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佛经里的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佛经里的经典语录
1) 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2) 观自在者: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
3) 五蕴皆属空寂,与佛性本体无异。
4)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界,皆在三世中,三世诸众生,悉住无蕴业为本,诸业心为本。」
5) 荷泽:「真如之体不可得,名为空,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故不言"空"。」
6) 华严经云:「云何说诸蕴,诸蕴何有性,蕴性不可灭,是故说无生,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众生即如是,诸佛亦复然,佛与诸佛法,自性无所有,能知此诸法,真如不颠倒。」
7) 荷泽:心起「即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无,故「即空」。又曰:「为未见性,是以说空,若见本性,空亦不有。」
8) 大珠和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9) 志公和尚:「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 本性:于中一法不立,故名「空相」。于一法不实,故名「实相」。空实一如,是为妙明真心。
10) 司空本净:「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佛经里的经典语录集锦
1) 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畏之妨修正法。
2) 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 大道不在言也,非言无以显道,佛法不在学也,非学无以明法。
3)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
4) 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錬 德器,博综智能。
5) 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罗嗦。 自性本来清静,烦恼菩提,生死涅 槃 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6)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7)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
8)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一念不生,虚灵寂照。
9) 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
10)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11) 下手时,须至苦至毒,方始不虚付授也。
12) 心不厌细,功不厌繁,事不厌周,法不厌备。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13)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14) 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15) 事理即融,断灭亦空,佛自现前,如日之中。 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
16)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 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摩 诃般若,非取非舍,若人不会,风寒雪下。 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17) 百丈禅师:「夫读经看教,皆须宛转归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鉴觉自性。」
18) 古灵神赞禅师:「世界如许大不肯出,钻他故纸做什么。」又作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亦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19) 文殊大士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20) 古德云:「谈玄说妙隔天渊。」
关于佛经里的经典语录集锦
1) 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
2) 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
3) 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4)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
5) 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
6) 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 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
7) 竹节虚心是我师。
8)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9)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10)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
11) 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
12)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
13) 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无心故。
14)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
15) 观心得悟,一切俱了。
16)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动无自性,独由不觉,觉则不动。
17) 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 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
18)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19)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20)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21)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22)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23)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24)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 , 妄想永息。
25) 言以诠理,入理则言息。
26) 是非生灭,一由自心,若能无心,于法即无碍、无缚、无解,自体无缚名为解脱。
27) 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乃知一切诸法灭,非智缘灭。
28) 如风无形,动则即知,心亦无形,缘物即知,摄心无缘,即名为定。
29) 心体即定即圣,即真即正。非业非忄 與(烦恼),非邪非恶,即断三障,即成三学。
30)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