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应该在为此做出什么样的准备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检测及答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否就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让人想到在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x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
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但以衡量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创新大国”。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60%- 80%仍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清单”:中国科技投入年增20%,科枝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部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选自2011年02月2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素养是一项基本公民素质,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三个方面来衡量。
B.不仅需要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C.应该明白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
D.需要具备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对科学技术能持怀疑态度,对于媒体信息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2、从原文看,下列对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公民科学素养发展却不能与之同步。
B.面对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炒作,显示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C.离开公众素养这个科技发展的土壤,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也不可能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D.中国在专业层面上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而非“创新大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A.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比较低,相当于某些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B.正确判断简单的科学问题,不能说就具有科学素养。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经济发 展、科技进步同步,是一个重大命题。
C.对于科学素养,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是不能隔离的,两者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不会参与创新。
D.公民科学素养是国家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进而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9分)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
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曰:“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曰:“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
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日:“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怼①,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迫,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注:①怼:怨恨。 (《新五代史卷二一•梁臣传第九》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好学,工书檄 工:擅长
B.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 微:不明显
C.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 用事:当权
D.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 见:看见
5、下列各组句中,分别表现敬翔“为太祖信任”和“有大略”的一组是:
A.①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②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
B.①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 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C.①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②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
D.①卿其教我当安归? ②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敬翔考进士不中后客居大梁,由于生活窘迫,就到军队里给人写文书,因所写文书采用民间通俗语言,深受太祖喜爱。
B.太祖在取得接连的胜利后要进攻淮南,敬翔这时却极力劝谏阻止太祖,认为刚刚取胜的军队应该慎重行动,保持军威。
C.朱友珪称帝后,因为敬翔是先帝的谋臣,害怕他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没有让他担任要职。敬翔就称病退职,更加抑郁。
D.梁国在失去河北之后,与晋军在杨刘对峙,敬翔在末帝面前说出怨言,指责赵岩等人的胡作非为导致国力一天天削弱。
(二)文言知识(29分)
7、 翻译(10分):
(1)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3分)
译文:
(2)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4分)
译文:
(3)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3分)
译文:
8、 默写(12分):
(1)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问征夫以前路,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5)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6)若夫乘天地之正,____________,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7) , ,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9)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 。 (李密《陈情表》)
(三)古诗鉴赏(7分)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9、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3分)
10、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6分)
(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的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6分)
(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每题3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最近,安徽科技人员研发的首个国产高性能芯片——“魂芯一号”在京精彩亮像。
B.2011年,我省金融机构完善了农村物流配送、联锁超市建设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C.福岛核电站事故产生的放射性污水向周围飘移扩散,近期对我国环境无大影响。
D.据悉,2011年第一批中央补助公共租赁住房专项资金100亿元已于日前下达地方。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9年7月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等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灾地区庄稼颗粒无收,干旱使缺水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昆明野鸭湖周围因森林密集,没有受到干旱影响,湖水量反而上升,这有力证明了干旱地区更有必要多植树,但现在植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A.颗粒无收 B.当务之急
C.远水解不了近渴 D.未雨绸缪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救助了100名贫苦儿童的事情,是在近期见诸报端之后才昭然若揭的。
B.岁月行云流水般静静流逝,白发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桃李芬芳的教学生涯成为他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C.和这群家伙相处,我说话常常一言九鼎,算是非常讲信用的,因此他们都非常信任我。
D.巴金先生对许多重大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意识,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的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义。
16、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被誉为政坛“黑马”的原广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宇因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救灾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经中纪委查处而“落马”。
B.作为朝鲜的邻邦,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战事,所以不会像
朝鲜战争时那样支持朝鲜以武力改变现状。
C.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本着良心用笔杆服务世界的作家,要从人性和人类的根本利
益为出发点。
D.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认为,未来中国城镇化不但仍处于快速推进时期,而且已经由加速阶段转变为减速阶段。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上的扬州,属于“贵人多难”一类, , , ,
, 。 。
①且每遭蹂躏之后
②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
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④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⑤虽屡遭兵火
⑥却不掩其繁华的锦绣的气象
A.②①④⑤⑥③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②④①⑤⑥ D.③⑤④②①⑥
1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法国首先对利比亚动武的原因。
3月19日,法国战机打响了空袭利比亚的第一炮。对于法国的单干行动,法国外长朱佩强调说,如果北约领导此次军事行动,势必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反感。事实上,法国打头阵是其对自身利益诉求的结果。在利比亚发生动乱后不久,法国就宣布承认利反对派组织“利比亚全国委员会”为“代表利比亚人民的唯一合法机构”。法国如果不带头将这场战争进行到底,其在利比亚的利益可能遭受重大损失。今年,作为八国集团和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法国想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进一步提升法国的国际地位。法国如能主导利比亚战局向其有利的方向发展,对于现任总统萨科齐明年的大选十分重要。
答:法国首先对利比亚动武的原因有(每条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③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很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植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不少人围在它周围议论。
一个说:“移植修剪,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一定要觉得离开自己的家园才会得到人们的赏识呢?”
一个说:“如果没有这次的移植和修剪,它是绝不会得到大家的观赏的。这样移植和修剪对它来说太有必要了!”
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明确立意,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上册第一次阶段检测答案
1. 答案:A (说的是科学素养的内容,不属于“我们所需要的一些具体的科学素养”,答非所问)
2. 答案:C (“我们不可能有重大科技成果出现”太绝对,原文“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显示凭借少数科技精英有可能创造重大科技成果,只是不能长久不断的涌现)
3. 答案:C (是“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不是“不会参与创新”)
4. 答案:D(表被动关系)
5. 答案:A(B.②句表现敬翔为国操劳。C.①句从侧面表现敬翔“为太祖信任”,②句表现敬翔愿为国效力。D.①句说的是“末帝”,而不是“太祖”)
6. 答案:B(A.错在“到军队里”。 C. 敬翔没有“退职”,文中也没有他“更加抑郁”的内容。D. “敬翔有怨言”只是赵岩他们认为的,并不是敬翔真的在皇帝面前说的)
7.(1)(敬翔)跟随太祖作战三十多年,大大小小的事务,一定参与。(“从”“关”各1分,句意通畅1分)
(2)陛下您处于深宫之中,和您一起商议政事的人,不是那些接近熟悉的人,就都是自己的亲戚,难道还能指望他们成大事吗?(“所与”“计”“近习”各1分,句意通畅1分)
(3)李振高兴地对敬翔说:“(庄宗)有诏书来免除我们的罪行,将要去朝见新皇帝了” (“洗涤” “朝”各1分,句意通畅1分)
9. “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
10.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以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A得3分,C得2分,B得1分。
【解析】A难度较大,C项次之。B.原因是“充满了奢华之气”,与宗教的朴素的精神相悖。“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理解过于表面肤浅。D.见“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一句,文中并未涉及其风景画的色彩和线条特点。而故乡的风土人情只是滋养了他朴素深沉的情感和艺术观。E.因为列宾是一位“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作者并未对两位画家的高下做出明确评判。
(2) “清凉与圣洁之气”指的是一种朴素、宁静、神圣、纯洁的情感氛围。(意思对即可)(2分)“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表现了这些人对宗教的虔诚和敬畏,以及希望通过宗教净化灵魂、禁欲向善的愿望。(2分)“神情凝重的唱着赞美诗的教士”表现了教士对上帝和宗教的虔诚,以及宗教赋予教士的庄严、神圣之感。(2分)
(3)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妇人的出场作铺垫。(手法2分,举例2分,分析得当2分)
(4)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老妇人在低头的劳作中真正感受到了上帝的仁爱、慈悲的关怀;(2分)二是指作者在老妇人低头的劳作中看到了人性隐忍、虔诚的光辉。(2分)(意思对即可)
探究:同意。(1分)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生的理想,真正的追求不是表面的抬头仰望或言语的表达,而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所付出的牺牲和采取的行动。(3分)
不同意。(1分)抬头仰望也是一种表达追求的方式,同时,不断的抬头仰望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鞭策。(3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B(3分)E(2分)C(1分)其它选项不得分。
【解析】A项:陈村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写文章更能反映出史铁生作为人的真实,选项对原因的理解有误。D项:作者对照了自己和史铁生,但并不是在找差距,作者也并没有感到自己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选项对文章语句的理解有误。C项: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说明史铁生以他的存在和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深刻思考,并不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选项的逻辑关系比较牵强。E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的超越了生命的苦难,但并不能完全说明史铁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选项的表述不够严谨。B项完全符合文意。
(2)①史铁生是一个残疾多病站不起来但是心灵上最挺拔正直的人。(2分)②史铁生是一个超越了自身的苦难爱自己,爱世界,知道感恩,知道生命意义的人。(2分)③史铁生是一个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的最勇敢的人。(2分)
【解析】本题属于筛选信息概括题。题干的问法在于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要求筛选出文章对史铁生生命的评价,根据文意比较容易概括筛选出。
(3)①为了表明史铁生的生存状态。(2分)②表明史铁生在死神的追逐下,以坚强的意志生存与疾病抗争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2分)③表明史铁生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没有退缩到麻木无知的颓唐地步。(2分)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写作意图分析作用题,在文段这个事例的前后,作者进行了总结和强调。相关语句很容易找出,设题意图在考察学生的分点概括和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4) “残疾”: ①史铁生是一个罹患残疾但心灵挺拔正直的伟大作家,他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去思索世界与生命的价值。(2分)②在他眼里残疾只不过是不能实现罢了,残疾并没有使他退缩到无知和曲解,没有麻痹麻醉自己。(2分)③残疾是生命存在的诸多形式之一,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只在于心灵的伟大。(4分)
“生命”: ①史铁生认为上帝是生命的编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都有一种真实的存在。(2分)②即使面对苦难,史铁生也从不抱怨,他知道感恩,他用自己的思索给生命找到了意义。(2分)③我们可以用坦然和喜悦去平衡生命中的困苦,我们依然可以在生存的夹缝中让自己快乐。(4分)
【解析】本题属于文本思想意义与社会价值的探究题。题干中结合全文的要求,是指答案应该先总结文本中这两个词结合于史铁生的含义。题干中谈谈你的看法的要求,是指在文本意义的引领下,考生应该作出一定的阐释和延伸。给出的答案仅供参照,考生只要结合文本阐释了有一定内涵和意义的看法,即可相应得分。
13.D(A像——相,B联——连,C飘——漂)
14 B(当务之急,应为“燃眉之急”。颗粒无收:多指因灾祸造成绝收。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喻非常急迫马上需要应对的情况。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15 D.金刚怒目:形容面目凶恶。(A昭然若揭:像举着太阳、月亮走路那样明显。后用它指真相或含义非常明显,显而易见。多形容不好的事情。B行云流水:多比喻文章、歌唱等自然不拘泥。用在这里指岁月的流逝是不合适的,属于使用对象错误。C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很有作用。不能说很有信用。属于语境误用)
16 B.( A“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歧义。C句式杂糅,“从……为出发点”,可把“从”改为“以”。D关联词语使用错误,“不但……而且……”,应改为“虽然……但是……”。)
17 B.这段话是围绕“历史上的扬州”展开的,②是时间状语放在最前面,③是总括性的话放在最后,然后根据“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和“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判断可分为⑤⑥和①④两类,再根据关联词确定⑤在⑥前,①在④前。
18.答案:①维护法国在利的利益。 ②提升法国国际地位。 ③利于萨科齐明年大选(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县人。少年好学,擅长撰写各种文书,乾符年间,参加进士考试,没有考中,于是客居大梁。敬翔的同乡王发当汴州观察支使,就前往投靠。
过了很久,王发一直没有推荐他做官,敬翔的客居生活更加窘困,给别人书写文书和公文,在军队中传递。后梁太祖一向没有文化,敬翔所写文书都是民间通俗语言,太祖很喜欢这类文字,对王发说:“听说你有个朋友,可和他一块来见我。”敬翔拜见太祖,太祖问他说:“听说你读《春秋》,《春秋》里面记的是什么事?”敬翔回答说:“都是诸侯征战的事罢了。”太祖说:“书里用兵的方法可以为我所用吗?”敬翔答说:“兵法,随机应变,出奇制胜,《春秋》记的是古代的方法,不能适用于现在。”太祖非常高兴,就让他担任馆驿巡官。后梁太祖和蔡人在汴州城郊作战,敬翔常常给太祖出谋划策,很多都取得成功,太祖非常高兴,认为得到敬翔太晚了,只要有事往往就咨询他。
太祖已经击败赵匡凝,攻取荆、襄地区,接着再进攻淮南。敬翔竭力谏阻,认为刚刚得胜的军队,应该行动慎重以保持军威。太祖不听,军队进到光州时,遇到大雨,几乎无法前进,进攻寿州,未能攻克,而且兵士逃亡损失很多,太祖这才感到后悔。
太祖即位称帝,因为唐朝的枢密院原先任用的都是宦官,就改为崇政院,任命敬翔为崇政院使。敬翔为人稳重,有雄才大略,跟随太祖作战三十多年,大小事务一定参与。敬翔也尽心操劳,昼夜不睡,自己说只有在马上才能得到休息。太祖性情暴戾,难以接近,有的事情敬翔认为不当,也不曾直接劝谏,只是婉言开导,太祖心里明白,很多事都因此改正。
太祖死了后,朱友珪继位称帝。因为敬翔是父亲时的谋臣,害怕他图谋暗算自己,不想让他担任宫内职务,就让李振取代敬翔担任崇政院使。敬翔也因为朱友珪提防自己,常常称病,不理政事。
末帝即位后,赵岩等人当权,猜疑离间大臣很厉害,敬翔更加郁郁不得志。此后,后梁全部失去黄河以北的土地,与晋军在杨刘对峙。敬翔说:“过去河朔地区一半在我们手中,凭借先帝的英武,尚且不能消灭晋军。现在晋军日益强大,后梁日益削弱,陛下您处于深宫之中,和您一起商议政事的人,不是那些接近熟悉的人,就都是自己的亲戚,难道能指望他们成大事吗?我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了,但深受国恩,如果缺少合适的人选,我愿意效劳。”赵岩等人认为敬翔在发牢骚,就没有任用他。那以后,王彦章在中都战败,末帝很害怕,在黄河边上召见大将段凝。当时,后梁的精兵都在段凝的军中,段凝怀有二心,拖延观望不来。末帝急忙喊来敬翔对他说:“我平时忽视你的建议,现在情况危急,不要因此怨恨,你一定要告诉我到哪里去?”敬翔说:“我跟随先帝三十多年,现在虽然是宰相,实际是朱家的老奴才,凭我的忠心。怎么敢有隐瞒!陛下当初使用段凝,我就已反对,如今段凝不来,敌军已经迫近,想替陛下谋划,就会有小人离间,肯定不被听从。请让我先死,不忍心看见朱家的天下灭亡!”君臣面对面大声痛哭。
敬翔与李振都受到梁太祖信任,唐庄宗进入汴州城,下诏书赦免梁的群臣。李振高兴地对敬翔说:“有诏书来免除我们的罪行,将要去朝见新皇帝了”邀请敬翔一起去拜见庄宗。敬翔夜晚住在高头车坊,天将亮的时候,身边的人来报告说:“崇政院李公进朝晋见皇帝了。”敬翔叹息说:“李振枉为大丈夫了!还有什么面目再进入后梁的建国门呢?”于是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