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下面是爱华网小编整理的糖尿病养生保健知识,欢迎阅读。
糖尿病养生保健知识糖尿病养生保健知识一:控制饮食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通过饮食控制,可促进尿糖消失,空腹血糖降至正常,纠正代谢紊乱,防止各种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每天主粮不高于250克。如再感觉饥饿时,可增加些既含有高纤维,又能降血糖的蔬菜量,如洋葱、芹菜、海带、菠菜等。蛋白质类副食品如豆制品、牛奶、瘦肉等都可食用,摄入量成人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孕妇、哺乳期、营养不良及合并感染时,每日每公斤体重1.2至1.5克;儿童为每日每公斤体重2至3克。脂肪摄入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0.6至1克,总量约为50至60克。肥胖病人应少吃脂肪多的食物,每日不宜超过40克,消瘦病人可相应提高脂肪量,但原则上不能超过糖的一倍。
另外要选用各种植物油作烹调油。限制摄入脑髓、蛋黄、鱼卵、动物内脏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以降低血脂含量,改善血液粘稠度,防止并发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因主食减少后,维生素B1 摄入量会不足,极易产生手足麻木等症,可给予粗粮、豆类、糙米等富含维生素B1 的食品食用。
糖尿病养生保健知识二:饮食宜忌
烟酒属辛温之品,会加重病人口渴、饮水症状,应戒烟忌酒。忌食糖,包括各种糖果、果酱、蜜饯、各种甜点心、冰淇淋、粉丝、藕粉、土豆、胡萝卜等含糖量高的食品,可有效地防止血糖增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忌食葱、姜、蒜等辛辣刺激之品。饮食宜少盐清淡,多食新鲜蔬菜,如冬瓜、绿豆、枸杞头、马兰头等。降糖奶粉有降低血糖作用,平时可服用,每次25克,温开水冲服。
糖尿病养生保健知识三:劳逸结合
一般病人可参加正常工作,但不宜过度劳累。要节制房事。保持精神乐观,避免精神创伤。运动可增强对糖的耐受性和降低对胰岛素的依赖性,减少胰岛素需要量,降低血糖,改善血脂的代谢异常。适当的运动可控制肥胖。选择慢跑、散步、练功十八法、健身操、太极拳等项目,从短时间,小运动量开始,持之以恒。但空腹时及重症糖尿病人不宜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休克等疾病。
糖尿病养生保健知识四:尿糖自测
应掌握尿糖的自测方法。设备只需添置酒精灯一架,玻璃试管、滴管、长柄木夹子及试管刷各一只,一瓶复方硫酸铜溶液(又称斑氏试剂),95%酒精若干。操作时先用滴管取试剂20滴放在试管内,再加2滴病人的小便摇匀,木夹子夹住试管,试管倾斜45度,将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1分钟,冷却后观察试管内液体颜色变化。如仍为蓝色则尿糖阴性,提示尿中无糖分。若绿色则为“+”,尿中有微量糖;黄绿色为“++”;土黄色为“+++”;红棕色为“++++”。从绿色到红棕色,提示尿糖量从少到多的变化。通过自测,病人可自我调节饮食量,知晓疗效,调整药物剂量。
糖尿病中医保健知识一、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不典型症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
急性并发症的表现:在应激等情况下病情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糊、呼吸困难、昏迷等。
4.慢性并发症的主要表现: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无视力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和时间;是否检查过眼底或眼底荧光造影;是否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 ②糖尿病性肾病:有无浮肿,尿中泡沫增多或者蛋白尿。
③糖尿病神经病变:四肢皮肤感觉异常,麻木、针刺、蚁走感。足底踩棉花感,腹泻和便秘交替,尿潴留,半身出汗或时有大汗,性功能障碍。
④反复的感染:例如反复的皮肤感染,如疖、痈,经久不愈的小腿和足部溃疡。反复发生的泌尿系感染,发展迅速的肺结核。女性外阴瘙痒。
二、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检测和控制几个方面。
——糖尿病一旦确诊,即应对病人进行糖尿病教育,包括糖尿病的一般知识、自我血糖和尿糖的监测。降糖药物的用法,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等。以及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及防治。
——饮食治疗
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要措施。饮食治疗的原则是:控
制总热量和体重。减少食物中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食物纤维含量,使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所占比例合理。控制膳食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
①脂肪: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mg/日。
②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50%-60%。食物中应富含膳食纤维。
③蛋白质:肾功能正常者,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
10%-15%,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0.8g/ kg体重/日;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0.6g/ kg体重/日,并同时补充复方a-酮酸制剂。
④饮酒: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350ml,红酒150ml或低度白酒45ml,各约含酒精15g)
⑤食盐: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高血压患者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贵在支持。运动方式、强度、频率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推荐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运动时间每周至少150分钟。当血糖>14-16mmol/L、明显的低血糖症或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以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适宜运动。
——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尤其对有大血管病变高度危险的2 型糖尿病患者。应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治疗。建议按照中国糖尿病指南推荐糖尿病降糖治疗流程选用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基肽酶-VI(DPP-VI)抑制剂等。或应用胰岛素。
——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评价长期控制血糖的金指标,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标准的HbA1c 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3-6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
自我血糖监测的方案如下:
①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②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的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③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血糖或在就诊前的一周内连续监测三天,每天监测7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④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
三、其中五种情况最适合中医药治疗
据治疗糖尿病的中医专家他们认为在任何时候使用中医药配合治疗都是适合的,但临床观察显示以下五种情况疗效更为显著:
1.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一部分会长期保持糖耐量异常状态,一部分会逐渐恢复正常,还有一部分会逐渐发展成为糖尿病。我国每年有大约10%左右的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之前称为“糖尿病前期”,虽然还不是糖尿病,但同样存在高血糖损害和慢性并发症逐渐发生的可能性。对这部分人群,在认真进行饮食管理与运动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中药调理,可以对血糖和血脂进行有效干预,可以降低50%的糖尿病的发生率。
2.轻中度2型糖尿病
临床上时常可以见到轻中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不太高的老年患者,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可以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就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满意的范围。
3. 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状缓解不明显
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经过综合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症状,如口干又不想喝水,疲乏无力,体弱多汗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西医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可采用益气养阴、填补肝肾、清热利湿等对症治疗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
4.协助降低血糖减少西药的剂量
西药降糖的疗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为了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的西药剂量比较大,而长期大剂量的使用西药必然给身体带来一定的损害。这时如果加用中药治疗,在方药合理的情况下可以逐渐减少西药的使用剂量,协助平稳降糖。
5.预防和治疗早期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常见有肾病、眼底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西医还缺乏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综合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效果。实验证实,西药加中药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如采用补肾固摄等方法治疗,可以使患者尿蛋白排出减少,保护肾功能,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其发展;采用补益肝肾、舒筋通脉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神经病变症状。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可见养生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老人才需要养生,其实不然,养生是条漫长的路,越早走上这条路,受益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