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济南语文中考是什么呢?别着急,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2016年济南语文中考答案,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16年济南语文中考试题
一、 (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殷红(yīn) 庇护(bì) 青睐(lài) 所向披靡(mǐ) ....
B.酝酿(niàng) 模样(mó) 慰藉(jiâ) 锲而不舍(qì) ....
C.脊梁(jǐ) 黝黑(yǒu) 炽热(zhì)惟妙惟肖(xiāo) ....
D.睿智(ruì) 阔绰(chuò)和煦(xù) 苦心孤诣(yì)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 分)
A.祈祷 文绉绉 一气呵成 中流砥柱
B.真谛 里程碑 通霄达旦 无与伦比
C.馈赠 发详地 相得益彰 珠丝马迹
D.辐射 一瞬间 砰然心动 姹紫嫣红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
B.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
C.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
D.漫步曲水亭街,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
4、下列句子 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
A. 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B.济南交警董相勇捐肝救妻,谱写了夫妻二人在困境中相濡以沫。
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一本好书可以给你带来许多教益,甚至可以影响你的一生。
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 “武侯”即诸葛亮。
B. 《简·爱》中女主人公自尊、独立性格的形成,是与她童年的幸福生活分不开的。
C. 《草房子》中杜小康经历了孤独的放鸭之旅,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
D. 《老人与海》通过塑造圣地亚哥的形象,讴歌了人类面对苦难时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二、 (25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 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
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 鲜:少 ..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
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 ..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
D.同予者何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
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日: “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 “善! ”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
【注释】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 鎒(nòu) :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⑥不肖:没有才能。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2 分)
拙 则 罢 之 不 肖 则 弃 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11、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分)
(三)诗歌阅读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2、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1) 、树阴满地、 (2) 、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3)的
心情。 (3 分)
13、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3 分)
(四)根据原文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共 7 分,每小题 1 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述而》 )
(2)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3)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4)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 《黄鹤楼》
(5)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
(7)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达爱国热忱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30 分)
(一)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3 分)
1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分)
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3 分)
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18、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 分)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二)心中有间小木屋
①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晚饭后,我和老公在附近一条不常走的街上散步。路灯早早亮了,路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闪烁的霓虹灯则为小城的夜色增添了几分妩媚。灯光下的人们或奔走于下班回家的路上, 或继续经营着耐以生存的生意, 整个街道并没有因夜色而沉寂,一如白天的喧嚣。
②我们缓缓前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街道两边的店铺,饭店、超市、五金店„„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 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纱, 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透过橱窗旁边的玻璃门,小店一览无余。 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屋, 二三十平米, 西边和北边沿墙各放一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满是书:东边放一长沙发,玻璃茶几,有一位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一片空旷处放一玻璃桌,几把椅子,两位男士坐在桌旁交谈。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③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我指着书屋对老公说: “快看,这个书店不错! ”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