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简介 诗人刘禹锡简介

 诗人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

  生平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

  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做过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革新集团,在藩镇、宦官等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以后,刘禹锡被贬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十年后被召回,因为玄都观的题诗触犯了执政者,再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以后又先后改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直到五十六岁,才调回长安,任主客郎中等闲散职务。后来又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晚年为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终年七十一岁。

  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他的好友柳宗元、白居易对他的诗歌成就极为称赞,并常与之酬答和唱。著有《刘宾客集》。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诗鉴赏

  这首《西塞山怀古》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西晋咸宁五年(279),司马炎为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浚,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浚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浚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诗人把这场历时五个多月纷纭复杂的历史过程全部删去,只截取了王浚发兵和吴国灭亡这两个开始与结束的场面,便集中概括了历史的全部过程。“下”与“收”二字,连贯而成,相互呼应。前者表明王浚兵来之迅猛;后者写出东吴政权覆灭之命运,冠以“黯然”,更见惨凄。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浚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浚的楼船。但王浚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哪里去了呢?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对这一点自然理解得很深,所以他积极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集团,奋起改革时弊,力求挽救衰败的唐王朝。可是残酷的现实,使自己的愿望不仅不能实现,反而使自己与集团其他诸人都屡遭迫害与打击。

  所以这里的“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确谓痛矣!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今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今世是主。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昏镜词

  并引

  刘禹锡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工解颐谢曰:

  “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予感之,作《昏镜词》。

  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简介 诗人刘禹锡简介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刘禹锡诗鉴赏

  永贞元年(805)初,唐顺宗任用王叔文、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1320671/663124260.html

更多阅读

秋词刘禹锡是不是写景的古诗 刘禹锡的秋词

匿名网友分类:诗歌被浏览160次昨天检举孤独尤里乐帮达人采纳率:66%42级昨天前言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

《刘禹锡文集》简介 诗人刘禹锡简介

《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唐刘禹锡撰。《唐书》禹锡本传称为彭城人,盖举郡望。实则中山无极人。 “四部备要”中《刘宾客集》是编亦名《中山集》,盖以是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原本四十卷,宋初佚其十卷。宋

刘禹锡生平简介 刘禹锡生平简介100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

刘禹锡诗鉴赏 刘禹锡的诗

1.刘禹锡生平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做过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王叔文革新集团,在藩镇、宦官等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以后,刘禹锡被贬为郎

声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简介 诗人刘禹锡简介》为网友雲煙雨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