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该片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投资2亿,该片从1993年冯小刚看中剧本,到如今付诸拍摄,历时18年,《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本片是严肃的历史题材,但不是板着脸说教,它也有幽默,不过是在靠整个戏剧建构的情节、情境与历史背景交映出的荒诞,更黑色,超越个体行为意义的荒诞表演。“都饿死那么多人了还有官员在那里研究抗饥丸,吃一颗白的管三天,黑的管一个星期。后来沈主席说,你说这个东西要是祖传的话,中国怎么会饿死这么多人?”这不是靠台词或者表演上的方法来制作这种喜剧上的幽默,它是开玩笑,但不只是要你一笑而已。
影片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对人民的蔑视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电影全景式地展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题材可谓十分沉重严肃。片中的灾民大逃荒的场景震撼人心,在路上因饥饿倒毙者比比皆是,还要遭受日军轰炸、乱兵哄抢等横祸,丝毫没有让人轻松喘气的机会。但对于逃难中灾民的情感流露,冯小刚仍然用镜头表现得比较克制,并没有刻意渲染苦难悲情戏。(比如片中徐帆演的母亲被迫离开孩子的戏份并没有表现得哭天抢地,而是显得比较平静)
一部电影让人想起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部电影在还没有上映就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部电影不再只是一场灾害及大规模死亡的“纪实”,而是可以探勘这个国家民族性的样本了。老张的“值”是给这世界留下了最后一次幽默,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死亡,生死就如儿戏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幽默”呢?这反映出悲天悯人的一面,还有从极为悲观的情绪中寻找希望的一面,是人性的美。不管我们这个民族有多么大的问题,不管我们所有的尊严是不是都来自于肚子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希望,就像东家从寻生到寻死,还是选择带上路边每家的孩子,给他一个生的希望,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刘震云曾感叹说过:“在我们的历史上,这个国家视生死如儿戏这样的事发生得太频繁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把生死的事当玩的。”
作为一段真实存在的历史真相,我们有必要了解。作为一部讲解历史的故事片,冯导当然有很大的野心,平缓推进,人性闪烁在故事的细节之处。没有明显高潮,没有刻意煽情,带来不小震动,对历史的质疑。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事实!大概去了解了一下原著,至于人吃人的景象,拍出来可能观众很难接受,电影的重点不在这里,观众对灾民的死亡可以有自己的想象,不用表现得那么直白。由这部电影引发对史实与其创作意图关系的探究,其意义可能会超越史实及这部电影本身!
冯小刚是中国少数几个能在最大限度用电影来从另一层面展现历史的尽职的导演。那些说他用国人的痛赚钱的人我感到很奇怪,虽然我知道也许我这样说会招来很多人的不满。真实了解国家所承受的灾难不应该吗?电影《活着》为什么禁播?自然灾害还有近几十年的人为灾害的题材为什么没有相关作品?就连《一九四二》也是在夹缝中才生存下的作品,所以请珍惜!《一九四二》也许能让中国电影振奋一下,很多人都说中国电影到了假大虚空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我来说,虽不完全同意这话,但现实也确实如此。我们的国产片不仅受着好莱坞电影的冲击,而且饱受从业者自己的摧残,就像城市刚刚开始建设的时候,觉得四合院不如大楼好,通通都拆了,等我们把大楼建好以后,才开始怀念四合院的好,后悔把老北京之类的这种记忆给拆除了一样,如今只能留下一些视觉痕迹的电影来“回味”。所以,《一九四二》是当下应该出现的电影,它有社会性,有思考,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也致力于精神层面的分享,希望能变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