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家长给我的邮件、留言中都问道过一个早恋的问题,而且都对这方面的教育比较困惑,而我本人也是一个早恋的受害者,我想用我的经历现身说法,希望我的经历可以给各位家长一个提示。希望家长们,别要让孩子犯我走过的老路,家长也别犯我的老师和家长的错误。
我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我母亲、二姨、姨夫、小舅、小舅妈、大舅都是老师。我自然成了我们家的第七位老师,也是唯一的小学老师。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5岁读书,11岁升入我们当地的重点中学,以优异的成绩,分在重点实验班。开学时候由于数学成绩突出,被老师选为数学课代表。我一直很努力的学习,很努力的表现。突然有一天,一位别班的女同学突然走到我面前,说我很欣赏你,也很喜欢你。当时,一下成为了年级的轰动性新闻,自然也很快被老师知道。班主任很快就找到了我,告诉我说,你是好学生,将来要考重点高中,上名牌大学,你这样做是会毁了你自己的,你还想不想好好读书,你还这么小,懂得什么是谈恋爱啊。
我跟那位别班女同学,其实是小学同班同学。说也奇怪,我们当时在那么大的压力面前,依然放学一起回家,课后有时间就一起讨论问题,完全不管不顾老师的压力。但老师出于对我们负责,仍然持续给我们很大很大的压力。就在这种重压之下我们过完了第一个学期,迎来了进入中学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们俩的考试成绩,都还算正常发挥,年级前30名,我们双双在列。但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被双双请家长到校,班主任把我们的事情通报家长,认为我们因为 “早恋”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任由我们自由发展,以后考重点高中会很有问题。父母们听说后,都非常积极的响应老师的说法。那位女同学,当场被抽了一个耳光,而我也没能幸免,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样落在了我的脸上。
从那以后,我们都特别小心地回避对方,回避一切想跟我们接触的异性,但有时候还是会一起放学回家。我们走的都是偏僻的小道,绕开人群,我们每次见面都只是相互笑笑,问问对方最近如何,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吧,这样的关系一直维系到初二的上学期。
我们以为这样可以不受老师的责罚,家长的责怪,但我们人没有逃脱老师的法眼,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我们又一次被双双请家长到校,探讨教育我们的问题。老师的结论一样,坚决要分开,不准见面,影响未来升学。家长结论更为严厉,我被要求强制要求住校,我“早恋”的“朋友”被家长强制转学。带着沉重的压力,我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人生总最大的耻辱,全年级前30名的优等生,变成500名开外的垫底生,创造了当年数学最低分36分,一夜间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从此我便一蹶不振。为了从新提高成绩,我变成了学习的机器。每周只有半天时间不用补课,但还要用来做各类作业,这样的生活直到考上高中。由于自己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所以我现在选了文科,但成绩一直不理想,一直没有再考进过年级50名。
说到这里,基本可以给出两个结论:一个是家长老师的结论,一个是自己的结论。家长老师的结论:早恋把我害了。 我的结论:我被“早恋”了。一朵迎着朝阳即将绚丽绽放的花骨朵,就这样被无情的摧残了。
什么是早恋?
说到早恋,什么样的行为才能算是早恋,我倒觉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定义。在上世纪90年代,信息资源不完全发达,对于早恋与恋爱没有明确的定义,那时认为喜欢就是单纯的喜欢,觉得跟你在一起很开心,没有压力,愿意跟你聊天,愿意跟你一起写作业,一起走路回家。早恋的行为多局限于此。老师家长,站在比我们高的地方,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评判我们的行为,我们就这样“被早恋”。我们就像玫瑰园里长得比较高的花骨朵,被辛勤的园丁,错误地认为我们生长过快,无情得被修剪了,修剪得跟花园里其他花儿一样平整。结果我们变得平庸,变得无为,失去了我们本该绽放的美丽。用我现在的话说,这是畸形教育,不平等教育。用自己已成型的价值观,去评判尚未成型的态度,显然是不合适的,是有问题的。
那进入了新世纪 ,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信息资讯传播途径的增加,现在孩子面对的早恋问题又具有其新的特征。
特征一:
早恋问题多发年纪越来越小,小学高年级阶段问题已经比较突出。
特征二:
早恋学生人群,集中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类是不被重视与关爱的问题学生。呈现一个哑铃状,两头重,中间细。