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做试题卷,锻炼我们的做题能力,这样子才能够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下面是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风格从哪里来
陶子
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意蕴的艺术形式,任何一个地方的戏剧都与当地民众潜意识中的审美习惯与伦理诉求有着隐秘关联。今天,坐在封闭的现代剧场中的中国观众,也许对其潜意识中从传统而来的审美趣味并不了然,但对舞台上那些让他非常舒服的表现,却有着敏锐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中国风格”的内在原因。
这一问题在当前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变得更加迫切。越来越密切的文化交流,必然使得中国话剧人对于西方戏剧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于中国话剧的民族化方向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越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化的方向,也就越显得可贵。
正因为艺术风格根植于深层的美学精神,所以,消化西方戏剧的美学和吸收中国戏曲的精神是并行不悖的探索。寻找传统戏曲美学精神进入当代戏剧的路径,自然也是探索话剧中国风格的路径。显而易见,这种探索不仅仅是在剧本创作上,更多的是探索用什么样的舞台呈现方式,用什么样的表演方式,表现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和故事。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在还大量存在着对于戏曲表达方式以及传统美学的概念化图解。面对厚重的历史传统,创作时一句“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阐释”显得太过轻飘,在舞台实践中将戏曲的一些表演方式简单直接移植,也显得过于草率。实际上,当代话剧要在舞台 上实现戏曲的美学精神,需要的是细腻的转化而不是概念的挪用和形式的拼贴。
“细腻”包含细致和精确两层意思,需要长久的实践,需要一点一点地拓宽思路。在近些年的话剧舞台上,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严肃有益的实践。比如导演林兆华在《老舍五则》中,让演员们以一种静止的姿态存在于“空”的舞台上,这种静止不是纯粹的静止,而是如同中国水墨画,静中蕴藏着动,以动来凸显静。比如导演田沁鑫在其近作话剧《青蛇》中,与两位有着戏曲功底的年轻女演员共同创造了一种舞台表演的新方式,不露痕迹地将戏曲身段运用到表演上来。观众不一定会感觉到戏曲身段,但一定会感受到一种熨帖的美。
从这些细腻但却深刻的话剧实践中,我们或许可以逐渐发现,中国戏曲美学不仅承受住了西方20世纪戏剧观念一次次的冲击,而且在话剧舞台上正强硬地生长着现代意义。我们今天大致可以做这样的总结:首先,在舞台呈现上,话剧的舞台调度借鉴戏曲,不仅实现叙 事的功能,本身也有一种美学呈现,这种呈现从焦菊隐的《茶馆》那恢弘大度的开篇一路走来,在今天与中国的水墨精神越来越融会贯通;其次,传统戏曲演员的精湛技艺也逐渐融入话剧的表演中,现代戏剧的表演实践已然超越“要不要斯坦尼”的争议,而是逐渐深入到表演的内在,找到以表演之美创造角色的道路。
中国传统之美,蕴藉于传统思想、伦理以及生活方式之中,偏重于空灵写意的感悟;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剧场内,观众对于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又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当然,这二者并不冲突。只是,它要求我们对二者的渊源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悟。如果说布莱希特因为误读了中国戏曲,在20世纪中叶达到德国叙事剧的巅峰,那么中国的话剧也会在整严结构的约 束下,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融入进来,创造真正属于当代中国的风格。
(选自2013年11月1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话剧的“中国风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中国风格”指的是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符合我们中国观众审美习惯与伦理诉求,符合中国观众潜意识中传统的审美趣味的中国话剧艺术风格。
B.在当前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伴随着中国话剧人对于西方戏剧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中国话剧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融入进来,创造真正属于当代中国的风格显得尤为重要。
C. “中国风格”要求中国的话剧能够积极地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诸如叙事功能、水墨精神等营养,更要主动地抵御西方20世纪戏剧观念一次次的冲击,不受西方戏剧的美学的影响。
D.现在还大量存在着对于戏曲表达方式以及传统美学的概念化图解,以及在话剧舞台上正强硬地生长着的现代意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中国话剧的“中国风格”的形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风格根植于深层的美学精神,所以消化西方戏剧的美学和吸收中国戏曲的精神并不矛盾。寻找传统戏曲美学精神进入当代戏剧的路径和探索话剧中国风格的路径也是 一致的。
B.话剧中国风格的路径探索,不是在剧本创作上,而是探索用什么样 的舞台呈现方式,用什么样的表演方式,来表现当代人的形象和故事.。
C.在话剧创作时强调“以现代人的观点重新阐释”厚重的历史传统,这显得太过轻飘,在舞台实践中也只是将戏曲的一些表演方式简单直接移植,这影响了中国风格的形成。
D.话剧的“中国风格”需要的是对戏曲的细腻的转化而不是概念的挪用和形式的拼贴,需要长久的细致精确的实践,需要慢慢地拓宽思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话剧“中国风格”的形成受到了西方20世纪戏剧观念的冲击,也受到了一些对传统美学的概念化图解的影响,但是也有一些人对“中国风格”的形成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B.民族化方向对于话剧的“中国风格”的形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只要能够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融入进来,并能够大胆地创新和实践,就能创造真正属于当代中国的风格。
C.话剧的“中国风格”不是让观众在观看时明确地意识到某种艺术形式来源于戏曲,而是能够在内心感悟到一种熨帖的美,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传统的挪用和拼贴。
D.虽然偏重于空灵写意的感悟的中国传统之美,与今天观众对于戏剧结构的完整性近乎苛刻的要求并不冲突,但把它们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对二者的渊源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悟才行。
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齐 宿 瘤 女
宿瘤女者,齐东郭采桑之女,闵王之后也。项有大瘤,故号曰宿瘤。
初,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观,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怪之,召问曰: “寡人出游,车骑甚众,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 ”对曰: “妾受父母教采桑, 不受教观大王。”王曰:“此奇女也,惜哉宿瘤! ”女曰:“婢妾之职,属之不二。予之不忘,中心谓何。宿瘤何伤? ”王大悦之曰:“此贤女也。”命后车载之。女曰:“赖大王之力,父母在内,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王大惭,曰: “寡人失之。”女曰:“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于是王遣归。使使者加金百镒,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 请死不往。”于是如故随使者。
闵王归见诸夫人,告曰:“今日出游,得一圣女,今至,斥汝属矣。”诸夫人皆怪之,盛服而卫。迟其至也,宿痼骇宫中,诸夫人皆掩口而笑,左右失貌,不能自止。王大惭曰:“且无笑,不饰耳。夫饰与不饰,固相去十百也。”女曰:“夫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
王曰:“何以言之? ”对曰:“性相近,习相远也。昔者尧、 舜、桀、纣,俱天子也。尧、舜自饰以仁义,虽为天子,安于节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后宫衣不重彩,食不重味。至今数千岁,天下归善焉。桀、纣不自饰以仁义,习为苛文,造为高台深池,后宫蹈绮觳,弄珠玉,意非有餍时也。身死国亡,为天下笑。至今千余岁,天下归恶焉。由是观之,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于是诸夫人皆大惭,闵王大感,立瘤女以为后。出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期月之间,化行邻国,诸侯朝之。侵三晋○1 ,惧秦、 楚,立帝号。闵王至于此也,宿瘤女有力焉。及女死之后,燕遂屠齐,闵王逃亡,而弑死于外。君子谓宿瘤女通而有礼。诗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此之谓也。
(选自《列女传》有删减)
【注】①三晋:春秋末期,晋国为韩、赵、魏三家卿大夫 所瓜分,三家各立为国,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史 称三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宿瘤何伤 伤:妨碍
B. 则变容更服 更:改变
C. 斥汝属矣 斥:斥责
D. 意非有餍时也 餍:满足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宿瘤女“通而有礼”的一项是( )(3分)
①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观大王 ②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随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 ③贞女一礼不备,虽死不从 ④由是观之,饰与不饰,相去千万,尚不足言,何独十百也 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 ⑥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于,乐且有仪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②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桥,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闵王出游的车队来到东郭的时候,宿瘤女的举动和其他老百姓的举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引起了闵王对她的好奇。
B.宿瘤女的应对有礼有节,闵王心里非常喜欢,决定将她载入宫中,却忽视了迎娶她的必要礼数。
C.宿瘤女刚入宫时,因“项有大瘤”受到夫人们的讥笑;而她那一番“饰与不饰”的道理,让夫人们非常惭愧。
D.在闵王攻打三晋,震慑秦国、楚国,建立帝号的过程中,宿瘤女的直接谋划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7.将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无少长皆弃事来观,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视,何也?(5分)
译:
(2) 出令:卑宫室,填池泽,损膳减乐,后宫不得重彩。(5分)
译: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 绛 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8. 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2) 苏轼《定风波》中,表明作者坦然面对人生挫折,隐有归隐之心句子是:
(3)李清照《醉花阴》中表现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情思难寄,以致万分憔悴的句子是: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细 雨 梦 回
王充闾
①想是夜间读书过于疲劳,一卷未终,便伏几而寐。醒转来,壁上的时钟已经敲过了十二下。不知从何时开始,楼外下起了雨,雨丝闪着一道道耀眼的光,透出一种朦胧、含蓄的意蕴。推开窗户,细雨扑上脸颜,痒丝丝的,了无寒意。 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②这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不待响雷的呼唤和闪电的指引,便蕴蓄着满腔的爱意,悄悄地降临人间。
③连日来,听到许多关于农村苦旱的讯息,到处都在翘盼着时雨。不知辽南果园中此刻是否同样普降了甘霖。
④春雨,唤 醒了万物的生机,催动着人们丰收的热望。古往今来,咏赞春雨的诗章数不胜数。“杏花雨——仓里米”,人们总是把三春灵雨同花繁果富紧密地联结起来。
⑤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久旱逢甘雨,是人间的乐事之一。“五风十雨升平世”,更是古代人民的理想境界。 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讴歌春雨,兴会淋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⑥出外旅游,逢着落雨,总有些大煞风景吧?也不见得。苏东坡早已说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极目青郊,烟雨中的杨柳、禾稼,显得分外 朗润清新。
⑦落雨,是撩人思绪、引人遐思的时刻。雨能使人从躁动归于平静,从感性进到理智。面对着垂天雨幕,耳听着潇潇暮雨,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
⑧诗圣杜甫在长夜苦湿、风雨凄凄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浩叹,体恤民艰之情,跃然纸上。宋代诗人曾几,午夜梦回,听得雨声淅沥,认为是最佳音响,从甘霖普降想到稻香千里,大好丰年:“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而他的门生陆放翁,因为听到雨声,他那饱满的爱国激情,竟然冲出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泛溢到梦境中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⑨当然,落雨引发的思绪,也并不都是奋发向上的,也有人从点点滴滴,淅浙沥沥,飒飒潇潇的雨声中,领悟到一种前尘如梦、人生易老的悲凉意绪。最典型的要算宋末词人蒋捷了。他在一首《听雨》词中,通过追怀自己一生中的历程,着力渲染凄苦冷寂的意境,以暗托深沉的故国之思:“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⑩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
⑪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雨向来抱有好感。童年时代,每逢落雨,我都跣着双脚,跑到街头玩耍、嬉戏。有一次,在雨中摸鱼,因为贪玩,误了上课,老师带着愠色,让我背诵《千家诗》中咏雨的诗篇。当我吟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令人赏心悦目的清丽诗章之后,老师轻轻问了一句:“朱淑真的诗,你可记得?”我猜想是指那首“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的,因为觉得有些败兴,便摇了摇头。老师也不勉强,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
( 1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以“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作为切入点,思古连今,侧重自身经历,抒发了对雨惊喜赞叹的思想感情。
B.不知是什么原因,作者对雨向来抱有好感,从童年到如今,这与苏轼、曾几等人对雨的感受形成对比。
C.宋末词人蒋捷用寥寥几笔,从少年写到壮年,最后写到晚年,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D.“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因而在对雨的意象解读中带有个性色彩。
E.在诗性的精神世界里寻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是本文的鲜明特色,也彰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 2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2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
( 3 )第⑦段中说“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 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杜甫、陆放翁、蒋捷三位历 史名人“饶有兴味的思绪”。(6分)
( 4 )第⑪段中老师“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可谓“语已停而情未了”,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懂得人生”与 保持童真是否冲突。(8分)
第II卷(表达题 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仁爱礁是南沙群岛的一部分,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公务船在有关海域进行正常巡航是无可厚非的。
B. 为了确保节日期间电力正常供应,各家发电厂的职工宵衣旰食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他们放弃了休息,才使我们节日的生活质量有了保障。
C.日本右翼修改《和平宪法》的目的就是重整日本军备,彻底放开束缚日本的绳索,它究竟能在发展军事力量方面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
D.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我们学习就要登高自卑,一步一步地上进,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 天气炎热,在江边乘凉确实是个避暑的好方法,但是“纳凉”不能越界,要时刻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B 对于考生来说,现在的高考,考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因为高考对他们而言是决定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大事。
C 专访记者在走访湖南多家农家书屋的过程中,管理员们都不约而同地反映,自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以来,很少大规模地更新和补充书籍。
D 卓越与公平是高校招生的核心价值取向。从高校角度而言,没有卓越的公平,高校无法肩负历史使命;从社会角度而言,没有公平的卓越,也并非理性。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进行大胆的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⑤④ ③①⑥② B.③①⑤④②⑥ C.③①②⑤④⑥ D.⑤④⑥②③①
15. 仿照画线句的示例,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修辞手法 一致,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生命是一种站起来的姿态。礁石,在海浪的拍击中,耸立成伟岸的信念;腊梅,在严寒的肆虐里,挺拔成芬芳的春意。
①_ ; ○2 。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①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第二,②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的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第三,③_ 。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五、 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梦里走了很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冰心
事实上是,哪个男孩女孩没有做过上天入地、移山倒海的梦啊,只不过在生活面前,很多人慢慢放弃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所以 他们沦落为失去梦想的人。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
有了物质,人才能生存;有了理想,人才能生活。生存与生活有什么不同呢?动物是生存,而人则应该生活。 ----雨果
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必须写议论文。④不得抄袭、套作。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答案
1. C “主动地抵御”不准确,因为原文说“消化西方戏剧的美学和吸收中国戏曲的精神是并行不悖 的探索”,也就是说“中国风格”不是完全排外的。
2. B 应该是“当代中国人”,而“当代人”是对概念的扩大。“不是” “而是”应为
“不仅仅是”“更多的是”。
3. B 原文是“中国的话剧也会在整严的结构的约束下,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融入进来,创造真正属于当代中国的风格”,而B项没有“在整严结构的约束下”这个前提,不严谨。
4. C 斥:扩充,加入。
5. A ⑤是闵王受到宿瘤女启发后发布的政令;⑥ 作者借诗经对宿瘤女的评价。
6. D 宿瘤女并没有直接参与谋划。
7.(1)百姓无论长幼都放下手中的活前来观看,你在路边采桑,竟然不看一眼,这是为什么?(得分点:“无”“弃事”“采桑道旁”)
(2) 发布政令:降低宫室规格,填平池泽,减少膳食和音乐种类,后宫不得穿华服。(得分点:“卑”“损”“重彩”)
8. 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江南秋景图。(2分)蒙蒙的雨幕中,村落鱼市点缀在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3分)
9. 抒发了作者功业未成 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抑郁不平之情。(2分)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2分)用江南明丽的秋景来 反衬自己的抑郁和惆怅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用展翅高飞的大雁来反衬自己的碌碌无为,以物衬人。(2分)
10. (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 (1)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侧重自身经历,抒发了对雨惊喜赞叹的思想感情”错,文章主要通过不同 的历史人物抒发了对雨的不同情感感受:B项,“这与苏轼、曾几等人对雨的感受形成对比”错误,苏轼、曾几也是通过雨抒发奋发向上的情 感,这与作者的情感类似。C项,“以时间为线索”错,主要线索应该为 “听雨”,时间线索只是辅助。
(2)【答案示例】○1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夜风轻拂、空气清新,令人惬意、舒适。
○2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雨催花发的快速,讴歌了春雨唤醒万物的生机,催动人们丰收的热望。(6分)
【解题思路】○1主要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结合语句谈谈拟人手法在 句中的表达效果即可。
○2主要使用夸张的手法,结合语句谈谈夸张手法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并分析作者借此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答案示例】①杜甫:兼济天下的雄浑。②陆放翁:奋发的爱国情。③蒋捷:而今看雨的凄苦冷寂。(6分)
【解题思路】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表现杜甫兼济天下的感情。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展现陆游的奋发爱国之情。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突出诗人而今看雨的凄苦冷寂。
(4)【答案示例】不冲突,作者思古连今,借历史人物抒发了对雨的不同认识和情感,或惊喜雄浑,或低沉哀婉,这其实也就是对生活及人生的认识,可见作者在对雨的思考中懂得了人生:与此同时,从小时候喜雨 的童趣到如今作者对初春的第一场雨的惊喜可见,作者现在还是保持着难能可贵的童真童趣。所以两者并不冲突。(8分)
【解题思路】抓住两点:童真,代表了简单、快乐、喜悦、振奋的人生态 度;懂得人生,代表明白了酸甜苦辣难以言明的复杂人生。通读全文,找到作者在这两点上的行为与感悟,即可分析得出答案。
12. D ( A.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合语境,应用“无可非议”。无可非议:没有什么 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B.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使用对象错误。 C.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等待某件 事情的实现。感情色彩不当。D.登高自卑: 自,从;卑,低。 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人深。)
13. D ( A 成分残缺,可在“要时刻”前加“纳凉人”。B 结构混乱,可把“也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改为“不仅是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C 主语不一致。)
14. C
15. 略
16.① 语音发送便捷(或语音的快捷性)②用户真实私密有用(或用户的真实性)③功能更实用(或功能的实用性)
17 .写作提示:○1心中有梦更要脚下笃行 ; ○2有梦才会有实现梦的可能;○3 人的一生不能只为衣食稻粱而谋,要有更为高远的追求。
【参考译文】
宿瘤女,是齐国东郭的采桑女,闵王的王后。脖子上长一大肉瘤,因此被称为宿瘤。
当初,闵王出游,来到东郭,百姓都前来观看,只有宿瘤女采桑依然。闵王感到奇怪,召她来问道:“寡人出游,车队浩大。百姓无论长幼都放下手中的活前来观看,你在路边采桑,竟然不看一眼,这是为什么? ”宿瘤女回答道:“我受父母之命,只是来采桑叶, 没让我观看大王车队。”闵王说:“这真是个奇女予,可惜长了个大瘤。”宿瘤今说:“我分内的事,只有父母嘱咐的这一件事。我不会忘记心中所想。大瘤子对我又有何妨碍?”闵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真是个有贤德的女子啊。于是命令后面的车载她入宫。宿瘤女说:“有幸得到大王的垂爱,只是父母在家,如果没受父母之命,就随大王而去,那就是私奔的女人, 大王又怎么能垂爱我呢? ”闵王非常羞慚,说:“寡人有过失。”宿瘤女说:“我是贞洁女子,您连一点礼数也没有,我即使去死也不屈从。”于是,闵王打发她回家,派使者用一百镒金子前往她家送聘礼迎娶她。父母惊惶,想让她沐浴,又感为她置办衣服。宿瘤女说:“像这样去见大王,那就改变了容貌变换了服装,大王就不认识我了,我死也不去。”于是还像原来一样跟 随使者前往。
闵王回到宫中见到各位夫人后,告诉她们说:“今日出游,得到一位圣洁的女子,今天到了以后,就加入到你们这些人中。”夫人们都感到好奇,穿着华服恭候她。等宿瘤女到了以后,脖子上的大瘤子让宫女惊骇,夫人们都掩口而笑,侍从都失去常态,不能自已。闵王 非常羞愧,说:“你们暂且不要笑,她只不过没有妆扮罢了。妆扮与不妆扮,本来差距就有十百倍。”宿瘤女说:“妆扮与不妆扮相差千万倍也不止,何止十百倍?”
闵王说:“为什么这样说? ”宿瘤女说:“性相近,习相远。从前尧、舜、桀、纣,都是天子。尧、舜用仁义修饰自己,虽然为天子,安心于节俭,覆盖屋顶的茅草都没有修剪整齐,做橡子的柞木都没砍削,后宫不穿色彩鲜艳的衣服,不吃多种饭菜。至今已有数千年了,天下人都赞美他。桀、纣不用仁义修饰自己,习惯于制定烦苛的法令,建造高台深池,后宫竞相穿奇錦丽服,玩弄珠玉,心里没有满足的时候。身死国亡,被天下人取笑。至今已有千余年了,天下人都厌恶他。由此来看, 修饰与不修饰,相差千万倍还不止,何止是十百倍? ” 于是夫人们都感到十分羞愧,闵王深有感悟,立宿瘤女为王后。发布政令:降低宫室规格,填平池泽,减少膳食和音乐种类,后宫不得穿华服。整整一个月后,教化流行到邻国,诸侯都前来朝拜。攻打三晋,震慑秦国、楚国,建立了帝号。闵王达到这种地步,宿瘤女功不可没。等到宿瘤女死了之后,燕国于是攻打齐国,闵王逃亡外地并被杀死。诗经说:“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说的就是宿瘤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