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冬至是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日那一天太阳移动至地球的最南端,也就是南回归线,从那一天起太阳即开始向北移动。所以,中国古人认为自冬至日这一天,天由阴转阳,万物复苏,即所谓“一阳资始,万物更新”。
冬至的简介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食俗
“冬至饺子夏至面”是北方广为人知的冬至俗语,其实冬至节气有很多习俗,吃饺子只是北方的习俗,在南方为汤圆等食品,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更多>>>
冬至祭天
从周代开始,冬至这一天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明年风调雨顺。明清时期,冬至的“祭天大典”在天坛举行。最后一个到天坛祭天的人是袁士凯,1914年12月23日,当时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携内阁成员在天坛圜丘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袁世凯死后,民国政府停止举行祭天典礼,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也就此终止了。
今天,西安大明宫仿照古代天子祭天礼仪举行了“冬至祭天礼”,重现了天子祭天的场面,让人们更多的了解皇家祭祀礼仪,关注传统文化节日,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九九消寒图
从冬至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天”,在“数九天”里有一个文字游戏——九九消寒图,每天画一笔,到九九八十一天之后,消寒图成,是个不错的文字游戏。
学生冬至600字作文
不知不觉,大如年的冬至迈着稳健的步伐,深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了。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日子短暂,太阳匆匆出来,又匆匆离去,夜晚悠长。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一直是把冬至当做另一个新年来过,更是留下了隽永的诗篇。宋代诗人陆游在《辛酉冬至》中吟道:“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可以看出,那时冬至之际有多少人在祈望添福增寿啊!杜甫的《小至》中也有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它让人们休养生息,孕育精力,时刻准备着去奏响新一年的激昂乐章,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
冬至后,气候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进九”。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我国民谚就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的说法。
记得小时候,到了冬至那天,母亲总会包核桃饺子给我们吃,老家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和“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母亲说,只有吃了冬至的饺子,耳朵才不会冻伤。记忆中,母亲将捣碎的核桃和着白菜,再加上大葱、蒜苗的点缀,放上各种美味调料,那香喷喷的饺子馅就大功告成了。低眉之间,冒着腾腾热气的饺子就在眼前。屋子里的炉火正好,一座土炕也像烙饼似的烫人。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说着笑着,感受着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最温馨的幸福。
冬至是季节的一个片段,季节是人生的一个画面。冬至到了,他乡的游子,背上行囊回家,在寒冷的日子里,和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拉家常,给父母亲斟上一杯老酒。这种冬日里的温暖,足以让我们珍藏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