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保持阅读,看有益、有用的书,并学以致用。读书有八字诀,分享给各位:问、思、阅、知、辨、悟、纳、行。
读书又快又有用的秘诀
1
问—提问、发问
常见误区:买书冲动、读书跟风。
避免正解:理性买书、按需读书。
人类的知识太浩瀚了!没有办法读完所有的书,也只能选择性地读。
同时,别人需要的,未必你需要。以自己的需求和问题来引导要买书、读书的类别。
在买书、看书前,先思考最近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买什么类的书来看?
在买到书以后,也不要上来就开始翻、读,而是再仔细思考一下:我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思—思考、思索
常见误区:翻开就读。
避免正解:三思后读。
书在眼前时,先不要马上翻开看。先思考一下:如果我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方式方法?先用纸笔或脑图列举1、2、3,即先逼迫自己先动脑想一想问题的答案。养成独立思考、客观思考、批判思维的习惯,不先陷入书预设的逻辑内容里。
3
阅—浏览、阅读
常见误区:顺序通读。
避免正解:比较跳读。
独立思考问题解决答案后,开始查阅书中的章节,对照着来看。
看看哪些自己已经想到了,哪些还没有想到?
看书,也不必从头至尾一页一页看。
我的习惯:先看序言,再看目录,先看清这本书的“魂骨”,然后再对照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肉色”跳读。时间允许时,再一章一章通读;时间不允许时,只能跳读。
看书,只抓住书中的精髓思想、方法、核心观点,就好了!没必要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看,那样的读书习惯太传统、僵化,同时也浪费时间。
4
知—知道、知晓
常见误区:找已知、知认同点。
避免正解:找未知、知不同点。
在前面的“问”、“思”后,对照书阅读,读自己未知的知识,去发现作者与自己不同的思想、观点、方法、案例。
读书,是读不同!即读自己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丰富和扩张你的知识体系。
读KnowWhat,读KnowWhy,更重要的是,读KnowHow!
即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何以然!
单纯的思想、观点只能启发思维,有用的方法、案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5
辩—辨明、辨别
常见误区:盲目全信、盲目不信。
避免正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并非所有的书中观点都是对的!或是合适的!
任何作者在写书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主观立场、时代背景、局限性、片面性,往往他们都把个案当普遍,只举几个非常特殊性的案例,就当作普遍性的真理!
这时,读者自己就要辨明、辨别:哪些对我有用?哪些对我现在的阶段有用?
天下,没有普适的方法,往往都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自己的问题,还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信、盲从。
必要的话,同样题材的书,买几本不同的书来对比着看。
这很有意思!就像开现场研讨会,不同的作者,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观点,而你作为读者,要学会集大成、博采众长!
例如,2012年我在写《决策》书之前,就读了中外作者关于抉择、决策方面的40多本书,一一对照来看,对决策有了更全面、更系统的认知后,再结合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结合中国人的人性特点来写。
6
悟—领悟、感悟
常见误区: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避免正解:深度思考、融会贯通。
针对作者的好思想、好观点、好方法、好案例,要领悟其精髓和内涵,而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东施效颦。任何方法,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我们要学的是更具有普适性的思想、原理、观念,而具体的招式,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7
纳—收纳、纳入
常见误区:阅后即焚、快速遗忘。
避免正解:整理收纳、内化吸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思想、原理、观点、方法拿来,形成自己的东西,并与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任何一本书,能够收纳3-5个好的东西,已经足矣!这,需要你自己慧眼发现。
8
行—践行、力行
常见误区:知而不行。
避免正解:知行合一。
读书,不是目的!我们不是研究机构,不是读死书的知识分子,而要当实践家、实干家!
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书看完了,觉得很有用的东西,要尽可能立即实践!不实践,知识还是死知识,无法产生生产力!
很多人把读书,当作增加自己侃资的一种方式,这大错特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伪科学!没有实践、只有理论,如同赵括,害人害己。
但实践时,一定要看时机、条件!时机条件合适,则马上行动!如果不合适,订下计划,在将来某个时间点开始践行。
怎样读书才更有用
带着目的去读书
读完每章都写总结
间隙时间读书
善用思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