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昼夜温差悬殊,当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就会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使得胃肠道免疫力下降。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立秋艾灸养生,希望对你有用!
立秋艾灸养生1、太白穴:补充气血、美容养颜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2、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关元穴: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艾灸过程中出大汗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废血越来越多,脏腑逐渐恢复功能,许多顾客伴随疲劳、头晕、失眠、旧病复发、疼痛、上火、长痘、起泡、全身长红疹、肌肤瘙痒、发烧、长时间类似感冒症状、怕冷、全身浮肿、脾气越来越急躁,等许多不舒服的难受症状。
这是艾灸之火力、药力使隐藏在脏腑深处疾患,功拔到体表,但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的表现症状,是非常好的效果体现。正所谓《扁鹊新书》所说:“温养阳气,禁戒寒凉。以灼艾为第一。”
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肺脏,能温通人体十二经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病邪自然退去,身体康复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
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与桑拿、烤电、运动…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
艾灸养生要根据体质中医学认为,艾灸可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艾灸可以调整人体的阳气,属于温补,在秋冬季节使用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在使用艾灸前,先到正规医院辩清体质是否适合以及听取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艾灸部位,而不是盲目在家里自己艾灸。艾灸保健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群,如同样是灸足三里,对于寒性的胃痛就有疗效,而对于热性的胃痛就需要用到针灸来治疗。体质虚寒一般表现为面色黄白、手脚发凉、大便稀软、怕风怕冷等。身体阴虚火旺、湿热重等人群就不适合使用艾灸,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要谨慎使用艾灸。
皮肤灼热才有效
在家里做艾灸已经十分普遍,艾灸要掌握度,以感觉舒服为好,如果艾灸后感觉没有好转或是心烦意燥,则需要停一段时间。艾灸时,注意不要受凉,也不要在密闭的空间内长时间艾灸,烟熏多了会有恶心呕吐等情况发生,长期封闭式艾灸对呼吸道也会有不良的影响。
另外,在艾灸时,掌握时间也非常重要,如果艾灸仅两三分钟可以说基本没有效果,因为刺激量是根据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成正比的,如果达不到刺激量,艾灸就达不到效果。艾灸时,以皮肤红晕灼热为佳,但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
在做完艾灸后,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滋润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蔬菜水果,以缓解艾灸后出现燥热上火等现象。在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时忌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