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灵魂是造就和谐发展的人,培养人具有完美的人格。那么想做有灵魂的教师会看些什么教学随笔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做有灵魂的教师随笔,希望你喜欢。
做有灵魂的教师随笔篇一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启迪学生智慧。”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全国教育专家毛杰如是说。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集,”“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为其教育”。教师作为教育的“基石”,要做有灵魂的教育,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
做有灵魂的老师,需要一颗真爱之魂。每个孩子都是掉入人间的天使,每个孩子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花朵,所以,“对每个孩子的未来负责,让每个孩子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能幸福成长”应该是我们不变的追求。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爱能创造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所以,我们要用海洋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用高尚的人格去陶冶孩子,用丰富的学识去涵养孩子,用伟大的理想去鼓舞孩子,尊重每一位生命,尊重不同个性孩子的差异,用爱去营造适合孩子多姿多彩的教育,让他们都做最好的自己。每一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只有宽容,才能成就“百花齐放”;只有尊重,才能成就孩子幸福的美好人生;只有真爱,才能塑造“有灵魂的学生”。
做有灵魂的老师,需要一颗学习之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做有灵魂的教师,要始终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让学习成为一种终身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永远的精神追求。当今社会,科学日新月异,信息多元化,固步自封,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广泛阅读,不断汲取别人的优秀思想,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内在的修养,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读书要广泛涉猎,学贯中西,博采众长。鲁迅曾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读教育专著,走进名家大师,感受教育思想的深邃;读人文书籍,陶冶性情,拓展思想宽度;读时文报刊,更新思想观念,把握时代脉搏……让我们都把学习当作一种信仰,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教育当做一种生活。
做有灵魂的老师,需要一颗创新之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方法,以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生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特长:让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彩,把课堂变成孩子的乐园;让作业形式争奇斗艳,激发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让评价方式斑斓多样,激励孩子勇于创新,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尊重和表扬……
做有灵魂的老师,需要一颗思想之魂。法国思想家怕卡尔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让人清醒,思考引人前进。纵然你不是思想家,你也完全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让笔尖去舞动多彩的人生。写作表达心声,文字洗练思维。作为教师,无论你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无论你教语文还是其他,书面表达理应成为一项必备的基本功。你不一定成为作家,掌握高深的写作理论,但你可以记录生活点滴,书写心灵感悟;你不一定成为教育家,研究多少教育史论,总结几条教育模式,但你可以坚持教育随笔写作,不计篇幅长短质量高下,只要有思考就是成就,只要坚持就能进步。反思,是一种思想砥砺,写作,是一种情感交流,或文采飞扬,或平实真切,都再现了你的心路历程。当文字在笔尖缓缓流淌,你的思想又完成了一次升华。
做有灵魂的教育是我们二七教育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做有灵魂的教师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印度哲学家奥修曾说:“生命不只是应该变老,它应该成长”,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就要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多姿多彩,就要让自己的教育人生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历练自己,不断提炼、成熟自己的教育风格。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育名家,但至少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我们不求青史留名,但至少能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走在“多彩教育”路上,让我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踏着爱的旋律,做有灵魂的教师,走出一条教育改革之路……
做有灵魂的教师随笔篇二
2007年1月5日,中新网上就发表过一篇题为《调查显示: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曾有1人考虑过自杀》的新闻报道。据该报道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新闻晨报援引自北京青年报消息,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
……
“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整理。”该项目负责老师说,“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指出,学习压力过大、早恋等都导致中学生考虑以自杀来终结生命。”
为此,全国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副秘书长袁卫星呼吁,社会各界应该重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中去。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于1906年率先提出的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从美国学者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到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侮辱、杀人、破坏环境等现象日益严重的事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再到我国台湾、香港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及大陆也在呼吁并实践生命教育。然而,在现行的教育中,人们大多是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中感受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教育青少年珍惜生命、预防自杀的工具性层面上。
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呢?
首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编制上要切实贯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过多、过杂、过难。过多的课程逼得得学生废寝忘食,丢失了他们休闲与娱乐的时间;过杂的课程惹得学生思维混乱,捣乱了他们清晰与条理的思维;过难的课程压得学生不堪负重,丧失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一些活动课与户外课,少一些讲授课和室内课。活动课与户外课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讲授课和室内课则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与厌倦。同样,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也不宜过多、过杂、过难。教学内容的设置尽可能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先进教育理论。假如我们能够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编制上落实这些先进思想,那么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有趣,定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上要切实遵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规律。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当多采用以下一些教育教学方法。(一)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演示法和参观法让学生看得明白听得清楚,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让学生拥有动手的机会,容易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三)以欣赏活动为主的陶冶法。陶冶法让学生沉醉于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发现法、探究法。发现法和探究法让学生投身于探索研究当中,容易使学生形成探索研究的科研精神;(五)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让学生树立起民主与平等、自主与合作的科学意识,容易使学生建立起平等意识和形成合作精神。
当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落实“因材施教”、“赏识教育”等教育教学理念。
最后,在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与手段上要真正落实“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
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应当加重过程性评价在终端评价中所占的比重。
还有在终端评价中应该增设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占一定的比例。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呢?是培养人,造就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诚如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所写的那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总之,我认为惟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教育才是有灵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