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说,择书如择偶,择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我觉得,反之亦然——择偶亦如择书。有时候碰到读者发来消息说,有什么好看的书,推荐下呗。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以沉默表示无可奉告。小编觉得生活是天籁,需要凝神静听。
务实的生存者用数据作为尺度,理想的追梦人以感觉作为准绳。
世上的书籍多如星汉,浩如烟海,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怎么知道你钟情于哪类哪目,又怎么了解你所谓的“好看”是怎样一个定义?首先你自己得心中有数,想看哪方面的书才行。真正想阅读而不是抱着以“看书”作为消遣的人,绝不会连自己想看什么书的主见都没有。择偶也是如此。想找什么样的伴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标准,因人而异。有的人实在,有的人朦胧 。
务实的人讲求外在,比如身高啊,学历啊,工作薪资甚至年终奖金啊,房子车子那自然必须的——翻看那些泛滥而雷同的公众号文章就清楚,当前在婚恋上的引导方向就是钱钱钱。除此之外,女的希望男的器大活好,男的希望女的奶大臀翘。
之前上班时候有一同事,三十好几,还一直宁缺毋滥似地单着,要问她的择偶标准,说出来那真是让旁人听而生畏,必须要这样那样不能那样这样之外,还很有原则地坚持一条硬性要求——男方父母必须都有老保——因为这样,将来老了病了,才不会对子女构成负担,现在压力多大呀。
理想主义的人往往更注重内在品质,比如孝顺、温柔、体贴、幽默、有责任心,有才华等等。
在访谈节目中看到,周迅的择偶标准是善良孝顺且有才华,刘若英的择偶标准是对方能够搞定自己就行,最近赵丽颖说想找一个有担当的一米八零以上的大帅哥……
这些,还都算有迹可循,有的放矢,无不是为了找一个三观在同一高度,思想在同一层面的人。
还有一些人,说起来很潇洒,没啥要求,有感觉就行。事实上呢,没有要求才是最高的要求,就像凡事喜欢说“随便”的人其实最难搞。
人海茫茫,红尘滚滚,能否遇到对的心仪的唯一的TA,全凭运气,就像走进书店,本来也没有非买不可的书,不过随意地来回逛上几圈,瞄上几眼,也许会有所收获,也许会空手而回。
在太注重感觉的人眼里,择偶与择书,都是一种“原来你也在这里”式的邂逅。
书的封面好比人的外在形象。
有人说,假若一个人内心匮乏,他才会通过外在各种各样的装饰点缀来作为弥补和潜意识里的掩饰。
一个内心丰盈的人,外表往往显得简净素淡。静水流深,大道至简,真水无香,应该就是这样的道理。
书亦如此。封面搞得花里胡哨绚烂斑驳,里面的内容往往流于肤浅,反之,封面装帧如若具有素雅朴实的质地,翻开来,应该有着沉毅渊重的内容和故事,当然咯,只有牙好胃好的人,才能嚼得动。
人生如书,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也有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感悟,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红楼梦》,如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关于读书,清朝才子李渔有这样一首诗:
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
此物如甘蔗,如何不倒餐。
这是否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择偶也罢,共同生活也好,或者与人相处,都要学着以悦纳的目光,先去关注对方的优点,而不是一味抱着挑剔的态度做差评师。
最近回家,翻出一本关于梁思成传纪,学校刚毕业时朋友所赠,如今翻开再看,一旁的读书笔记圈圈点点,除了疑惑就是挑刺,这种态度,现在看来自己都感到可笑。
易中天有个比方,打得比较有意思,他说,一个人如果根据市面上诸如“非读不可的几本书”之类的导读去选择书籍,就有婚姻被第三者插足之感,所以各类导读的“循循善诱”难以让人接受。
想找怎样的人、择怎样的偶,只有自己最为深刻的了解。
择书不是目的,读书才是目的,往根本上说,通过读书认识自我和世界才是目的。读人如读书。读人,用心去读,读的也是对方的心,读懂了,才能真正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