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如何养生?姜太公为什么要钓鱼?又怎样钓鱼养生呢?《史记》并没有明确记载。它只是客观地介绍,吕尚(姜太公)的祖上也曾做过大官,但后来因故贬为了庶人。从吕尚后来佐周统一天下的政绩看,他是一个有学问、有大志的人,却因生不逢时,长期未遇明主,无法施展才华,所以一度隐居在渭水之阳。但我以为,他也并没有真正沦为衣食无着的劳动者,所以钓鱼养生并不作为“谋食之道”,而是以此来自娱自乐,或者说借此“修身养性”,因为钓鱼养生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心境。当时的“兹泉”应是比较清静的地方,但吕尚的心却不可能永远安静。他迫切地需要遇到明主,为自己建功立业创造条件。但又要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不能有半分急躁。这种安静、耐心和等待,正是政治家或者准备成为政治家的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吕尚与众不同的是,他不怕挫折,到“年老”也没有丧失追求的信心,并最终取得成功。姜太公钓鱼养生的故事之所以长久流传不衰,是因为它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中国儒家思想相一致。当然这强调的重点是,在“穷”时(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不仅要“独善其身”,还要为今后的“兼济天下”做好准备。白居易的《渭上偶钓》一诗,讲得最直接:“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养生,七十得文王”。
爱华阅读配图
为了渲染“钓人钓鱼养生”的成功,后人想像并编撰姜太公钓鱼养生的许多具体情节,如直钓无饵、离水三尺、愿者上钩等等,以致“姜太公钓鱼养生——愿者上钩”还成了俗语。但我认为,这未必符合当年姜太公钓鱼养生的实际情况。果如上说,则他根本谈不上在钓鱼养生中修身养性。而《说苑》中的记载,则相对真实可信:“吕望年七十,钓于渭渚,三日三夜无鱼食者”。遇到这种情况,再讲“修身养性”的姜太公也必然会一时失去耐心,以致“望即忿,脱其衣冠”。修身养性是不易做到的,姜太公岂能例外?何况是长期的等待。怎么办呢?还得请教老渔翁。“上有农人者,古之异人,谓望曰:子姑复钓,必细其纶,芳其饵,徐徐而投,无令鱼骇”。这几句关于钓鱼养生方法的介绍,言简意赅,既能在钓鱼养生时有所收获,即钓到鱼,又能使钓鱼养生者保持“心静”的境界。于是,姜太公“初下得鲋,次得鲤”。当然,他最终钓到了文王。
我想在现代钓鱼养生活动中,每个人都追求心境与环境俱静,这样才能达到休闲健身的目的。我们要掌握适当的钓鱼养生技巧,同样要在钓鱼养生中磨炼自己,修身养性,尔后再投入繁忙的工作中去。当然,大多数人并不是要当政治家(即“钓文王”),但每个人都要继续进取,那么从姜太公钓鱼养生的故事中可以得到各自不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