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名人口才故事样文,供你参考。
名人口才故事:忠臣与良臣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因为性格耿直,常常得罪人。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别人的告发,说魏征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闻彦博前去查办,但闻彦博并没有查出魏征有结党营私,意图不轨的问题。
闻彦博向唐太宗汇报说:“魏征作为一个大臣,行为有一些不检点的地方,在一些细节上不注意避嫌,以致遭到别人的毁谤,这也是应该受到责备的。”
唐太宗便派闻彦博去嘱告魏征,让他以后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
几天后,魏征去见唐太宗,对唐太宗说:“古书上说,要想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君臣应该同心协力,共同合作。如果君臣之间不能坦诚相待,为臣的专门在检点自己的行为上下工夫,处处谨小慎微,那么这个国家要想兴盛就很难了。所以,对于您要我检点行为的训示,我实在不敢遵从。”
唐太宗听后,觉得魏征所言很有道理,连忙说:“爱卿言之有理,是朕不对。”
“我有幸能够侍奉陛下,希望陛下不要让我做忠臣,而要让我做良臣。”魏征拜谢说。
“忠臣与良臣有什么区别吗?”唐太宗不解地问。
魏征回答说:“所谓忠臣,虽然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忠心耿耿地劝谏君主,但不被君主采纳,到头来,家与国都遭受损失,君主得了不好的名声,而他却得到忠臣的美名;所谓良臣,就是能给君主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并被君主采纳,因而身得美名,并能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这就是忠臣和良臣的区别。”
唐太宗听后,连声夸赞说:“你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呢?”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一个君主,只有多采纳一些建议,才能耳聪目明,不被奸邪小人所蒙蔽。”
唐太宗点了点头,停了一会儿又说:“昏君总是护着自己的短处,因而就一天比一天昏庸;而明君能经常想到自己的短处,因而就能越来越明智。我愿经常接受你和其他大臣们的谏言,努力做一个明君;而你也要经常大胆地提出意见,努力做一个良臣啊。”
名人口才故事:薄一波智斗阎锡山1936年9月,薄一波从北平草岚子监狱出来不久,就被北方局派往太原去做上层统战工作。临行之前,刘少奇同志请人转告薄一波,到太原后,务必想办法营救出被关押在阎锡山监狱里的王若飞。到太原后,薄一波通过各种关系打听王若飞的下落,最后才知道,王若飞现在用的名字叫黄敬斋,被关在陆军监狱里。知道了这些情况,薄一波便去找阎锡山交涉此事。
刚见到阎锡山,薄一波就立马转上了正题:“我们山西处于抗日最前线,抗日救亡运动也已经初步搞起来了,目前正是用得着抗日爱国人士的时候,而你们却还把大批政治犯关在牢房里,这和当前的形势很不相称。阎先生既然以抗日救亡相号召,并发动了驰誉全国的百灵庙守土抗战,理应乘机造成更大声势,释放全部政治犯,在全国做个表率。”薄一波“单刀直入”,表明了这次来的目的。
听了薄一波的形势分析以及对不识时务者的谴责,阎锡山的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他一副为难的样子:“先生教诲得是。但是,你不了解我也有苦衷啊。你看,蒋先生的监狱里也关了那么多的政治犯,到现在也没有放,咱山西可不能和蒋先生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啊。”阎锡山装模作样地叹了一口气,显出自己有难处。他拉蒋介石这个“大旗”来做虎皮,意思非常清楚,连全国的抗战“领袖”现在都这样做,本人是无能为力的。
薄一波一眼就洞穿了阎锡山的伎俩。于是,他不再和阎锡山兜圈子,“山西现在的做法,跟蒋先生已经不完全一样了。你不是经常跟我说要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吗?那么,山西要做得漂亮一点,就应该立刻无条件释放政治犯。”顿了一顿,他直视阎锡山,“太原监狱里关押了王若飞,我提议,也是向你提出要求,首先把他放出来。”薄一波的话说得有理有节,而且步步紧逼,让阎锡山没有后退的余地。
阎锡山没有想到薄一波会突然提出释放黄敬斋的要求,好在他反应“灵敏”,似乎在自言自语地说:“王若飞?”然后,他故做不知情况,掉头问他的身边人:“我这里有王若飞这个人吗?”一个副官模样的人说:“好像没有。”这时,阎锡山皮笑肉不笑地对薄一波说:“老兄你弄错了吧。”薄一波看透了阎锡山在演戏,他轻蔑地笑了笑说:“如果阎先生坚持说没有,我也不强人所难。你把所有的政治犯全放了,这些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阎锡山突然又被将了一军,内心有些发慌。他想拒绝,但想到薄一波一定是有备而来,他想承认,那么就等于把王若飞拱手让给了薄一波。正当他不知如何是好之时,薄一波直截了当地说:“阎先生,我明确告诉你吧,你的陆军监狱里的黄敬斋就是王若飞。”
听完薄一波的话,阎锡山故意把眼睛睁得很大:“老兄不是在开玩笑吧,那黄敬斋是大名鼎鼎的王若飞?不会弄错?”“错不了。”薄一波盯着阎锡山,一字一顿地说,“据我所知,王若飞被捕五六年来,一直表现得非常顽强,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假如你们不知详情,又怎么舍得对他进行那样残酷的折磨?”薄一波掷地有声的言辞让阎锡山一阵胆寒。他忙一面用手巾去抹脸上的虚汗,一面装着生气,对部下大声呵斥:“这么大的事情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说完又转身面向薄一波,“真的对不起,只怪本人有眼不识泰山。”
然而,阎锡山还是不想让王若飞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营救出去。但是他又感到不放王若飞的话,于情于理都讲不过去。于是,他假装关心以拖延时间:“怎么,你认识他?和他是亲戚?”薄一波说:“我不认识他,也不是亲戚。是我回太原时,‘远方’的朋友请我设法营救他出狱,我与他可算是一个间接的朋友。既然受人之托,如有可能,我当然要全力以赴。”薄一波不卑不亢,冷静沉着,他机智的话语,可谓话中有话。
这时,阎锡山知道,再伪装下去已经不是明智之举了,于是他立即很“开明”很“爽快”而且很“亲切”地说:“哎呀,你怎么不早说。绕了半天原来都是自家人,你的朋友当然就是我的朋友了,你马上就去看看他吧。”
在薄一波的巧妙周旋下,王若飞终于被营救出狱。
名人口才故事:小元方妙语
《陈太丘与友期》记: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中午。中午已过,朋友没来,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了。陈元方当时刚七岁,在门外玩儿。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等您很长时间,您不来,父亲已经走了。”听了这话,父亲的朋友很生气:“真不是人,与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这时回答说:“您和我父亲约好中午见面,中午您没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父亲就是无礼。”父亲的朋友很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门,都没有回头看他。
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无礼,以理应对,不能如约而至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出语惊人,使友人很是惭愧。小元方说得父亲的友人哑口无言,小元方的明理与有礼,让堂堂的成年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互不为师》记:陈元方十一岁时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远近闻名,是怎么做的?”陈元方回答说:“我父亲在太丘县,强大的人用德行安抚,弱小的人用仁厚安抚,任凭他们过安定的日子,时间久了越发受尊敬。”袁公就故意逗他说:“我从前做邺地县令时,正是这么做的,不知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陈元方回答说:“周公和孔子并不是同时代出生的,但他们的做法一样。周公没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效法周公。”
十一岁的元方回答袁公的二难问题,显现出超过常人的机智。袁公称自己在邺地的做法与元方父的做法一样,到底是谁效法谁呢?若一般思维要么自己的父亲超过外人,要么外人超过自己的父亲,可前者就显得不谦逊,不容人,而后者又显得太没有脸面。在这种情况下,元方避实就虚,说周公与圣人孔子在不同的时代出生,处事游刃有余,天下太平,周公不以孔子为师,孔子也不以周公为师。在这里有虚有实,灵活应对是元方回答的高妙之处。
名人口才故事:巧语智辩的薛登薛登是宰相的儿子,自幼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在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子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忙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边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掉了一只。金盛一看,洋洋得意,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但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掉皇门之桶?”
薛登毫无惧色,抬起头反问道:“皇上,你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把多余的那只‘桶’给砸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下堂后把薛登拉到背后,假装称赞他说:“薛登,你真了不起,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向皇门边,把剩下的那只木桶也给砸了。
金盛又飞报皇上,皇上要治薛登父子的罪,怒喝道:“顽童!这又作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地问皇上:“皇上,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愿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转嗔为喜,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后并没有马上谢恩,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父子;而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之手,倒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治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醒悟,立即将金盛斩首示众。
以上小编分享了名人口才:周恩来的口才故事,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