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上鼻子最长的动物吗?今天小编收集了一些关于鼻子最长的动物的资料,赶集跟着小编来看看吧。
鼻子最长的动物——亚洲象
它的鼻子是动物中最长的,实际上是鼻子和上唇的延长体,表面光滑,一直下垂到地面,不停地摆来摆去。它由四万多条肌纤维组成,里面有丰富的神经联系,不仅嗅觉灵敏,而且是取食、吸水的工具和自卫的有力武器。鼻子的顶端有一个像手指一样的突起,这个突起不大,但上面集中了丰富的神经细胞,感觉异常灵敏,使得象鼻十分灵活,能随意转动和弯曲,具有人手一样的功能。在动物园中,训练有素的象能用鼻子搬重物、拔钉子、解绳子,甚至能捡起地上的绣花针。有趣的是,它还能像人类握手一样,用互相缠绕鼻子的方式来表达友好的情感或者进行雄兽和雌兽之间的调情。
鼻子最长的动物 迁徙
按照其变迁的情况,中国学者文焕然等(1995)将亚洲象的分布变迁月分为8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以阳原盆地及黄河下游等地为野象分布最北地区,其北界在黄河中下游以北毗连地带的阳原县丁家堡水库及化稍营大渡口村附近,向东推移到北京、天津,向西推移到(山西)晋中盆地及今西安稍北。
第二阶段
公元前900多年~公元前700多年,以长江流域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淮河、秦岭一带,野象即栖息于长江流域及宁绍平原等广大地区。其主要证据是云南昭通后海子,河南淅Jil下王岗,江苏扬州、秦州、吴江黎里乌金漾、苏州,上海嘉定方泰、马桥,浙江湖州(吴兴)邱城、湖州(吴兴)菱湖镇、桐乡罗家角、萧山、绍兴、余姚河姆渡等地遗址中发现的亚洲象遗骨。
第三阶段
公元前700多年~公元前200多年,以淮河下游干流近海南北地区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秦岭、淮河下游干流近海一带。《尔雅》一书约从战国时代就已开始汇集,到西汉才完成。其中, 《释地》在记叙中国古代一些地区的著名物产时称“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南方”是指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关于“梁山”今地的说法很多,其中比较正确的有三种,即浙江绍兴一带、四川盆地中梁山县高梁山一带及福建省漳浦县梁山一带。其实《尔雅》是大概泛指战国到西汉时代秦岭、淮河以南许多山地、丘陵的著名物产中有野象、野犀。这意味着春秋末战国初的野象分布北界已移至秦岭、淮河一线了。
第四阶段
公元前200多年~公元580年,以长江流域为最北地区,其北界为淮河、秦岭。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I盆地野象栖息情况,除前述《华阳国志·蜀志》外,汉杨雄《蜀都赋》、晋左思《蜀都赋》都提到“象”,说明从战国到晋代,四川的野象分布北界仍在长江以北,但是晋以后逐渐变化,到唐代及以后,野象分布主要限于川东江南,尤其是今重庆到綦江一带。
第五阶段
公元580多年~公元1050年,以长江上、中游及浙江中南部、福建中北部山地丘陵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呈“兀”字形,从杭州湾、钱塘江下游干流北岸,经湖口,转北到淮河上游,再转西接秦岭段,到今淅川稍西,又转南经宜昌,至今澧县稍西,再转西到长江干流南岸。以公元908年为界,此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
长江下游未见有关野象的记载,似已无野象分布。至于长江中游北部,据载,唐高宗上元(公元674~676年)年间有象至华容(今华容县)。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曾有将长安皇宫动物园饲养的象只在长江中游北部的荆山之南放生的记载。
2.后期
长江下游已无野象,长江上游的野象分布如上文所述,已退缩至南黔北一带。长江中游北部,据《宋史·五行志》记载:“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有象至黄陂县(今县北),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州名,今湖北安陆县)、复(州名,今天门县)、襄(州名,今襄樊市)、唐(今河南唐河县)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乾德元年)十二月(公元964年1月18日~2月15 13),于南阳县(今市)获之。
第六阶段
公元1050~公元1450年左右,以闽南、岭南大陆部分为最北地区,其北界在南岭阳山、南朝宋始兴郡伊水口(今韶关市)、始兴北境]、武平、上杭等地稍北。闽南、岭南野象生存的历史悠久,从多处发掘出土的野象遗骨、遗存(如:福建的闽侯昙石山、惠安,广东的封开黄岩洞、高要金利琅塘、南海官山西樵石,’‘西的柳江四案甘前岩、都安九山、南宁豹子头、灵1lI龙武山乞丐岩等)可为一证。《淮南子·坠(地)形训》中记载四方及中央的气候、物产等:“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地宜稻,多兕象。”同书《人间训》记载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时,粤有“犀角、象齿、翡翠、珠玑”。这个“粤”是指两广等地,这意味着秦朝初年,由于岭南一带野象、野犀众多,所以“犀角、象齿”才能作为主要特产提出。其后,本地区一直为野象的栖息地。
第七阶段
公元1450年左右~公元1 830年左右,此阶段又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1.东部
以雷州府(包括今雷州半岛)、博F!_1、横州(今横县)的北境、十万大山一线为一条北界。以雷、博、横、廉、钦地区为最北地区之一。东部地区的野象分布点南移至北纬23。以南小片地区,并且在本阶段内相继灭绝。
2.西部
以广南府(今云南广南县一带)、元江府(今云南元江县一带)、景东府(今云南景东县一带)、顺宁府(今云南风庆县一带)、盈江府(今云南省盈江县一带)的北界为另一北界。以云南高原南部为另一最北地区。本阶段在近8000年来气候冷暖变迁中出现了明清小冰期,野象分布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南部或北热带。
第八阶段
公元1830年稍后至今,经生物工作者的多次实地考察,证实野象分布地区逐渐缩小到滇南的勐腊县、景洪县、西盟县、沧源县、盈江县及以南部分地区;野象的分布北界也逐渐南移到这五县北境。
综上所述,7000多年前,亚洲象还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自周朝初年开始,由黄河流域南迁;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北界为淮河流域;唐代时已退至长江以南;宋代时越过南岭;现今在中国的分布退至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临沧、思茅三地区。亚洲象的分布区每年约以1000km的速度在中原大地上消失,近3000年间亚洲象在中国逾300万km的面积上绝迹了。野象生境南移的速度为平均每100年0.5个纬度,每年0.5km。这一速度与犀牛分布区在中国向南退缩的速度十分相似。
鼻子最长的动物 进化
已知象的最早祖先是满利象兽(Moeriiherium), 也称 始祖象,生活于北非的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始祖象有36枚牙齿,其上颌的第二门齿较突出,以后可能演化为象的巨牙。它们的鼻骨也稍稍前伸,也许当时就有一个短的象鼻了。
至渐新世,始祖象演化出埃及象兽(Phiomia)。埃及象兽再演化出古柱牙象(Palaomasiodon)。这两种象上颌的一对门齿已显出象牙的形式,鼻骨开始前伸,以支持一对原始的象牙。这些象的牙齿总数已减少到26枚。但它们的下颌仍相当突出。
到了中新世,从埃及象兽演化出掩齿象( Steg-odon)和嵌齿象(Gomphotherium)。掩齿象的象鼻已有相当长度,牙齿总数约12枚。象牙已相当突出,下颌也较短,可能是现代象的祖先。嵌齿象因下颌很长,被认为是发展的一个侧支。
古柱牙象在美洲上新世演化出柱牙象(Mam-mut),于更新世灭绝。柱牙象居住在森林里,牙齿上有乳头状尖突,适于切割树枝和根。掩齿象在上新世演化出猛犸和现代象。猛犸与现代象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猛犸的牙有一定程度的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