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位于湖南中部,地处湘江中游。但是发生在湘潭的民间故事却又不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湘潭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湘潭民间故事篇一成语“天女散花”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天女散花之地又在何处呢?近日,地方志专家考证出天女散花之地在今湖南湘潭岳塘区的荷塘乡!
在今荷塘乡指方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天女当年为了在人间散播下花的种子,把美好洒向人间,考察了神州大地的许多地方,当她来到湘潭时发现这里的百姓勇武好胜民风剽悍,遂决定散花于此“去南蛮之戾气,求天下之太平”。因天女散花时需要“指方画圆”,所以该地遂名“指方村”。
而另有传说是,盘古的女儿花神想把百花撒向人间,她的哥哥玉帝为了助她一臂之力唤来一百位仙女封为百花仙子,从此天女在人间开启散花之旅,但却在今湘潭岳塘一带迷了路,遂问当地村民应把花散于何处,当地村民遥指一荷塘,即为今天荷塘乡指方村内的“散花湖”。但不管何种传说,“天女散花”在湘潭指方村几无异议,不但表演过京剧《天女散花》的梅兰芳大师的所有后人和弟子在该景区可以终身免票,奚秀兰、李胜素、李玲玉、章子怡、卓依婷、傅琰东等凡是演唱和表演过《天女散花》有关黄梅戏、电影、魔术的歌手、演员及其直系亲属在湘潭盘龙大观园“散花湖”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也可以作为指方村“荣誉村民”终身免票旅游。
湘潭民间故事篇二朱元璋血洗了湖南吗?查《明史》等正史并无记载,但此说流传甚广,皆为民间传说。
1 血洗长沙说
1368年,朱元璋灭元,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他手下的各路人马,纷纷入京向他朝拜和庆贺。他见如此多的人马一下涌入京城,不但住宿困难,自己也难于应付。于是赶紧下令,要各路人马按顺序进京。当他听说西南的一路人马日夜兼程,已达长沙府时,就急传口谕,命这支人马“在长沙歇息三天,然后听旨进京。”手下人听错口谕,误将“歇息”听成是“血洗”——“在长沙血洗三天”。皇帝金口玉牙,出口成旨,违旨者斩。于是明军在长沙府进行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他们见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幼,杀得长沙十室九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见人迹。
传说固然有些离奇,但以传说所发生的时间和叙述的事情来看,历史上倒也发生过与传说大致相吻合的事件。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当时长沙为陈友谅旧部和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明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2 血洗浏阳说
关于朱元璋血洗浏阳有多个版本:一是朱元璋为了报复浏阳人支持陈友谅,下令血洗浏阳;二是刘伯温看天象说浏阳三百年后将要出天子,朱元璋为保其万世江山,遂开杀戒,诛灭全城;三是传说当年朱元璋在浏阳行乞,由于偷了人家的红薯,被人暴打,发誓当皇帝后血洗浏阳。
浏阳石牛山,是一座极其险要的红砂岩石山,因从侧面看酷似一头卧伏的大石牛而得名。此山于平地突兀隆起,四壁陡峭险峻。上山只有险径一条,沿途有道状若鲤鱼脊背,凹凸不平的窄径两侧,笔立着“万丈”悬崖。石牛寨虽不过300米高,但地形极其险要,专家呼其为“长沙境内第一险峰”。传说当年朱元璋血洗浏阳时,四十八寨只有石牛寨未克,少数上了山的当地人凭借其险要得以幸存。昔日营垒、哨所等军事设施,如今仍有遗迹可寻。此处山势险峻,怪石嶙峋,天然溶洞更是寨内奇观,将军插旗孔,石牛独角等一批险峻山岭,更是仿佛将人带到了金戈铁马、壮士独行的古战场。
3 南京湖南街杀的传说
话说朱元璋从一个和尚当上了大明皇帝,夫荣妻贵,大脚婆马氏,被册立为正宫娘娘。在南京登基之日,臣民欢庆之时南京有条湖南街,装了一台故事灯,一匹马上,骑了一个大脚婆婆娘,后面跟着一个人,捧着个大西瓜(淮西女子好大脚之意,怀者,淮也),被彩灯锣鼓簇拥着在街上游行。有善于拍马邀功好事之徒,向朱元璋密报说:湖南街人特意讽刺当今皇帝,胆大包天,罪该万死,他的分析是:骑马者,暗指姓马也;大脚者,讽刺马氏皇后也;捧西瓜者,攻击朱元璋的明朝江山是从他原来的主子小明王韩林儿那里篡夺来的。原来史载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朱元璋部将廖永忠假以迎接之名,将韩林儿沉于瓜洲(今江苏扬州,与镇江隔长江相对)江中,于是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另说是指朱、马起于淮西)。朱元璋闻之大怒:连呼“湖南街杀”。领旨的武官顿时慌了手脚,误听为“湖南皆杀”。等到有人报告时,已经杀到常宁州。皇帝猛然一怔,立即传旨,快马追止。追止人追到常宁庙前以上时才追到,这时天已经亮了,所以这个地方名叫赶火埔。由于这一音之误,演出一场“血洗湖南”的惨案。
4 鄂公大丘的传说
湖南民间自古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朱元璋亲率大军,追杀仓惶逃难的老百姓。忽见在他马前不远处,有一个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拖着一个孩子,艰难地行走。那牵着的不过四五岁,一步一跛,嚎啕大哭;那背着的却有十来岁。朱元璋看在眼里,恼在心头,便策马跑到妇人跟前,斥道:“汝妇人,好生无理,为甚背大拖小?!”那妇人见问,抹掉眼泪答道:“大人有所不知,大孩乃妾小叔,他父母,为乱军所杀,唯一的亲人就是贱人,我必须格外关照他;小的却是贱人骨肉……拖小背大,实出无奈!”说罢,泪如雨下。朱元璋听罢,大为感动,便抽出一面杏黄旗,叫妇人插在路旁田里。又传令三军:所插杏黄旗田里,不许军马进入,违者斩首。从此,上下军马,不敢入田。没多久,这丘田便挤满了人。那丘田叫鄂公大丘,朱元璋血洗湖南,就留下这一丘人,湖南土著百姓才被保存下来。
5 安化雪峰山的传说
朱元璋血洗湖南时,陈友谅兵败,一支残部败退至安化雪峰山落草。为躲避朱元璋的追杀,后都削发成僧,在雪峰山造岳峰寺日日念经向佛,以了残生。不料有细作通敌,和尚们仍被追杀。一场恶战持续了数天数夜,最终和尚们力不能敌,纷纷从寺后悬崖一一坠下。那悬崖就是有名的“舍生崖”。至今,雪峰山仍有“响鼓仑”“磨刀坪”“莲花寨”等一系列与当年那场厮杀有关的山头和山谷,每个地名似乎都记录着从前的烽烟岁月,无声地述说着一个个惨烈的传奇。
湖南人口减少非朱元璋一人之过。元末明初,朱元璋的部队与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在湖南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造成了湖南人丁锐减,十室九空的现象,结果是土著居民散亡了,田园荒芜了。湘潭人口由元时的10万剩下仅2.5万人。小小的一个常宁县,早在宋代崇宁五年(1106)已有99031人,到明朝永乐十年(1412)只剩下5887人,还包括屯兵户在内。
如前所述“血洗长沙”虽不可信,但元末明初连年战祸和兵燹,战后的长沙确实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长沙城明初尚存多少人户虽无明确记载,但长沙府属下的县却有记录,如“湘潭土著仅存数户”,“醴陵古老相传土著亦仅存十八户,余皆无复存在,洪武初招集流亡,皆来自他省,而豫章(江西)人尤多”。明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并允许“插标占地”,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局面。
有人指出,大明初年湖南地区地广人稀,就是因为朱元璋大肆屠杀湖南老百姓。之所以杀湖南百姓,是为了报复湖南百姓对陈友谅的支持。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显然不是。元朝末年,天下形成了几大割据势力。南方地区能与朱元璋相抗衡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集团,陈友谅的势力范围在今两湖、江西、安徽一带。
从公元1356年到1367年,朱元璋主要是消灭这两大势力。整个过程中,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战争最为激烈。但是战场主要在安徽、江西一代,湖南只是爆发了几场小规模战斗,朱元璋甚至没有去过湖南境内。
所以,要说报复,朱元璋是不是更应该“血洗江西”,或者“血洗湖北”,而不是“血洗湖南”。
再者,湖南这个地名从唐朝开始使用,到了元朝已经和今广东、广西、贵州、海南大部分地区合为“湖广行省”,已无湖南之名。之后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湖南才独立建省。所以,朱元璋“血洗湖南”之说纯属子虚乌有。
不过,这种说法虽荒谬,却事出有因。明朝初年天下群雄纷争,战争不断。在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湖南地区人口大幅减少,导致地广人稀,田园荒芜。
所以,人口减少是因“战争血洗”,而不是朱元璋报复老百姓。
那么,“血洗湖南”之说究竟是怎样传出来的?有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族诛胡惟庸,同时对和胡惟庸关系密切的官员抄家灭族,被称为“胡狱”,株连被杀三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蓝玉以谋反罪被诛杀,牵连一万五千余人。
合称为“胡、蓝之狱”。
湖南方言中“胡”、“湖”同音,“蓝”、“南”不分,于是,“血洗胡蓝”被传来传去,成了“血洗湖南”。
总之,朱元璋“血洗湖南”确实是子虚乌有,这个黑锅朱元璋不背。
所以湖南人口减少是朱元璋的部队与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在湖南争斗共同造成的!
湘潭民间故事篇三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出身贫寒,作过农活,当过木匠,后以民间画工为生。1919年,齐白石57岁时,举家迁到北京,住在法源寺,以卖画度日。他的一个扇面,定价银币两元,比平时一般画家的价码还便宜一半,尚且很少有人问津。可见齐白石当时生意落寞得很,生活何等惨淡!
一天,在一个无人理睬的场合,梅兰芳跟他寒暄了几句,使他稍微挽回了一点面子。为此他心存感激,回去用心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并题句云:“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可见梅兰芳也并不能改变齐白石在画坛的地位。
齐白石结识最重要的伟人
后来,齐白石结识了一生之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位友人——陈师曾。这两人的关系后来被人概括为“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没有齐白石也就没有陈师曾。”陈师曾在当时绘画界新思潮汹涌澎湃时仍坚定地拥护传统,曾著《文人画的价值》一书,此文极有意义。然而也就是这位貌似古板的陈夫子对白石翁进行多次鼓励和指引,在这种精神支持下,齐白石毅然以十年工夫进行衰年变法,从此他的大写意花鸟方始元气淋漓,呈现出为世人所熟知的面貌。
从1920年到1929年,他“十载关门”大胆突破,艰难探索,终于“扫除凡格”,“变更”了面貌。他在美术史上可以自立门户了。然而,他在北京依然是知音寥寥。正像他自己说的:“懂得我的画的,除陈师曾外,绝无仅有。”
陈师曾于1923年便英年早逝了。失去唯一知己的齐白石遭到了同行们的口诛笔伐。北京画坛保守派们骂齐白石的画是“野狐之禅”、“俗气熏人”,“不能登大雅之堂”等,极尽攻击之能事。
但绝望中亦孕育着希望。齐白石在 “十载关门”的最后一年----1929年,被到北京不久的徐悲鸿慧眼识珠,一眼就发现了“衰年变法”之后的齐白石。此时的齐白石年已66岁。
徐悲鸿三请齐白石
1929年9月,艺术大师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上任后不久,就亲自去拜访齐白石,聘请他来校担任教授。
12月一天的上午,徐悲鸿走进北京西单跨东胡同齐白石那简陋的画室里。两人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徐悲鸿提出聘请齐白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时,齐白石默默看了一会儿徐悲鸿,婉言谢绝了。
几天后,徐悲鸿重又敲开齐白石的家门,但又遭谢绝。对此,徐悲鸿不气馁,不灰心。他深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最后,齐白石终于被说服,担任了北平艺术学院的教授,同时也道出心里话:“我不仅没进学堂读过书,而且连小学生也没教过,怎么能教大学生呢?”
徐悲鸿说:“你只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就行了。”
齐白石曾在一封写给比自己小32岁的徐悲鸿的信里说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齐白石的成名,主要得益于徐悲鸿的慧识与提携。
《奔马》与《虾趣》 齐白石名扬京城
虽然齐白石的画像徐悲鸿所赞赏的那样:“妙造自然,浑然天成。”但是在当时的美术界,有些人却极力歧视与贬低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一次画展,齐白石的作品受到冷落,被挤到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
当徐悲鸿在展厅内看到齐白石的作品《虾趣》时,心中暗喜道:“真是一幅妙趣横生的佳作啊!”他立即找来展厅的负责人,把《虾趣》放在展厅中央,与他的作品并列在一起,并将《虾趣》的标价8元改为80元,而自己的那幅 《奔马》标价为70元;他还在《虾趣》下面注明“徐悲鸿标价”字样。此事引起轰动,齐白石也由此名扬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