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以来中国少儿国际象棋热持续升温。下面小编给你介绍少儿国际象棋怎么培训,欢迎阅读。
据估算中国国际象棋人口已由谢军首夺女子世界冠军前的两三万人上升到目前的五百万之众,其中无疑由少儿棋手充当主力军。2001年"李成智"杯全国少儿冠军赛已经突破1200人,同年各种全国性的少儿赛事层出不穷,几乎达到月月有比赛的程度。
比赛多反映出参与者众,可以讲中国正在稳步地在世界棋坛建立起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长反衬出教练员队伍特别是中高级教练员的馈乏,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教学和培训质量的提高,其中特别是中高级少儿棋手培训班的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吸纳更多的初学者成为真正的甚至是终身的爱好者,减少初学者的流失量;第二,可以建立起国际象棋在体育、教育、文化诸领域的正规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项目形象,以利于国际象棋乃是世界先进文化代表之一,是与时俱进伴随人类科学文明进程而青春永驻的高雅艺术的结晶,这一观念的进一步确认和深入人心;第三,可以输送受过良好的国际象棋教育,在理论和实战两方面均有一定建树的人才到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当然包括向更高一级培训单位输出具有巨大培养潜力的后备人才,保证我国国际象棋竞技水准的延续和不断提高,有力支撑我国国际象棋大国的形象。
一、概念的界定少儿中高级棋手、少儿中高级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起点的普遍提高而有所变化;但在一个相对的时期和类似的人群背景下其概念还是可以大致界定的。依笔者的见解,通常学棋一至三个月为入门阶段。所学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简单杀王、基本战术和残局须知、布局原理及应用、例局分析等,标准实战50至100局。初级阶段3至18个月,内容:基本战术及战术组合、开局原理的熟练掌握及运用、布局知识(包括所有常见布局的名称和主要变例的前几步走法)常用布局节目、中局基本理论、攻王技巧、基本残局知识等,标准实战200至300局。中级阶段从18个月至36个月,内容:常用布局研究到10回合以外,比较熟练的掌握中局基本理论、大量的攻防技巧和战术组合练习、相对系统的国际象棋知识和实战能力,标准实战200至300局。参加过多次地区乃至全国比赛。高级班阶段应为三年以上的棋龄,内容:除在开、中、残各阶段向更深层次渗透外,针对性和富于个性化的训练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初/中级培训班频率以每周两次至三次最为多见,初学者年龄若以六/七岁为准,这样中级班则以二/三年级的学生为主;而进入高级班,则以小学高年级为主。高级班的学生通常均取得过地方乃至全国比赛的优异成绩,可视为标准的国际象棋爱好者。而高级班的训练量每周应不少于四次,每次两个半至三个小时。
二、训练课A、 训练班人数,,
中级班应控制在20至30人之间;高级班10至20人之间。中级班如超过30人,课堂秩序和训练针对性都可能受到影响。
B、 训练强度
初/中级班每周三次,每次两小时;高级班每周四次以上,每次两个半至三个小时。
在训练强度上遵循的原则是:水平越高强度越大。在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方针,逐步取消小学升初中的升学和择校压力的背景之下,上述原则不难实现。
C、 课堂教学的组织
训练课应以讲练结合以练为重为指导方针。因为下棋最终是以赛场上的胜负而论成败的。而对于少儿棋手来讲,下棋的乐趣主要来源于最后的取胜。理论与相关的原理概念仅仅是做为一个指导,棋艺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反复接触和深切体会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典型的局面,然后以这样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典型的局面为经验为基础,再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和领域推进。因此通常讲课约占三分之一而实战约占三分之二的时间比较适宜。讲课内容应以分析学员自己的棋或与之有关的高手的对局为主。讲解与自己无关的名局欣赏之类,更适合于在电视节目中出现。根据《国际象棋中国学派》一书中的理论,分析研究自己下的棋(借助资料和现代化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实战是重点也是难点。首要解决的是态度问题,因为棋手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又不象比赛那样有压力,所以容易出现懈怠、混乱、不认真的情况。为保证每一堂训练课的质量,教练除严肃纪律之外,还应当不断变换实战内容,如采用对抗、专题、车轮、升降甚至适当的蒙目赛等办法调动积极性来刺激新鲜感。有条件的要尽量用棋钟。要求学员必须做记录,而且字迹必须工整,因为字迹是否工整反映出弈棋者当时的心态。对局结束后必须复盘,尽量教练指导,如时间不允许,可留下记录本进行课后批评。
三、家庭练习大部分中高级班的学生有进行家庭练习的要求和兴趣,但应当是适度的,以每次30至60分钟为宜。家庭练习的方式主要有:A电脑及网络对弈 B解习题C、打谱。
无论与电脑软件下棋还是进行网上对弈,原则上要实力相当。最好不要随意下,应进行若干轮次的对抗赛,增加趣味性和责任感。与电脑某一级别赛后应把成绩记录下来,并分析自己的弱点,是白棋还是黑棋,是布局还是中残局有总问题,把电脑当做陪练,而不是游戏的工具。因电脑的程序是固定的,过一段时间棋手就会感到自己与电脑相比进步了多少。与电脑或网上对弈的时间应以每方25分钟包干为宜。
关于解习题应该是从入门到高级班贯穿始终的基本功和必修课,敏锐的战术感觉和组合能力是任何一个高水平棋手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习题的难度应与练习者本身的水平相适宜,考查做习题的结果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标准:一、从头至尾正确无误当然好,前一两步对也可以给百分之五十。说明第一感较好,方向正确,只是后续手段和计算能力可能不到位。从务实和高效的角度考虑,每道习题的解答时间应不超过十分钟。实在解不出来可以先放在一边,以后再解,如还不能解则干脆看答案然后记牢它。解习题的作用和本质就在于事先在头脑中存储一些特定的局面和结构,在实战中遇到类似的情况能够迅速识别并引起联想,从而根据具体的局面灵活地加以运用。
关于打谱自修。水平越高年龄越大从自修中得到的养份就越多。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打谱要求有较强的针对性。通常以下几种情况较有实效:A查阅《开局百科》和Chessbase对局库中与自己所用布局变例有关的内容。B、学习高手所弈的与自己布局节目有关的棋局,最好有解说。C、棋刊或专著中对自己有针对性的篇章。
四、家长家长的态度和言行对少儿棋手的影响不容忽视。从优至劣大致可分为三种:A、积极配合型 B、任其发展型 C、横加干涉型
所谓积极配合型的家长通常具有较高教育认知水平或者对棋手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在技术上不满足于外在的输赢,而是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在心理上注意调整和诱导子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家长虽然有时对子女的进步速度也产生不满和焦躁的情绪,但不表现为外在的训斥和埋怨,而是帮助子女寻找原因。此外能够认识到由于棋艺天赋的不同和对棋的规律的认识过程的差别,也不宜过份地强调与同龄棋手间的攀比。
积极配合型的家长是教练和子女的有益的助手。除在教练和子女之间提供良性信息之外,还可以在家庭练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对年龄小的棋童尤为重要。
任其发展型的家长对棋多为一窍不通,或者工作忙或是学棋好坏无所谓,基本上不参与子女的学习成长过程。他(她)们的任务只是接送孩子和交费。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完全靠自身的努力和兴趣在学棋。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成才规律,至少没有来自负面的不合时宜的压力和打击。
比较任意发展型,横加干涉型的家长无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表现为急躁并且经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这种"干涉"有时是对的,甚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更多的时候不一定正确并可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对于那些天性较为敏感的孩子影响会更大一些,过份的指责和训斥无疑会折损孩子对棋的信心和兴趣,也不利于帮助孩子找出失利的真正的原因。家长正确的定位应当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协助者而决不是统治者。家长应尽量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比如在孩子输棋以后,只要他(她)态度上基本是认真的,就不要再去埋怨和责备,有的家长孩子输棋以后说,你要再这样,以后就不学了。类似的话说多了不会有好的作用。家长应尽量地体会孩子的心理,只有摸准了孩子的心理才能知道应该去做什么说什么。有一次笔者的一个学生在比赛中赢了一局比较重要的棋后流泪了,因为这盘棋他很危险,加钟以后才在混乱中拍赢了,旁边围了一圈人看。将死对方后由于激动由于兴奋由于不容易由于紧张气氛的突然放松,他没有抑制住自己的眼泪。而他的家长显然是没有充分体会竞赛对孩子的心理压力,当场说?quot;赢了棋还哭,真是神经病。"
五、学校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受学校和教师的影响最大。因此,当训练和学校的活动相冲突的时候,训练课可能受到损失。有必要的话教练应主动与学校沟通,以保证学生的训练量特别是尖子生的训练。现在学校提倡素质教育,升学和择校压力逐步减轻,棋类活动又被国家教育部列为体育与健康课的正式内容,这就从大环境和认识观念上给一定强度的棋类训练提供了较大可能性。
六、中高级班教练员的修养A、 理论与实战
一个合格教练的基本素养包括:1、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3、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较高的理论和实战水平
理论水平表现为对事物一般规律的认识和归纳并且有一定的前瞻性。教练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或别人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学员并引发学员进行更深入的独立思考。因此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授课的质量。教练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充电,以保证有更加新鲜更加深入的内容传递给学员。教练员的实战水平也是组成教练活动的重要一环。与其它体育项目相比,棋类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如果教练不能证明自己在棋力上高于学员,势必影响授课者的可信度。虽然事实上很多时候,授课者拙于实战而在理论上确有许多可供学习的地方。
B、 备课
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源于充分的准备和研究。备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每一次授课都应有重点或难点,授课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解授这些问题。教练在有充分理论依据系统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也充实丰富和提高了自身对棋的规律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C、 复盘
针对学员自己的对局进行分析其意义丝毫不亚于讲授名手佳局,然而由于时间所限,对班上所有孩子的对局进行细致的分析几乎不可能。特别是高级班棋手,他们的对局水准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教练当堂解答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常常受到挑战。如遇到有研究价值的局面,教练应进行课后的工作,在查阅资料和进行深入分析确认其准确性之后,再反馈给学员。此外,高级班的学员应着力培养他们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的能力,实际上独立的研修能力是通向高水平棋手的必由之路。对于中级班的学员,在他们训练对弈的进程中,为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练可以采取当场指出问题的办法(即弈战还在进行中,见到坏棋立即指出),但是否会对学员的继续对弈产生负面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D、 优秀少儿棋手个例分析
少儿棋手风格、个性、棋感、悟性、竞赛素质等方面虽然各有不同,但大体相似比较典型的类型还是可以归纳的,这种归纳有利于教练总结其中带有规律和共性的特征,从而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加速"这一类型"棋手的成才过程。有经验有探求精神的教练应对有某种典型特征的棋手进行长期的研究和跟踪,对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小节和验证以确认最终的效果。
个例分析:
贺信 山西太原棋手 1987年出生,5岁启蒙,9岁和10岁获两届山西省锦标赛冠军;获全国少儿锦标赛第五名。
基本情况:教师和干部家庭,文化启蒙较早,五、六岁即识字不少。学棋理解能力较高,不但得益于教练,同时能够从书本上汲取养分,学棋头一两年对棋特别痴迷,后随着年龄增长兴趣有所转移,但由于出成绩较早,始终把棋做为最大爱好。
棋风特点:由于理解力强,记忆力好成长速度较快,对棋的知识较为全面。弱点是对许多局面虽有概念的理解,但有时在自我感受方面显得不够扎实;对阵形整齐的局面处理较好,对混乱局面的处理能力较弱;布局较易相信谱着,并且有良好的记忆能力,但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较弱;思维比较缜密,但情绪较易波动。
心理特点:生性较为敏感,易受心理暗示,情绪状态属亚稳定,比赛时容易过多考虑名次、对手的强弱。遇到强手时博杀与求胜的信念不足。
根据以上基本情况和棋风心理特征,在相当一段时间,教练要求其家庭练习时以做战术习题为主,提高计算及博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从书本上吸收现成知识,而着力提高自身的对棋的感受和战术博杀的能力,在比赛遇到强手时,根据其开、中、残知识较为全面,善于走"讲道理"的局面,教练提出相应对策,即不急于在开局中获取优势,而是把战线拉长,力求在稳定的心态与稳定的局面下,与对手展开、中、残全面的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训练和比赛均得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当然随着棋手年龄的增长和棋力的提高,有些过去的"特征"也会发生转变,这就要求棋手和教练根据新的情况制定新的措施和采用新的方法。
七、关于培训链的思考所谓"链"指系统的高效的培训内容和组织形式。就棋而言,有棋内链和棋外链。棋内链指棋艺训练的内容。目前的形势迫切需要编制一套适用于少儿棋手的标准的、系统的、科学的培训大纲和从入门班到高级班的教材。一套标准的大纲和教材不仅使国际象棋这个项目更加符合进课堂的硬性要求,而且从训练学本身意义上讲更符合高效、系统、简洁、全面的原则。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由费占贵老师编写的《儿童国际象棋教曾作过有益的尝试,但其内容有限只适合于入门和初级棋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林峰老师编写的《国际象棋教程》是针对成年学习者和大学选修课编写的。
棋外链是指培训机制和体制而言,分训练和比赛两个方面。
A、 训练
目前我国最基层的训练结构是在幼儿园、小学和各地棋协、棋院等。入门班到初级班的训练应该讲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各地教练水平的差异,很多地区中级班以上就难以支持了。基于这样的情况,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批准建立中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中心已经将要在各地建立多个国家级训练基地来填补训练环节上的空档。
B、 比赛
由于国际象棋人口的迅速增长,参加比赛的棋手日益增多,水平也有较大差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某些比赛应该分层次和种类进行。建议可以增加进行层次划分的比赛,高于或者低于某个层次的均无权参加比赛。或者,同一个比赛分若干层次进行,进入录取名次的可以升级,颁发相应的等级称号证书。
结束语
科学系统的训练理论和实践,高水平的师资,与之相配套的竞赛激励机制是世界上国际象棋发达国家特别是前苏联国家国际象棋水平长盛不衰的有力保证。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科学文化与日俱进。国际象棋这一古老而历久弥新的文化体育项目一定会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