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文的文学体载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励志的散文,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中励志散文篇一:因为亲近
感情,多么微妙的一个词。情,是由感而生,感,又是由情而发。正因对事物的情感不同,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
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乡情结,那对家乡无尽的爱与亲近,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点。记得莫怀戚在他的散文《家乡落日》中曾这样说,云海落日飘忽柔曼,美国的落日眨眼就落下,而只有家乡的落日,才能打动人的心灵——“那才是我的落日啊”。其实,并不是那一轮红日有何不同,而是家乡的落日承载了太多的思念与情感与我们的记忆。那一轮落日,照过枯藤老树昏鸦,照过小桥流水人家,照着的是记忆最深处一点一滴关于故土的热爱。
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到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叹息。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寓言,宋国有个富人家里的墙被雨淋坏了,儿子说:“不修好,会有人来偷。”邻人也是这样说,结果果真被偷了。富人觉得儿子聪明而邻人可疑。这一则寓言也说明了感情上的亲疏影响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正误。同样一句话,为何儿子是聪明的而邻人则是可疑的?正是因为在感情上觉得儿子更为亲近,所以会觉得是为自己着想;而邻人的话呢,也许是近乎于一种诅咒。
林清玄有一篇文章《风中跌倒不为风》,说的是小时候走路摔倒时奶奶总是责怪风,“怎么把我的乖孙子绊倒呢?”因为疼爱自己的孙子,所以总觉得孙子都是正确的,是风可恶。奶奶的慈祥善良,跃然纸上。这也说明,感情上的亲疏,决定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同一首歌,在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听来,是有所不同的。正是唐玄宗自创的《霓裳羽衣曲》,他从中听到的是花花世界,而我们从中听到的是亡国之音。
因为对岳飞的喜爱,我们说“青山有幸埋忠骨”,因为对秦桧的恨,所以我们说“白铁无辜铸侫臣”。
记得曾有一位诗人说:“境由心生。”很大程度上说出了感情与认知的关系。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善良而美好的感情来看这个世界吧。既然一朵花里可以看出一个世界,那么就让我们坐看云舒云卷,看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把无限放在掌心,把永恒在一瞬间收藏。
因为亲近,所以美好!
高中励志散文篇二:花开两岸
生命之中总有一些记忆深埋在我们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而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在时间的冲洗下愈加鲜艳,成为温暖我们一生的财富。
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还记得那个叫李春燕的汉族女子,嫁入苗寨,从此便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她居住的那座吊脚楼,她昏黄灯光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她急步于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间越久,越给我长久的感动。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坚持就如同一朵玫瑰,散发着大爱的芬芳,弥漫在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浓郁。
记忆是花香,在时间之风的吹动下,飘散到更远的地方。
还记得记忆中那个叫王雪原的男子,毅然站出来揭开医药费的黑幕,不惧丢掉工作,不惧恐吓与报复,他让丑行暴露于光明之下,正义得到伸张,他的壮举让我们拥有了今天更为透明的医疗费用制度。他的勇敢,他的牺牲,他就如同一支清濯的莲花,散发着大义的芬芳,弥漫于记忆中,时间越长越浓烈。
记忆是时间长河两岸的繁花,时间不仅不曾让它们风化,还给了它们滋养,让它们愈加美丽。
还记得一人一马的邮路上的王顺友,教我敬业;还记得为友守墓30年的陈健,教我守诺;还记得舞出千手观音的邰丽华,教我不屈;还记得生命中无数帮助过我的人,教会我爱……他们都是记忆长河旁的花,用馨香沐浴着我。他们教给我的,都成了我一生的财富,它们不会被风化,而会随时间的风、时间的流水传到心底,浸润全身,恩泽我的一生。
这些让我感动,让我成长的记忆永远不会被风化。相反,它们会在时间长河的两岸开满迷人的花,装点我的人生。
花开两岸,记忆永存。
高中励志散文篇三:且息且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人生的求知路上孜孜不殆,踽踽独行是美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初夏的午后在树阴里聆听蝉鸣,入夜于茵茵芳草里遥望碧天里的星星,也是美的。
人生路上,总是险滩连着波岸,深溪连着幽谷,寒窗的春帷外游弋着阳春里的风筝,行兵的巷道尽头是满园欲滴的青梅。有的人征服了险峰,又举目遥望更险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宝,又跃跃于另一次奇异的冒险,策马路过梅园,却一心想着直奔边关,戍国杀敌。这样的人不是痴顽,而是执着。他们在奔波里冲出生命的极限,在征服里体验生命的快乐,在生无所息里实现自己的终极意义。最伟大的战士却渴望战死沙场,在死神带来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璨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却不想到达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适,听风饮露。他们秉烛夜游,访仙探鬼,只是感慨于岁月如寄,而风光无限,不得遍赏。这样的人不是放纵颓靡,只是潇洒自如。他们在漫游里赏玩生命的细节,在驻足遐观里纪念流逝的时间,在诚挚的诗篇里讴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过问红尘俗世,只在静坐修行中获得人格的圆满,生命的休憩。
故而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只是对不同生活方式的一种注解。没有一种是尤其高尚,没有一种又尤其鄙俗。真正活出自我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了毕生的追求,获得了精神的完满。生无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汲汲于富贵的高老头一样死在最后一次对金币的攫取,而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在与天庭与痛苦的不懈抗争中使精神永驻。生有所息的人绝不会像沉湎于安逸的“多余的人”一样死在颓散的床褥上,而如御风的列子,窥破了天地的厚道,乘六气之辨游弋于苍茫的宇宙。
生无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义里的一种慰息;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悦祥和里对心灵的一种探求。在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许就有过陶谢的屐印,叹赏过沿途的风景,他们擦身而过,互道一声好。我们也不妨放下执着的争辩,循着人生的风景路且息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