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茶叶都要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的,牡丹白茶在其过程中又有什么特别的技术要求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白牡丹茶的制作工艺,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白牡丹茶的两种初制工艺
白牡丹,花一样的白茶,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放,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一般来说,茶的制作初期显得很重要,初期的工艺决定以后的工序,那么白牡丹的初制工艺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牡丹的两种初制工艺。
1、复式萎凋:白牡丹和贡眉的初制也可采用日光和室内复式萎凋,其优点是可以缩短萎凋历时和提高茶汤醇度。日晒只能在春季早晚日光不强时进行,历时20-25分钟,勿超过30分钟。日晒后即移入室内自然萎凋,视情况可反复进行2^-4次,移入室内萎凋至适度。复式萎凋品质难于掌握,一般不用。
2、自然萎凋制法:鲜叶采回后,用水筛每筛放鲜叶0.3公斤左右,两手持筛加以转动,使芽叶均匀薄摊于筛上,以不重叠为度,俗称“开青”或“开筛”。摊好后置于通风良好的萎凋室内的凉青架上,勿加翻动,萎凋35-45小时,至芽叶毫色发白,叶色由浅转深,部分叶张贴着筛上,称为“贴筛”,叶尖翘起,俗称“翘尾”,叶缘略显垂卷,叶面出现波纹,青气消失,即可两筛并为一筛这种处理,一是因为叶子萎缩,已不能铺满筛面,容易引起叶缘干枯,二是防止叶子筛阻碍萎稠失水;三是防止叶张干燥后形成平板状的摊张,继续萎凋至含水量为22%,俗称‘八成干”,再将两筛并为一筛,继续萎凋10余小时,至含水量为13%左右,俗称“九五干”,即成萎调适度的毛茶。
以上就是白牡丹的两种初制工艺。制出来的白牡丹成品毫心肥壮,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缘向叶背卷曲,芽叶连枝,香毫显,味鲜醇。
白牡丹的制茶工艺
白牡丹,白茶之一,有着如此高雅之芳名,与它的外形是分不开的。目前白牡丹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分布不同,白牡丹的制茶工艺当然也有一定的区别,但大多都会遵守一定的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牡丹的制茶工艺。
制造白牡丹的原料鲜叶质量要求高,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工艺制造白牡丹,要求采摘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二叶的长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也就是芽与二叶都要披满白色茸毛。白牡丹的原料茶最好在春季,夏茶较瘦,不宜采制。而现在秋茶由于茶园管理得法,往往采制白牡丹品质也较高。
白牡丹的制茶工艺不经炒揉,虽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基本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其萎凋以室内自然萎凋的品质为最好。采下的鲜叶要均匀薄摊在水筛上,不能重叠。当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时,“两筛”合二为一,至八、九成干时再将“两筛”合二为一。当鲜叶差不多走水95%时,放置焙笼烘干为止,此时我们称其为白牡丹“毛茶”。“毛茶”要经过精制工艺才能为成品,通常采用人工拣剔硬梗、黄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再经低温烘焙干燥,趁热拼和装箱。
白牡丹的制茶工艺由此看来,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当然也很专业。怪不得,最终的白牡丹以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放,甚是好看。
白牡丹的品质
白牡丹茶在萎凋的过茶健康程中,起到了微妙的生化反应,形成具有独特的品质,表现出两叶抱一芽,叶态自然,色泽深灰绿或暗青苔色,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叶背遍布洁白茸毛,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的形态特征。开汤后,呈现出汤色杏黄或橙黄,叶底浅灰,叶脉微红,汤味鲜醇的美感。白牡丹因其在加工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变化,鲜叶水分蒸发后,细胞活力逐渐下降,氧化酶逐渐活跃,叶内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失去平衡,在强烈的呼吸作用下鲜叶开始进入发酵,单宁复合体氧化后,改变茶青原来的苦涩味和青气,从而使色香味达到人们追求的境界。白牡丹感官品质要求级别品质高级特级一级二级外形嫩度叶张幼嫩毫心多而肥壮,茸毛密叶张尚嫩,毫白显,茸毛尚浓叶张较粗,毫心瘦露叶张粗飘驻芽稀露整碎芽叶连枝叶缘垂卷,破张少,匀整芽叶连枝稍断,叶缘略卷,有破健康茶张尚匀整芽叶部分连枝,叶缘粗卷,破张稍多,尚匀整叶张平展或稍折皱,破张多色泽灰绿或翠绿,色泽调和灰绿或翠绿色泽尚调和灰绿欠匀,有黄绿及暗红片黄绿夹红或枯绿暗杂净度洁净,无老梗、枳及腊叶无老梗、枳及腊叶无老梗、枳及腊叶,夹有少数嫩绿片、轻片无老梗、枳及腊叶,夹杂腊片内质香气鲜爽,毫香显纯爽,有毫香纯正,略有毫香微粗或带青气汤色淡杏黄,清澈杏黄,清澈深黄,尚清澈微红滋味清甜醇爽,富有毫味尚清甜醇爽,有毫味醇厚平淡稍带粗叶底叶色黄绿,叶脉红褐,叶质柔软鲜亮叶色灰绿,叶脉暗褐叶质挺嫩欠匀叶色绿杂,叶脉褐绿,叶质粗嫩欠匀叶色暗杂,叶质较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