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字什么号什么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简介

 生平简介

  韦应物(737—791? ),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的称呼。

  韦应物的诗,以写田园山水著名,部分作品,对安史之乱后社会乱离、民生疾苦的情况,有所反映。

  在艺术上,他效法陶渊明,也受过谢灵运和王维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一种自然淡远的艺术特色。有《韦苏州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

  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

  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

  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

  沿洄安得住。

  韦应物诗鉴赏

  韦应物曾客游广陵,此间与元大校书过往甚密,友情颇深。代宗广德元年(763),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试想: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韦应物诗鉴赏

  李儋是作者的好友,也是一个诗人。作者和他酬唱的作品很多,在《寄别李儋》一诗中说:“宿昔同文翰,交分共绸缪。”可见彼此的友情很深。

  唐德宗贞元初年,作者任苏州刺史,收到李儋的来信,说要来苏州看望他,他看了信很高兴,便写了这首七律来答复友人。

  诗一开始,便用质朴的语言,亲切地叙说别离之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从去年春天花开时节分别写起,说到今年又见花开,睹物思人,很自然地表达了思念之情。

  中间四句,转述自己的情况。“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这两句意思是说:宦海风波多,升降浮沉,吉凶祸福,无法以自料。春色虽好,怎奈心情郁闷,只好独卧床榻,借睡眠以解忧。这两句反映了当时作者的处境不佳,内心烦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两句意思是说:自己年已衰老,身多疾病,因此思归田里。再说,自己身为一州之长,也没能替老百姓解除疾苦,使他们安居乐业,在自己的辖区,尚有无衣无食四处逃荒的穷人。

  徒拿俸钱,深感愧疚。从诗的结构上看,后一句是补充思归田里的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

  最后两句:“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作者的心情既然如此愁苦,当然希望友人前来,相聚谈心,以慰思念之情。现在得知友人又有意前来,因此非常高兴;几个月来,一直计算着与友人相聚的日期,他登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回了,还不见友人的到来。“西楼望月几回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盼望友人到来的迫切心情。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诉痛苦心情,反映了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这种思想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诗人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他刚到苏州刺史任上,就接触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疾苦深感不安:“斯民本乐生,逃逝竟何为?”(《始至郡》)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他自己却无法有所作为,令他内心十分痛苦。他对统治阶级彻底失望了,于是就想到辞官归里。

  在封建时代,象韦应物这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不少, 但象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诗鉴赏

  滁州城的西门外有一条西涧,俗名上马河,环境幽美。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常去游赏、赋诗,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这首诗就是他即景之作。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泛写暮春景物。暮春时节,诗人漫游来到涧边。此时花已凋落,只剩下一片碧绿清香的幽草,在树丛深处传来黄莺的鸣叫声。别有会心的诗人,独怜幽草,无意听黄莺歌唱,流露出恬淡的心情。接着,后面两句写傍晚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上涨,傍晚又下了一场急雨,流水愈加湍急,古渡口看不到人迹,只见一只小船,悠然自在地横在岸边。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野古渡幽静而有生趣的景象,反映出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末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幽深渺远,向为人们称道据说北宋宣和年间,画院招考画师,考题就是“野渡无人舟自横”。各画师接到题目后,无不精心构思,大家都绞尽脑汁考虑怎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无人”之境。经过评选,有一幅名列榜首,被贴出来以供观赏。原来这幅画在构图上比别的画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别的画无论构思、设色怎样不同,却都只是按原诗句字面的意思,画了一个幽静的古渡口横着一只空船,表明“无人”。而这幅画的作者却独具匠心,在空船头上添上一只小鸟。这样一来,不但颇具说服力地表明“无人”,而且表现出幽深无人之境中的生趣一下子在意境上就高出众作许多。这正是韦应物的诗意所在。大家看了画后,都认为这位作者深得韦应物的诗魂,将其画名列榜首,当之无愧。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

  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

  一郡荆榛寒雨中。

  韦应物诗鉴赏

  王卿是作者的好友,以前常一同攀林登山,赋诗抒怀,后来南北一方,作者对他非常挂念。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诗人独自攀山登楼,目睹四野一片荒凉景象,感慨万千,不由想起以往与王卿一同登高望远的情景,于是下了这首七绝。

  首二句写寄诗之情。“踏阁攀林恨不同”,“踏阁”,即登上楼阁;“攀林”,即攀林登山。楼阁在山上,应是先登山后登楼阁,由于声调关系,这里颠倒来用。

  秋日出游,本多感慨,现在又是独自登临,无好友在一起相与谈论,心情更觉怅惘,故而有“恨不同”的叹恨。“恨不同”,就是不能与好友王卿同游之恨。

  “楚云沧海思无穷”,“楚云”,指南方,“沧海”,指北方。当时作者宦游江南,时值兵乱之后,与好友南北一方,关山阻隔,路遥途远,相思相望,颇感伤怀。“思无穷”三字,表现出了作者无限伤时和思友之情。

  后两句目中所见的凄凉景象。“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秋山之下,只余稀落的几家人在捣洗衣服,人民已四处流亡,州中已空无人烟;寒雨之中,一郡但见荆棘丛生,不见稷黍。这两句表现出了兵乱后整个州郡民生凋敝、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诗人乃一州的长官,身负养民、保民、安民之责,目睹这种凄凉景象,内心十分痛苦。他在《京师叛乱寄诸弟》诗中说:“忧来上北楼”,在《寄李儋元锡》诗中说:“邑有流亡愧俸钱”,都流露了这一思想。

  在唐人诗中,登览诗在写法上一般多先写登览所见之景,然后抒情。这首诗恰恰相反,它是先抒情,后写登览所见之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自有其高妙之处。

  诗人写过许多山水诗,诗中常有民生疾苦的反映,这是与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山水诗不同之处。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田园不尽是恬静而安谧,而是不时可见劳动人民的辛酸。从这首诗以及《广德中洛阳作》、《始至郡》等诗中均不难看出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韦应物字什么号什么 韦应物简介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韦应物的诗“才丽之外,颇近兴讽”,正是就这类作品而言的。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诗鉴赏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遇见了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十年前他与这位老朋友,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慨。

  诗的开头,概括指描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交代了他们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美好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感伤。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本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情谊依旧,确有喜的一面。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拓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变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样子,不言悲而悲情自溢,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末联以后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沉迷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

  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老朋友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若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要讲究剪裁。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细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 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再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一个流水对,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并非写实,均为虚拟的景物,借以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

  东南山豁大河通。

  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

  一雁初晴不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

  扁舟不系与心同。

  韦应物诗鉴赏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

  诗人沿洛水向东北航行,两岸青山连绵,渐渐地,东南方向的高山深谷多了起来,而船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驶入黄河了。于是诗人纵目四望黄河景物。这是秋天的傍晚,滔滔黄河与天相接,天边隐约可见稀疏的树木在寒气中枯落。夕阳斜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这种清旷的景象,使他想起了几年前在伊水边看到的那个孤零零的村落,自安史乱后,已变得残破萧条。往事不堪回首,抬头远望,只见雨霁晴展,北风劲吹,一只孤雁横过空中,顶风向南飞去。此刻,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告诉洛阳的僚友们说,他的心情就象《庄子·列御寇》中说的那样:“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觉得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无所作为,无可忧虑,就象这大河上的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显然,这是感伤语,苦涩情。他相信他的僚友会理解他那无奈的忧伤,不言的衷曲。

  唐德宗从建中元年即位以来,朝政每况愈下,内外交困,国库空虚,赋税滥征,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韦应物了解这一切,为之深深忧虑,然而无能为力。

  此次赴任,虽是荣升之遇,有可为之机,但他懂得前途充满矛盾和困难。因此只能徒有巧者之才,空怀智者之忧,而自认无能,无奈而无求。也许他的洛阳僚友曾给他以期望和鼓励,增添了他的激动和不安,所以他在离别洛阳之后,心情一直不平静,而这黄河秋天傍晚的景象更引起他深深的感触,使他无限伤慨地写下这首诗寄给朋友们。

  这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洛水途中,诗人仿佛在观景,实则心不在焉,沉于思虑。黄河的开阔景象,似乎惊觉了诗人,使他豁然开通,眺望起来。然而他看到的景象,却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显示出民生凋敝,世事沧桑;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济世于无望。于是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觉得自己终究是个无所求的无能者,济世之情,奋斗之志,都难以实现。这就是本诗的景中情,画外意。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

  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

  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

  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

  广陵何处在?

  韦应物诗鉴赏

  打开《韦苏州集》,到处听得到钟声。诗人如此喜爱钟声,显然是着意于营造一种特殊的艺术气氛。

  也许,钟声震响诗行,能获得悠远无穷的音乐效果,有无限深沉的韵致,它能给诗句抹上一层苍凉幽寂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也正由于声声暮钟,使全诗荡漾着缥缈的思家念远的感情。

  从诗意推测,这首诗应作于淮阴。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顺运河北上,即将渡淮西行,当时亲友都还留在广陵。到了渡口,天色已晚,又不见渡船,看来当天是无法再走了。他独自踟蹰河边,天正下着雨,极目望去,这雨幕一直延伸到大海边。晚风凄厉,淮河里波涛起伏。诗人的思绪也象波涛般奔腾翻滚。于是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这首律诗。

  诗人只身北往,对广陵的亲故怀着极为深沉的感情。但这种感情,表现得非常含蓄。我们从诗中感觉到的,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摄取了眼前景物,淡墨点染,构成一种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一种执着的情感。

  诗的首联画出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的情态,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寂寞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为深重。

  有了如此浓郁饱满的感情积蓄,五六两句才轻轻说出“离思”二字,象凄风偶然吹开帷幕的一角,露出了诗人惟悴的面容和孤寂的内心。按说诗写到这里,应直接抒写离思之情了,然而没有。诗人还是隐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飞的伶仃小鸟。这小鸟,从“独”字看,是失群的;从“下”字看,是归巢的;从“东南”二字看,是飞往广陵方向去的。

  既是失群的小鸟,你能睹物而不及人吗?既是归巢的小鸟,你能不想到它尚且有一个温暖的窠巢,而为诗人兴“断肠人在天涯”之叹吗?既是飞往广陵方向的小鸟,你能不感到诗人的心也在跟着它飞翔吗?而且,鸟归东南,离巢愈近;人往西北,去亲愈远。此情此境,岂止诗人难堪,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如此一来,我们自然而然地与诗人同时发出深沉的一问:

  “广陵何处在?”这一问,仰天长呼,四野回荡,传出了期望回答而显然得不到回答的曲曲苦情,写出了想再一次看见亲故而终于无法看见的无奈感伤。而正在此时,声声暮钟,不断地、更深沉更响亮地传到耳边,敲到心里;迷蒙雨雾,更浓密更凄迷地笼罩大地,笼罩心头。于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这诗写离别之情,全用景物烘托,气氛渲染。诗中景物凄迷,色彩黯淡,钟声悠远,诗人把自己的离情别绪隐在轻纱帷幕后面,触之不能及,味之又宛在。且这种感情不仅从一是一物中闪现,而是弥漫全诗,无时不在,却又无处实有,无时实在,使诗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深沉的韵致。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送杨氏女韦应物:东郊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韦应物《闻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1518871/938024990.html

更多阅读

电视剧《天字一号》故事原型 张国福为原型的电视剧

电视剧《天字一号》故事原型最近热播的反特电视剧《天字一号》,取材于“炮击天安门”阴谋案和老电影《国庆十点钟》。更多的改编线索,来自于国庆十点钟。编剧比较大胆,把“炮击天安门”阴谋案的素材也用上了。这是一个经典的侦破案件

转载 杨奇清与建国初期的“天字一号”诈骗案 杨奇清

大案原文地址:杨奇清与建国初期的“天字一号”诈骗案作者:中国人物传记文/何立波1960年,北京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诈骗案件。犯罪分子模仿周恩来总理的笔迹,诈骗中国人民银行20万元人民币。这个案子惊动了中央领导,轰动了全国。周总

古人的名、字、号 古人的姓名字号与称呼

家谱中人物的简介和古文、古诗词中介绍作者时,总是碰到名、字、号。古人的:一、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二、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

谁堪称是中国史上天字第一号经纪人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

谁堪称是中国史上天字第一号经纪人吕不韦画像  在商业奇才吕不韦的眼中,一切皆为投资,包括炒作。  按眼下的基因遗传学来解释,小吕先生在商场上的所向披靡天下无敌,多半与他的父亲老吕先生有密切的关系。老吕先生曾敦敦告诫过自

什么是爱作文300字 什么是爱作文

什么是爱 萨中一小五年四班 王锰 什么是爱?小花问春天,春天不说话,只是给小花穿戴崭新的衣帽。什么是爱?小草问春雨,春雨不说话,只是给小草捧上晶莹的乳肴。什么是爱?柳树问春风,春风不说话,只是给柳树梳理蓬松的枝条。什么是爱?小雨问春水,春

声明:《韦应物字什么号什么 韦应物简介》为网友左铁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