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简称牧医,是畜牧专业(工作)和兽医专业(工作)的合称,或是一个综合了畜牧和兽医专业(工作)的专业(工作)。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论文,仅供参考!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论文篇一
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发展与走向
摘要: 职业中学畜牧兽医专业,面临就业难、生源奇缺的窘境,专业要 发展,必须解决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能力差等问题。无需讳言,近几年,随着小范围个体养殖业大滑坡,大规模集约化养殖的出现, 社会大 环境已经发生改变,这就对职业高中畜牧兽医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畜牧师兽医专业的现状又令人堪忧。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畜牧兽医技术人才,使畜牧兽医专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专业性;生源;师资; 实习
经济建设的腾飞,为职教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畜牧兽医专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于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乘着国家发展职教事业的东风,迎接职教事业的春天。
一、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原因
学生到学校除学 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专业课,而专业课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的生物系毕业,他们在普教中可以胜任,在畜牧兽医专业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林院校毕业生因种种原因难以走上教师的岗位,尤其是既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的教师更缺。讲医的不能给猪“去势”,讲畜牧的不会解剖,像这样的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如何能达到技能传授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是理论性、 实践性、专业性都很强的专业。直观教具、标本模型、实际操作都非常重要,但由于学校经费的不足,实验实习设备短缺,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这是形成学生技能不够强的关键因素。有许多教师是由普通高中调入职校的,往往用普通高中 教育学生的方法,只注意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与实践接触较少。随着小养殖的滑坡,就业形势严峻,受高校扩招的影响,职业中学的生源存在问题,畜牧专业又是既脏又累的专业,生源奇缺,许多学校自动降低门槛,来者不拒,许多未完成初中学业的学生进入学校,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较差的学生进入社会,就业尤难,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这样一来,招生更难,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要办好一个专业,没有组合良好的理论扎实的专业教师队伍,那只是一句空话。如何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抓好专业教师的传、帮、带活动,老教师带新教师, 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经验不足的教师,人人都是帮扶者或被帮者,帮扶对象明朗化,有帮扶 计划和检查评比,这样一来,教师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②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对口高校深造,或到现代化养殖场去学习。这样一来,会使教学功底更深厚,同时接受外界的先进的饲养技术,开拓视野,为畜牧兽医专业打下雄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③要打破用人界限,聘请对口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畜牧兽医界的名人到校执教,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只要学校有两三杆“大旗”飘舞,不愁学生踏不破门槛。以上三点是畜牧兽医专业办好的前提,也就是现在说的校本培训,是恢复学校的自身造血功能的方法之一。实验、实习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本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包括饲养实习,疾病诊治实习,畜禽解剖实习等,实习需要资金和实习动物,离开生产实习基地根本不行。把学生编排成实习小组,定期到各部室轮流实习,这样以来,使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求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将来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三、开门教学,走向社会
对群众带来的有病畜、禽,引导学生现场诊治、解剖,每次出诊和疾病预防注射,兽医教师带一组学生实习,手把手地教学生,使学生能诊断、敢开药治病。我们每年定期到种猪场、饲养场和兽医站实习,还不定期地带学生参观西农大养殖场、饲料加工厂、特种动物养殖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四、严把招生关,严把教学关
教学质量是一个专业的生命线,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与学生的素质有较大关系,没有好的学生,是保证不了教学质量的。招生的时候,一定要有标准,不能来者不拒,要“宁缺毋滥”,把那些学习功底较好、吃苦耐劳、真正愿意从事牧医事业的学生招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人才。这样一来,开始学生虽然少,但学生的素质高,分配以后的实际 工作能力强,经济收入高,长此以往,自然会消除负面影响,生源会越来越多。其次,就是把好教学关。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按顺序、按季节安排教学计划,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按学生的意愿,学习基础好的可以主攻兽医,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主攻养殖。在学习上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在实践操作中要及时纠正示范,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论文篇二
对接地方畜牧兽医产业的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研究
为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央出台一系列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强化地区经济利益和自主机制,刺激地方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使地方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作为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汉中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很大的比重,形成了汉中经济的发展特色。在新的产业环境下,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是当前地方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
1 地方畜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畜牧业是为人们提供衣、食、用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行业之一,动物以植物产品为饲料,利用动物的消化合成作用,转化为肉、奶、蛋、皮、毛等动物性产品,满足人们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越来越被重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畜牧业已经成为汉中市农业产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地方的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视。早在2001年省委省政府就做出了《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将畜牧产业作为我省的特色经济和强省富民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200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决定》;2011年汉中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三个六”、“四个优”、“七个特”的区域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强调要将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并大力发展牛羊养殖,全面延长农业产品的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201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随着省、市农业产业化政策的陆续出台,政府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汉中畜牧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当地以生猪、家禽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饲料加工业及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农民养殖畜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 当地现代畜牧产业的特点
2.1 养猪业已进入规模化生产时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逐步
调整和深化,尤其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迅速迁移到城市,农村的零星散养户急剧减少。汉中市农村从事养殖的农户由十年前的80%锐减至20%左右。2014年上半年,农业部首次宣布:我国养猪规模在20头以上的规模大户所养生猪的比例已经超出了零星散养的比例,表明零星散养农户退出养猪行列在全国已具有普遍性,同时标志着我国生猪养殖已经步入了规模化生产的轨道。
2.2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无论从我国未来畜牧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从该市规模化养猪场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品种由劣到优、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况看,技术保障体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以一个拥有100头基础母猪的繁殖场为例,至少需要两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一人负责畜牧养殖,包括饲料调配、繁殖配种、饲养管理;另一人专门负责疫病预防、兽医诊疗和日常的消毒管理工作。就目前各类规模化养猪场的现实需求而言,全市急需一线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00多人。
2.3 生猪规模化生产呼唤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该市目前生猪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于:规模化养猪场大量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后继乏人;市、县畜牧兽医事业单位富余技术人员大量堆积,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却极度缺乏,导致部分规模化养猪场不敢扩大生产规模;生猪产业一线急需畜牧兽医技术人才,教学单位却难以招录生源,使很受欢迎且极具市场前景的专业设置不得不中断或取消。
该市生猪产业规模化生产才刚刚起步,以后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规模会越来越大,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如果不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服务、技术保障长效机制,势必会对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3 对接区域产业,理清办学思路,强化专业建设
3.1 科学定位,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汉中市唯一的一所涉农类高职院校,必需将教学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作为自身使命,坚持立足汉中,服务汉中。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并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突出“地方性”、“职业性”和“高等性”。
3.2 对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的思考
3.2.1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的设置要切合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以适应企业的岗位需要来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素质培养为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融合,逐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2.2 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
按照基于生产过程的素质培养要求,重构不合时宜的课程体系。可以将家畜环境卫生改为养殖场环境控制与污物处理,动物微生物与兽医寄生虫合并为动物病原体检测技术。在制定专业技术课程的标准时,可以与企业联合,适当引入行业标准,兼顾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中的任务和要求,重视网络化课程教学资源和校本教材的建设。
3.2.3 实践教学。
逐步推行“五阶段三层次”的工学结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五阶段”:点(课堂实验)、线(课程实习)、面(生产实训)、体(顶岗实习)、综合化(社会实践)。“三层次”:第一层次,掌握畜禽生产基础性技术操作的能力,对应于饲养员岗位。第二层次:为技能性操作的能力,对应于企业的技术员岗位。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和养殖场生产一线现场技术操作实训。第三层次:为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对应于养殖场生产管理岗位。主要在畜禽养殖场、饲料与兽药企业从事销售与技术服务、畜牧兽医站从事动物疫病的预防等预就业实习岗位,主要锻炼本专业的综合技术和综合能力。
3.2.4 队伍建设与教学 管理。
以“培、引、聘、考、研”为主,逐步构建:“普通教师→双师素质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的培育体系。
3.3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地方特色品牌专业
3.3.1 主动与企业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
实行 工学结合运行的体制机制,校企共同承担企生产、教学、科研任务,共同 发展。学院主动“走出去”,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专业教师、实验设备和 社会影响等教学资源,寻觅学院与企业的契合点,为企业办事,入企办学搭建“厂中校”,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学院主动“请进来”,邀请企业走进校园,寻找双方的利益点,给予企业多方面的政策优惠,引企入校成立“校中厂”,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 实习和就业,并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开展技术研发的平台。
3.3.2 努力提升校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双赢。
3.3.2.1 对接产业开发专业。学院对接区域产业开设专业,能够极大程度地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亦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战略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从而有效提升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
3.3.2.2对接产业办专业。完整的产业链可以为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是专业做大做强的源动力。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赋予了专业建设更多的活力。随着市场需求动态设置专业,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专业的设置将更加趋于合理,专业教学模式和专业布局的调整做到有的放矢。
3.4 强化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
利用专业服务于社会,认可度是检验专业建设成败的有效途径。专业建设需要始终坚持“立足汉中,服务汉中”的办学思路,依托学院的优势和教学优势资源,对接地方畜牧兽医产业,按照政府主导统筹、企业(行业、社区、村组)积极参与、学院发挥主体作用的原则,建立了政府、企业(行业、社区、村组)、学院多方联动的社会服务体系。
4 结语
畜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的培养 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社会工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地方的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和 职业院校共同参与。地方畜牧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肩负着发展壮大地方畜牧产业的重任,畜牧产业的发展又对职业院校的 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是促进教育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根本因素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