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最大坡度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山路奇观,拐了二十四道弯;远观仙女彩带绕盘山;近看蛟龙腾飞冲天关日侵华;举国上下皆难安抗倭寇;中美联手远道难东西连贯;军需物资此路传。这首诗就是描述世界上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

世界最弯,坡度最大的公路“24道拐”

24道拐全长4公里,坡度在70度左右,在网络上你可以搜索到一张世界闻名的老照片:长长的美军GMC十轮大卡车队,沿着一条呈现无数S状的狭陡公路,从幽深的谷底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1995年,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战胜利50周年,云南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沿着滇缅公路而行,试图寻找这张老照片的拍摄地点。然而始终没有找到。寻找者叹道:“它就像从地球上消失了!”最后是一位叫戈叔亚的研究滇西抗战史的云南人,几经周折在贵州晴隆县境内找到了这段神秘公路。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交通建筑类5级旅游资源。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解放后,大家都认为二十四道拐应该是在云南境内,许多学者历经千辛万苦却在贵州省找到了这条神秘的公路。

2009年第12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用了贵州摄影家李贵云拍摄的晴隆“24道拐”公路奇观照片作为封面,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现在的公路从第一拐到24拐之间已改道,多绕了几公里,客车已不行24道拐,惟有越野车还抄近道,或有人专门用此路练车技。

它位于贵州省晴隆县城南郊1公里处,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古称鸦关,当地人又称之为半关,是在晴隆县境内的古鸦关驿口凿山开路建成的盘山弯道,长约4公里,每道拐仅几十米长,盘旋曲行于雄峻陡峭的睛隆山脉和磨盘山之间的一片低凹陡坡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贵阳以西黔滇公路最为险要的咽喉要道。

公路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省主 席周西成及贵州公路局局长马怀冲(睛隆人)之命,进行踏勘。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周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二战时期,“二十四道拐”是美国援华物资送到前线的必经之路,为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当时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1942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

公路最大坡度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

一支车队正在缓慢地艰难攀爬着曲曲拐拐的史迪威高山公路,20多个180度的拐弯叠加着升到山顶,构成了一个世界公路奇观;这幅照片拍摄得非常成功,还在于全景般地展现了这条抗日战争的国际大通道,很早就被中外报刊刊登,使“24拐”成了著名的“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或“利多公路”的标志。所谓“拐”指的是道路的拐弯,照片中明明可以数出21拐,不知何故日本人却只数了“20拐”——当然,多数几拐少算一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只有一个,它在中国,这个事实无可置疑!

时至2004年,一个认真细心执着的中国二战历史研究者发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声称多方寻找“24拐”照片

的地点,竟然遍寻不得。过程很曲折,寻找很艰难,结果却在贵州省晴隆县近郊找到了——原来“24拐”不在云南,而是在贵州,从而纠正了五十七年来“24拐”在滇缅路上的谬误。

可是,对“24拐之谜”的解读后来不能完全按照良好的初衷继续,有些人转而炒作“24拐”的“省属”之争,争抢这个贴金标志。好在有严肃的学者根据这条抗战公路的修建历史详加考证,指出了英语与汉语、中方与美军、名称、时间与空间的演变,说明不管这条公路与“24拐”现属何处,都是中美联合抗击日军的艰苦卓绝的象征,这个历史不会改变。二战时朔,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中缅印战区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陆军准将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1942年,美国的公路工程

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睛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睛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美军抢修后保留至今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道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虽坡陡弯急,但无惊恐之感。现在由县公路局养护,仍可通车,但只有少量车辆通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03261/446575974.html

更多阅读

美国公路十大电影 美国十大电影排行榜

公路电影的发展现在也更加让人感到一丝惬意,接下来我要为大家推荐美国十大公路电影,也希望大家在面对忙碌的生活中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心灵宁静之处。 《荒野大飚客》假如你有机会可以来一场旅行,一场自由随性的冒险

青藏线自驾游攻略 自驾游西藏之六迷人青藏线

青藏线是指从西宁出发,经格尔木到拉萨的公路。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之一,特别是格尔木到拉萨一段,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虽然青藏线的海拔高,但是,风景却是依旧迷人,从拉萨出发,途径圣湖纳木错、藏北的羌塘大草原、世界高城那曲、神

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 世界汽车密度最大的地方

   世界汽车密度最大的地方  椐统计,香港有行驶汽车的道路1287公里,但却有各式机 动车60万辆以上。如果将各种汽车首尾相接他排成一行可排满全香港的公路,香港是世界汽车密度最大的地方。  当然这是1990年的统计结果了,现

声明:《公路最大坡度 世界最大坡度的公路“24道拐”》为网友战神灵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