之食,因这些都可使脾胃失调,聚湿成痰,诱发哮喘。平时避开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物”,例如:虾蟹、海产品、花生和牛奶等。饮食不可太饱,以免胃部过度充盈,向上挤压膈肌,从而影响肺部呼吸,加重哮喘。
冬季小班健康育儿知识:2-10个月婴儿冬季易中暑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有人要问:在炎热的夏季婴儿会发生中暑现象,难道在寒冷的冬季婴儿也会中暑吗?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些年轻的父母在寒冷的冬季里,惟恐孩子着凉感冒,便在孩子身上裹上大衣、毛毯,还要加上热水袋、电热毯等等。加之冬季房间关门闭窗,室内空气流通不好,这就使得孩子如同生活在一个"人造夏季"的环境里一样,其体温不断上升,等父母发现时,孩子已经处于高热之中,这样便形成了冬季特有的"中暑"现象。
冬季发生中暑多见于2-10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大量水样或血水样稀便、吐奶,重则可以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婴幼儿容易发生冬季中暑的原因,还与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有关。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又较为缓慢,这种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持久的高热及过高的热量会损害婴儿的脑组织,出现永久性损害或功能障碍。
俗话说:要使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就要求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婴幼儿的保健知识,既不让孩子着凉,又不能保暖过度,避免婴儿冬季"中暑"的发生,让婴幼儿茁壮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