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讲话稿具有气势与否,主要在于逻辑的彰显、语言的表达、感情的贯通和韵律的跌宕四个方面,并由此形成理性美、艺术美、情感美和韵律美的完整统一。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写好演讲稿的四大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写好演讲稿的方法一:评事论人切中肯綮,环环相扣,富有理性美。
好的讲话稿给听众的感觉应该是一种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讲稿的内容既建筑于生活常理之中,又能独出机杼,语他人所不能语,让听者感受到新意,所以在评事论人上,要求判断斩钉截铁,干净利落;论证科学严谨,无懈可击;推理环环相扣,咄咄逼人,让听众感受到一种思想的冲击、灵魂的震撼和理性的力量,从心底里真心信服并将其中的观点、思想自觉融入其思想架构中。所以,优秀讲话稿中透射出的思想、观念、哲理往往为听者所津津乐道并口耳相授,如晕轮般向四面八方辐射,展示出无穷的生命力。古人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这种境界。
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文章一开始就摆出观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真理表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那人死的意义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紧接着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既是对前述观点的补充,更是升华,信手拈来,简明易懂。既然人的生死有轻重之分,那评判标准是什么呢?这就要看其是为人民利益而死,还是替法西斯卖力而死。前者重若泰山,流芳百世;后者轻若鸿毛,遗臭万年。这句也是逻辑学中三段论中的“大前提”部分,然后笔锋一转,“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推出“小前提”,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不容置疑,整段文字虽然篇幅不长,但文意恰似东流之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让听众从中感受到一种壮美与气势。
写好演讲稿的方法二:词章句段错落有致,气韵生动,富有艺术美。
语体的表达、语词的选择以及语言技巧的使用对讲话稿都提出了行文建筑上的独特要求。尤其作为讲话稿,要求在一开始就先声夺人,能一下子抓住听众的心,让听众与讲述者同呼共吸,并随着讲述者的思维流动而充分享受语言的艺术魅力,所以在遣词造句方面就尤为严格,或文白相间,今古辉映;或寓庄于谐,发人深思。讲话稿一般采用短句,并大量运用对偶、排比、譬喻等多种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和听觉冲击力。如何使讲话稿做到气韵生动,富有艺术美,方法有二:一是排比的大量运用。排比可以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捧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取一片最热的……”(《选取生命的珍宝》)就是以兴开篇,采用分句连排,气势辉煌,启迪人们对于生命和生命价值的追问。二是譬喻引语的使用。在讲话稿中大量使用譬喻,往往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从而增强文章的气势。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中就连用“懒婆娘的裹脚布”、“对牛弹琴”、“瘪三”、“开中药铺”等来比喻、针砭好写长文、不看对象乱发议论、空洞无物以及含糊其词的庸俗文风,既生动贴切,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另外,恰当的引语对于增强讲话稿的表现力、冲击力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表达相同的意思,引用的内容不同,效果也就不相同。诸如同样阐述时间流逝,“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就脂粉气息太浓,远不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来得那么宏阔、高远、博大,所以前者就没有后者富有气势。
写好演讲稿的方法三:传递精神情真意切,如品新酿,富有情感美。
既然讲话稿总要传达一定的思想、观念,那么在传达过程中就要浸透写作者对事与人的褒贬臧否,要表达讲话者的爱憎好恶,而且这种情感的表达与倾向往往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讲“文以气为主”,这个“气”就是指作者的精神、胸襟与追求,就是要求写作者要养成“浩然之气”并且“至大至刚”。韩愈也认为,文章气势之所以盛,内在力量之所以强,与作家的个性及平时的学养功夫密不可分,所以他提出“不可以不养也”。一篇讲话稿是否做到“正气凛然”、气韵生动,不仅是判断其是否具有人性美的道德底线,而且也是体现了讲话者是否能做到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主动引领。
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戴相龙在全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会议上说:“天津解放50多年了,城市垃圾乱堆、小摊小贩乱占就真的管不了?加强市容管理是政府的本分和人民的基本需要。我每天上班,不总走一条路,就想多看看。群众住不安稳,走不出去,发生火灾,消防车进不去,怎么行?……市容比较差,群众有意见,外地有反映……我有责任。我来天津工作两年多,抓得不够,抓得不狠,向你们检讨。” 戴相龙同志的讲话,一个“管不了?”一个“怎么行?”连续两个反问,绵里藏针,振聋发聩。这就是讲话者向群众掏心交心,虽然都是平实白话,但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足使听者动容、闻者警醒。
再比如著名民主人士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这是闻一多先生在闻讯李公朴被暗杀之后从内心迸发出的悲愤之词,声声诘问,字字如匕首、投枪,把国民党反动派与人们为敌、残害民主人士的丑恶嘴脸批驳得淋漓尽致,如决堤之水,似下山猛虎,大快人心,势不可挡。
写好演讲稿的方法四:语序传达抑扬交错,轻重缓急,富有韵律美。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女的演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以如椽之笔逼真地描述了琵琶女缓急交错、如泣如诉的真情演奏,既有如溪流般的温情倾诉,也有暴风骤雨式的强力抗争,这是弹奏艺术的境界。同样,一篇成功的讲话稿,也是十分注重内在节奏和韵律的。缓是为了急,轻是为了重,朴素是为了繁华,就是在轻重缓急之间来充分表现讲话稿的内在张力。反之,如果通篇都是如话家常,恰似温开水一般,不急不缓,必然不能激起听众的心海涟漪;同样如果通篇都是金刚怒目式的表达,留给听众的也只能是声嘶力竭和强词夺理。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道理,作为讲话稿更需要绵延起伏、幽谷峻峰,追求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篇:“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非常朴实沉稳的一段话,极其平静地告诉人们马克思离开人世的事实,与一般性表述毫无二致,这是轻和缓,含而不露。然后第二段,恩格斯话锋一转:“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作者以简洁有力的表述说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对人类、对革命、对学术的重大损失,铿锵有力,令世人对马克思肃然起敬,这就是重与急。该文通篇就是在这样的轻重缓急中表达一种内在的节奏,让听众的情绪随着文字节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令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平。
气势是文章的生命,更是一篇讲话稿是否成功的基本表征。如何使讲话稿具有宏阔的气势、流动的气韵和冲霄的气概,从写作者本身来说,除了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之外,还要求写作者具有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和厚实的学养。日常多读、细读经典文献,仔细体悟,认真揣摩;融入社会,主动实践,望山观海,开阔眼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位、文化品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撰写讲话稿的过程中既言之有物、理性昭然,又才气汪洋、情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