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代八股文,我们曾忍受着批改作文的乏味与沉闷,学生也忍受着应付作文的苦恼与迷惘。偶然有几篇佳作,在全班一读,大家一听就知道抄于哪本作文选;有时遇到满篇锦言佳句,再细读,原来没有灵魂;有的文章倒过来读,结尾处豪气冲天,再看前面,空话连篇……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应试作文,让我们的莘莘学子学会了做假大空废的文章,他们的作文越来越远离生命本体,脱离生活实际。我们的作文教学也走进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远离做人的宗旨,如缘木求鱼。
再也不能这样教,再也不能这样写。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给他们鲜活的生活,鲜活的思维,做创造型的人,作创造性的文。
一、引进生活之活水,提供创造之源泉
高中生写作文首先遇到的就是“写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学生已习惯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因而忽略了生活这部无字书。生活才是文章的源头活水,要把学生从“无米之炊”的困境中引出,就要引进生活这一取之不尽的活水,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有所思、有所感,不断积累生活素材。为此我开展了两样活动:“谈天说地”和“即兴演讲”。
每周二早读课上,利用二十分钟让同学们“谈天说地”。前十分钟是组内交流,后十分钟按顺序上台讲读自己的文章,进行全班交流。文章在课前准备好,内容包罗万象,从茫茫苍穹到鸡毛蒜皮,从国内外热点新闻到自己内心的点滴感受,只要有真情实感,有创见都可以进入“谈天说地”。如孙强同学的《WTO与中国农业生产》、《女权运动之我见》,孙超同学的《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2050年星际战争》都是“谈天说地”的精品。从题目就可知他们不再一味地沉溺于封闭的“读书─应试”环节之中,而是处于写作主体的地位,思考社会,感悟人生。
每周一、三、五语文课前3到5分钟是“即兴演讲”,栏目有“时事追踪”,要求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时事并对热点事件进行点评。“今日说‘法’”介绍新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写作方法,给大家一些启迪。“都市风景线”以清新的笔调描绘身边自然景物或进行人物速写……
这样活动一搞,学生就感觉到生活是如此缤纷绚丽,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从而促进他们课外多观察,积累素材,为作文输入新鲜血液。
很多同学下笔前感到心中有千言万语,但一写出来就语言干巴,想引用名言锦句,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半句。为了丰富他们语言,我在每周二、四语文课前5分钟安排“吟诵”活动,即提供大量的名言锦句和典型事例让学生死记硬背,增加语言储备,收以了良好的效果。
创造不是凭空捏造,有了生活的积累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创造就有了源头。
二、引进创造性阅读,启发创造性思维
仅仅有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是不够的,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写出风格独特的文章来。灵感的火花怎样才能激发出来呢?爱默生说“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这给了我很大启发:用创造性阅读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创作灵感!
由于读者和作者同样是生活的参与者和感悟者,高中生和作家相比,对生活的解读毕竟肤浅,甚至幼稚,但只要出于真情,应该说两者是相通的。
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的某一见解,某一种情感发生共鸣,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捕捉,加以生发,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或者是借题发挥,就作品的内容或形式的某一点加以发挥。教完《荷塘月色》后,我把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周作人的《乌篷船》四篇散文打印给实验班学生自读后自己命题写作,老师只是对作者作了适当介绍,结果学生写出了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如许阳阳同学在《生命的辙痕》里写道:“这样,平生我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黑夜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这场角斗充满了恐惧与怨愁”;有的从作者的人品方面借题发挥,对朱自清和周作人的人品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比较。美文打动了学生的心,开启了灵感的闸门。创造性阅读激发了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激发,经常进行创造性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如续写训练:古斯巴达王国里智慧女神雅典娜降临,她赐给小伙子们镌有女神名子的宝剑,而只有斯巴达得到的是短剑。斯巴达的母亲却安慰斯巴达:“你向前进一步,剑不就长了!”……实验班同学的续写就明显好于普通班。如:朱磊同学选择议论文体,从人类社会的进化谈起,进而谈及民族工业与关税保护,得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成败的关键”,写得洋洋洒洒、严密犀利。荀慧娟同学则把神话故事续写成一个生动逼真,情节跌宕的神话小说。……实验班学生的作文显得个性纷呈,辞彩焕发。他们的思维鲜活了,思维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引进人文精神,进行美的创造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精神在膨胀,人文精神在渐渐失落。由于应试作文的误导,种种作文技法、作文辅导资料铺天盖地,作文教学走向了“技术主义”,形成了从文出发而不是从人出发的作文教学格局。因而学生作文充斥着“文字化妆”(林清玄语),很少顾及“精神的化妆”,更谈不上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文章浮躁、空洞,缺少灵性。
所以,中学生作文应返朴归真,回到“做人”的根本上来,即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在作文活动中始终启发、调动和维护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把作文作为他们自觉目的,把作文过程升华为审美过程。通过让学生把摹仿美和创造美结合,符号美和经验美结合,从而把主体精神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为了让学生的文章写得有深度,有广度,有人文气息,有美感,我为他们借阅了大量的杂志,如《读书》、《读者》、《美文》等,让他们在学者、作家的精神世界中汲取浓浓的人文精神,养成反思和人文关怀的思维习惯。在那些至美的艺术世界中领略美的风光、感悟美的真谛、酝酿创造美的冲动。
张耀同学在日记里写道:“读完余秋雨在黑龙江边的喟叹,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川上慨叹‘逝者如斯夫’时无奈的表情,又仿佛看到了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感伤的泪珠……,这些都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人,诗意地栖于大地之上’……”我对这位同学说:“再读读庄子,你会写得更好。”果然,不久她拿出了她的一篇“美文”,虽然幼稚,但很真诚。美的力量激起了这位同学创作的冲动。
做创造型的人,作创造性的文,铸魂于心,溢情于文。长期训练,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做文的水平,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作文,主动创造,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